于舒怡 劉志恒 邵丹 劉長遠
摘要:采用馬鈴薯葡萄糖培養液培養和室內接種試驗,開展辣椒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毒素的時間序列分析及其生物活性測定。結果表明,辣椒菌核病菌分泌的毒素產物為草酸,隨著菌絲的不斷生長,病菌分泌的草酸濃度逐漸上升,當病菌生長速度最快時,草酸含量也達到最大值,pH則相應降低到最小值。草酸毒素可以調節培養基質的pH。草酸毒素和菌絲的共同作用才能有效侵染寄主組織,且草酸毒素對辣椒種子的萌發活力、幼苗的生長和植株的發育均有較強的抑制作用。
關鍵詞:辣椒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草酸毒素;生物活性
中圖分類號:S432.4;S436.4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8)14-0053-03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8.14.012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Abstract: The time series analysis and biological activity of toxin of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were carried out by artificial culture and inoculation tes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ain toxin product produced by S. sclerotiorum was oxalic acid,and the concentration of oxalic acid increased gradually with the mycelium growth. When the growth rate of pathogen was the fastest,the content of oxalate reached the maximum value,and the pH correspondingly decreased to a minimum. Oxalate could regulate the pH of the culture matrix. The combined action of oxalic acid and mycelium could effectively infect host tissues,and oxalate toxin had a strong inhibitory effect on seed germination vigor,seedling growth and plant development of pepper.
Key words: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toxalic acid toxin; biological activity
辣椒菌核病(Sclerotinia rot of pepper)是由子囊菌門核盤菌屬核盤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Lib.) de Bary]侵染引起的一種真菌病害[1]。隨著設施辣椒種植面積逐年擴大和連茬種植,辣椒菌核病發生和危害日趨嚴重,已成為遼寧辣椒生產的主要病害之一[2,3]。辣椒菌核病菌分泌的草酸產物是其產生致病性的基本決定因子[4,5]。草酸可破壞植物細胞壁的完整性,促進細胞溶解酶的活性,通過酸化寄主組織誘導植株萎蔫,使寄主組織液外滲,利于病菌的侵入和擴展[6]。前人在油菜、大豆、向日葵等作物上對草酸毒素產生的培養條件[6,7]、致病性[8]、致病機制[9]、寄主的抗病機制[10]等方面均有深入的研究。然而,目前尚未見有關辣椒菌核病菌毒素產毒條件及生物測定方法的報道。因此,本研究采用馬鈴薯葡萄糖培養液培養和室內接種試驗,開展辣椒菌核病菌毒素的時間序列分析及其生物活性測定,為選育抗病品種、有效控制辣椒菌核病提供理論基礎和科學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供試菌株
供試菌株采自遼寧省朝陽北票市蒙古營鄉躍進示范園試驗田,經組織分離法分離純化獲得純凈的核盤菌菌絲,由沈陽農業大學真菌實驗室提供。
1.2 產毒培養液
選擇馬鈴薯葡萄糖(PD)培養液進行毒素培養。馬鈴薯200 g,葡萄糖20 g,去離子水1 000 mL,121 ℃高溫濕熱滅菌30 min后備用。
1.3 病菌產生的時間序列分析
將菌核在PDA平板上培養3 d,待長出新鮮菌絲時,取一片直徑6.5 mm菌餅移入裝有60 mL PD培養液的150 mL三角瓶中,置于搖床中,110 r/min、25 ℃恒溫振蕩培養,以不接菌的PD培養液為對照,試驗設置3次重復。培養2 d后逐日測定菌絲干重、pH和草酸含量,連續測定14 d。
1.4 菌絲干重的測量
先將備好的濾紙在80 ℃的恒溫箱中烘至恒重,用電子天平稱得所用每張濾紙的重量,再用雙層濾紙過濾病原菌的培養液,將過濾后的濾紙及其上面的菌絲體在80 ℃的恒溫箱中烘干至恒重,然后用電子天平稱取其重量,這兩次稱量數據的差值即為菌絲干重。
1.5 毒素pH的測定
采用METTLER TOLEDO(Five Easy)pH計進行毒素pH的測量。
1.6 草酸毒素含量的測定
將毒素用去離子水定容到60 mL,取30 mL于三角瓶中,加入25% CaCl2 2 mL,并加熱5 min,然后放置過夜,充分沉淀,離心(3 000 r/min,10 min),棄去上清液,用去離子水洗滌沉淀3次,將沉淀溶于5 mL H2SO4中(水∶硫酸=9∶1),充分溶解后,移入滴定瓶中,并用20 mL去離子水洗滌溶液,在溶液中加入1 mL 10% MnSO4溶液,加熱到60~70 ℃,用1.58 g/L KMnO4滴定至顯玫瑰色,且30 s不退色,計算草酸含量。1 mL 1.58 g/L KMnO4相當于0.145 mg草酸(H2C2O4)。3次重復的平均值為培養液草酸濃度。
1.7 病菌毒素生物活性測定
產毒培養條件同“1.3”,培養7 d后,分別采用雙層紗布和細菌過濾器過濾,將辣椒菌核病菌培養濾液平均分為兩份,一份于121 ℃高溫蒸汽滅菌30 min,離心取上清液為毒素粗提液;另一份為菌核病菌培養液。
用辣椒葉片、幼苗、種子進行毒素的生物活性測定。①用毒素粗提液200 μL分別直接接種、針刺接種和脫脂棉包葉柄處理成株期辣椒葉片,并保濕處理,每個處理20片離體葉片,以無菌的產毒培養液為對照,3 d后觀察處理的癥狀表現。②用病菌培養液和毒素粗提液分別處理辣椒幼苗,各使用20 mL和10 mL兩個梯度,每個處理20株,以無菌的產毒培養液為對照,7 d后觀察其癥狀表現。③用病菌培養液和毒素粗提液各20 mL浸泡辣椒種子,每個處理100粒種子,以無菌的產毒培養液為對照,進行發芽試驗,計算各處理種子的萌發率及胚根平均長度。
1.8 數據統計分析
使用SPSS 13.0統計軟件進行測量數據的統計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病菌產生的時間序列分析
辣椒菌核病菌在毒素培養液中培養1~12 d,每天測定菌絲生長量、草酸含量及pH的變化。結果表明,辣椒菌核病菌在生長過程中菌絲干重增長迅速,與時間呈正比,并呈“S”型曲線增加,培養1 d后,病菌即開始生長,6~10 d生長速度最快,第十天其菌絲生長量達到最大值,隨之,增殖速度逐漸降低(圖1a)。培養1 d后毒素的pH開始下降,9 d后呈現上升的趨勢(圖1b)。圖1c顯示,培養1 d后,草酸毒素開始積累,6~9 d草酸含量變化速度最快,第九天草酸含量達到最高峰,隨后其含量略有下降,其中的原因未明。綜合分析表明,隨著病菌的不斷生長,病菌分泌的毒素濃度逐漸上升,當病菌生長速度最快時,草酸含量也達到最大值,pH則相應降低到最小值;隨著營養成分的不斷利用,病菌生長速度減慢,草酸的積累逐步減少,pH也相應略有回升。
2.2 病菌毒素的生物活性測定
2.2.1 毒素對辣椒成株期葉片生物活性測定 毒素粗提液接種辣椒葉片,處理方法不同,癥狀差異明顯。直接接種處理的葉片無明顯癥狀;經針刺處理的葉片,在侵染點周圍出現水漬狀斑點,病斑中間進一步變為黃褐色,7 d后葉片腐爛;使用脫脂棉包裹葉柄的處理,癥狀最為明顯,葉片逐漸退綠,3 d即可腐爛(圖2)。
由試驗結果分析,辣椒菌核病毒素只有與菌絲共同作用才能侵染成功,在無病原菌菌絲的情況下,不能侵染寄主組織;在組織受傷的情況下,毒素可以使葉片組織退綠、萎蔫、腐爛;同時,毒素經葉脈擴散較快,通過導管傳輸。
2.2.2 毒素對辣椒幼苗的生物活性測定 用辣椒菌核病菌培養液和毒素粗提液處理幼苗,葉片退綠,幼苗出現萎蔫、生長緩慢、落葉等病狀,植株生活力減弱(圖3)。其中,20 mL病菌培養液處理的植株,根系組織壞死,莖部有水漬狀病斑,并不斷擴展,7 d后死亡;毒素粗提液對植株的致萎作用較病菌培養液弱,植株葉片略黃,有落葉現象。
2.2.3 毒素對辣椒種子生物活性的測定 用辣椒菌核病菌培養液和毒素粗提液處理辣椒種子,辣椒種子萌發率極低,分別為18.00%和22.50%,與對照相比,差異極顯著(表1)。第九天胚根平均長度分別為35.60和31.30 mm,且根尖變黃;對照培養處理的種子,其萌發率為92.33%,胚根生長正常,生命力旺盛(圖4)。
3 小結與討論
人工培養條件下,隨著辣椒菌核病菌的不斷生長,病菌分泌的毒素濃度逐漸上升,當病菌生長速度最快時,草酸含量也達到最大值,pH則相應降低到最小值;隨著營養成分的不斷利用,病菌生長速度減慢,草酸的積累逐步減少,pH也相應略有回升,表明作為酸性物質的草酸成分,對培養基質的pH有調節作用。
有學者認為草酸毒素可使向日葵葉片的細胞膜透性逐漸增大,造成電解質外滲,即草酸毒素對向日葵葉片細胞具有一定的破壞作用[11]。然而,本研究結果表明,辣椒菌核病毒素必須在有自然傷口或菌核病菌菌絲侵染形成病斑的條件下才能侵染寄主組織,而在健康寄主上直接接種草酸毒素則無法侵染,說明核盤菌在侵染不同寄主作物上的致病力存在一定差異,草酸毒素可以加速受病組織迅速分解、破壞,甚至造成組織腐爛;同時,毒素經葉脈擴散較快,通過導管傳輸,因此病菌在田間危害時,常會在短時間內導致寄主組織的破壞和腐解。
辣椒菌核病菌培養液和毒素粗提液對辣椒葉片、幼苗以及種子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草酸毒素可使葉片退綠,幼苗出現萎蔫、生長緩慢、落葉、植株生活力減弱,辣椒種子萌發率極低、胚根長度較短、且根尖變黃、生命力差。說明草酸對辣椒種子的萌發活力、幼苗的生長和植株的發育均有較大影響。通過對辣椒菌核病菌草酸毒素進行生物活性測定,為今后用草酸接種鑒定辣椒品種對菌核病的抗性研究提供理論依據。
參考文獻:
[1] 戴芳瀾.中國真菌總匯[M].北京:科學出版社,1979.
[2] 劉志恒,邵 丹,楊 紅,等.辣椒菌核病菌生物學特性的研究[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2008,39(5):556-560.
[3] 郭予元.中國農作物病蟲害(中冊)[M].第三版.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4.
[4] 劉勝毅.油菜菌核病菌的遺傳變異及病原與寄主的互作關系[J].中國油料,1994,17(增刊):95-100.
[5] 熊秋芳,劉勝毅,李合生.抗、感菌核病油菜品種幾種酶活性對草酸處理的響應[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1998,17(1):10-13.
[6] 劉 秋,于基成,房德純,等.向日葵菌核病菌毒素的產生及其生物活性的測定[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2001,32(6):422-425.
[7] 劉勝毅,周必文,余 琦,等.菌核菌生長和產生草酸的營養和環境條件研究[J].微生物學通報,1993,20(4):196-199.
[8] 劉 勇,劉紅雨,曾正宜.油菜菌核病菌系致病性研究[J].中國油料作物學報,2001,23(3):54-56.
[9] 李玉芳,官春云.油菜菌核病菌侵染的組織病理學、致病及抗病機制的研究[J].作物研究,2005(5):327-331.
[10] 劉澄清,杜德志,黃有菊,等.甘藍型油菜的抗病性及其遺傳效應的研究[J].中國農業科學,1991,24(3):43-49.
[11] 劉 佳,張勻華,孟慶林,等.菌核病菌毒素對向日葵葉片生理生化的影響[J].中國油料作物學報,2015,37(5):719-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