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子乾 趙丹丹
摘 要:“雙一流”建設目標的重點是人才培養,確保一流人才的培養的重要保障是一流的課程建設,考試是課程體系建設中的重要的環節。通過對“雙一流”課程建設理念的解讀,提出一流課程考試改革的四個思路:本質化、差異化、過程化和協作化;并從考試目標制定、方式選擇、試題確定和成績評定這一一般性的考試流程進行改革探索,以求建立一套適應一流課程建設體系的考試制度。
關鍵詞:雙一流;考試;改革
一、 “雙一流”課程建設理念
目前,大學教學改革的總體趨勢是淡化專業,強化課程。課程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處于核心地位,是專業建設的抓手和實現。課程是學科中“最具價值”的知識的集合,課程的內容設計、教學組織是大學教師的核心能力,也是大學的核心競爭力所在。目前,除了一些師范類院校,大學教師在入職前普遍缺乏教學能力的培養,新教師一般都采用照搬老教師或者母校的整個課程體系的方式開始教學,這也是造成大學課程質量普遍不高的原因之一。對比國務院有關雙一流建設的目標:推動一批高水平大學和學科進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加快高等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高高等學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創新水平。明確將人才培養置于科學研究的前面,反映了人才培養是雙一流建設的首要目標,一流的課程建設是培養一流人才的重要保障。一流課程不能是簡單對已有體系的復制和照搬,必須從學習使命、專業目標、課程位置、教學目標、課堂活動、課程考核等多個方面對課程的建設進行梳理和回答,并根據權威性的評估和世界一流標準來建設課程。
二、 一流課程考試改革思路
課程建設還包括考核方式和方法的確定,考試是衡量學生最終學習效果和教師教學效果的手段,也是推進課程建設的重要動力。一流課程需要有一流的考試模式和方法,真正實現對學生認知程度的評價。傳統的課程考核方式一般采用終結性評價的方式,即采用任課教師或教研組命題的方式,以書面應答的方式考試,以期末或期中考試為主,屬“一卷定性”的模式。這種考試大多采用選擇題、填空題或問答題等方式,考查以記憶性的內容為主,很難對應用性、操作性的知識進行評價。本文針對傳統考核方式的弊端,擬從以下四個方面出發構建考試改革思路:
(一) “本質化”
即考試的形式和內容必須和課程本質緊密結合,要完整反映課程的授課內容,與教學體系相適應。依據課程的性質和大綱,針對不同類型的課程設置適合課程本身的考核方式和考試內容。
(二) “差異化”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做到“因材施教”,針對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學手段,制定不同的教學目標。最終的考核中,在確保考試公平的前提下,實行“差異化”的考核方式,確保對不同學生學習掌握程度的真實評價。
(三) “過程化”
教學是一個過程性的動作,要改變“一卷定性”的考核弊端,就要結合教學過程實現考核方式的“過程化”,即在教學過程中不僅僅是教與學的活動,還穿插著各種不同形式,不同方法的考核環節,將考核與教學相結合,既避免了終結性考試帶來的“突擊復習”“死記硬背”等問題,也能將考核作為教學手段之一,達到隨時促進教學效果和改進教學方法的目的。
(四) “協作化”
實踐是檢驗理論的唯一標準,課程知識的最終價值在于實踐的應用,一流課程的體系也包括相應實踐環節的設置,課程的考核也必須結合實踐活動進行。通過對實驗、課程設計、實習等實踐性活動的考察,豐富考核的手段,提高實踐環節的教學質量。
三、 一流課程考試改革的舉措
一流的課程建設是實現一流大學目標最便捷的手段之一,因為其不需要昂貴的實驗設施和實驗室,硬件成本較低,在目前信息技術高度發達的現在,資料的搜集也更為便利,使得我國高校在邁向“世界一流大學”的最終目標的過程中可以實現“彎道超車”。但同時課程建設本身是一項內容龐雜的系統性工程,必須考慮課程目標、教學方式、教學過程、考核方式等所有的教學環節,對“軟件”的要求較高。一流課程的建設體系既要從整體性考慮,反映課程本身的特點和高等教育的共性特征,也要從學校及學科的特點出發,體現學校及學科特色。對于考試這一操作性、規范性很強的教學環節而言,可以從目標制定、方式選擇、試題確定、成績評定等工作流程進行改革探索,建立適應一流課程建設體系的考試制度。
(一) 考試目標的制定
考試是實現教育目標的手段之一,而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學生掌握所學知識。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遵循按步有序,因勢利導的原則,避免學生知識固化,思維僵化,形成“知
識定區”。考核的目標應當緊密結合課程性質,根據人才培養的目標和模式,明確考試內容,發揮教學“指揮棒”的作用,同時結合考試目標,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隨時根據目標要求調整教學內容和手段,有目的性地開展教學活動。
(二) 考試方式的選擇
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持續性的動作,結合不同時期的學習計劃,采用不同的方式進行考試和考核,有效地檢驗學生在各個階段的學習效果。鼓勵教師采用口試、設計、論文、講座等形式對學生所學知識進行考核,針對不同類型的課程,采用合適的考核方式會獲得更好的效果。如采用操作題的方式對《數字地形模型》課程進行隨堂測驗,既檢驗了學生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又讓學生進行了實際操作能力的鍛煉,促進了學生全面的發展。
(三) 試題的選擇和確定
教考分離是一種能夠更加準確、真實反映學生對知識掌握程度的試題選擇手段,通過建立海量的試題庫,采用隨機抽取的方式組織命題,能夠有效地檢驗出學生的學習效果,也能避免死記硬背,“不求甚解”的學習現象的發生。通過教考分離,還能檢驗出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水平,反映教師授課的深度和廣度。試題庫讓試題的類型多樣化,知識的考查面更加廣泛,同時試題庫作為“第三方”的考核主體,讓教師能夠專注于課堂教學本身,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學過程中。
(四) 成績評定方式
課程體系的千差萬別要求成績評定方式的多元化,對學生的學習效果實行綜合評價的方式,能夠更加全面地反映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知識掌握程度。針對不同的課程特點,采用不同比例的成績構成方式,如設計類的課程,平時成績可能占到總評成績的60%,甚至80%。對于某方面有突出才能的學生,采用附加分的形式予以獎勵。加大平時成績的比重,切實體現了對學習過程的重視,而不是僅僅查看最終考試結果。讓學生逐步形成這樣的概念:提到“考試”一詞,不僅僅指的是最終的期末考試,而是一種常規的考查手段,是課堂教學的組成部分。真正地實現終結性評價到過程性評價的轉變,讓成績更加有說服力和權威性。
四、 結論
新一輪“雙一流”建設要求傳統的考試方式必須進行改革,以適應一流課程體系的建設,通過對課程性質及特點的解讀和把握,對考試一般過程的各個環節進行合理修訂,探索一條契合一流課程教學過程的考試改革之路。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施辦法(暫行)[J].教育院/系/研究所名錄,2017.
[2]方利國.基于雙一流建設理念的《微機化工應用》課程考試改革實踐[J].廣州化工,2016,44(15):172-173.
[3]王洪才.“雙一流”建設的重心在學科[J].重慶高教研究,2016,4(1):7-11.
[4]湯勃,曾良才,蔣國璋,等.基于創新能力培養的機械類課程考試與評價體系改革[J].大學教育,2018(2).
[5]李涵.學分制教學管理下的高校考試改革[J].繼續教育,2017,31(4):37-38.
作者簡介:
許子乾,江蘇省南京市,南京林業大學教務處;
趙丹丹,江蘇省南京市,南京大學金陵學院城市與土木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