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靜 謝智菲
“磨蹭與催促”對我們并不陌生,比如早上催起床,放學催寫作業,晚上催睡覺等,父母為什么要不停地催促孩子?廣州白云心理醫院精神心理科主任醫師沈家宏解釋,因為父母覺得孩子太磨蹭,打亂了自己的節奏。其實,父母不斷提醒孩子要“快快快”的時候,也打亂了孩子的生理節奏。
孩子磨蹭與時間觀的發展有關
研究發現,孩子拖拉、磨蹭和時間觀的發展有關,也就是說孩子是有自己的生理節律的。
2-3歲的孩子。時間觀念開始迅速發展。對“現在”“過去”和“未來”的事情,一般都能很準確地說出。
4歲的孩子。他們能說出在幼兒園做了什么,但大多數4歲孩子還不能準確地說出他們什么時候上床睡覺、吃飯、起床、去幼兒園等。
5歲的孩子。知道一天之中跟他有關的事情和時間上的相互關系。
6歲的孩子。對時間觀念的理解比過去更加透徹和深入,但此年齡段的大部分孩子,對于10分鐘大約是多長時間仍沒有什么感覺。因此,要給孩子一個提醒,比如給他上個鬧鈴,或者告訴他“時間到了”。
7歲孩子。他們對時間的感悟力日漸增強,但此年齡段的孩子做事情也是最磨蹭的時候。經常會拖拉延時到最后“關頭”才開始做出來。
8歲孩子。孩子磨蹭的現象一般會在8歲左右得到改善。他們可以做到按時上學,也知道守時,知道什么時候該做什么。
孩子的成長都有屬于他自己的節奏
沈家宏指出,每個孩子都有屬于他自己的節奏,只有當他按照自己的節奏,一步一步感受“時間”、感受按時做事情的規律,才能真正成長起來。但要提醒的是,如果家長經常催促的孩子,或可讓孩子成長為兩種極端性人格。
過分依賴型。比如催做作業。如果孩子在一邊做,家長在一邊指手畫腳,孩子會非常緊張,作業越做越慢。最終,家長不得不親自上陣,直接幫他做或手把手教他怎么做出來,結果孩子不會的還是不會,而且還會變成非常依賴家長。
極度反叛型。家長每天都像唐僧念經一樣在孩子耳邊叨叨,會讓孩子很反感而生叛逆性格,變得易怒易煩躁、耐性差,根本聽不進別人勸。
法國兒童精神專家克里斯汀·弗拉薇尼說過,“依賴性人格的孩子,因為無法達到父母的要求,而感覺自己是‘壞孩子,失去自信;而反叛性人格的孩子,卻只會越來越無視父母,變得自私冷漠。這兩種孩子,都毫無例外地喪失了自我”。
【專家視點】
催促的家長才最要命
孩子的磨蹭不是病,催促的家長才最要命。沈家宏認為,經常被父母催促來催促去,孩子會質疑自己的生活節奏,認為是自己出了問題,要么逐漸認同父母而變成一個同樣焦慮的人,要么以一種極為拖沓的方式生活,或者以這種被動拖沓的方式表達對父母的憤怒。在此建議,孩子磨蹭可以,但要有質量的磨蹭,學會把握尺度,或向擅長家庭親子類問題的心理專家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