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
俞樾(1821年—1907年),字蔭甫,自號曲園居士,浙江德清人。他擅書法,以隸書名于世,是清代碑學興盛之際“抑帖揚碑”的代表人物之一。
以隸筆作楷書,獨樹一幟
俞樾“自幼不習小楷”,“工篆隸”是俞樾書法的主要風貌。他的書法在清代復古派“抑帖揚碑”大潮中可謂獨樹一幟,目前存世的俞樾書法多是以篆、隸法作隸書,以隸筆作楷書。清代考據學派的莫友芝、江聲等一批書法家均寫有前一種字,而以隸書的筆法寫楷書卻是俞樾的典型特色。他書寫的楷書,既有隸書的古樸,還有楷書的端莊,別具一格,有令人耳目一新之感。
絕筆碑刻,后世流傳
俞樾寫信札,也往往用隸、篆書,尤工大字,顯示了他好古之風。清末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江蘇巡撫陳龍重修寒山寺時,有感于滄桑變遷,古碑不存,便請俞樾手書了《楓橋夜泊》石碑。其時,俞樾雖已八十五歲高齡,仍以其飽滿的情懷,穩重的章法,渾圓的筆意,揮灑淋漓,一氣呵成。俞樾作書后數十天,便倏然長逝了。所題詩碑成為絕筆。這塊由俞樾補書詩碑名擅當時,拓本流傳甚廣,古雅拙樸。
勤奮治學,桃李滿天下
俞樾不僅在書法上獨有建樹,同時還是清代中后期的著名學者、文學家、經學家、古文字學家。《清史稿》中有他的傳記,他于道光三十年中進士,曾任翰林院編修。繼任河南學政,不久被御史曹登庸以“試題割裂經義”劾奏而被免職。從此他便移居蘇州,潛心學術達40余載。治學以經學為主,旁及諸子學、史學、訓詁學,乃至戲曲、詩詞、小說等,可謂博大精深。當時,海內及日本、朝鮮等國向他求學的人很多,章太炎、吳昌碩、日本的井上陳政等皆出其門下。俞樾平生勤奮治學,著作極豐,最后匯編成五百卷的學術巨著《春在堂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