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 陳建珍
摘 要: 《人體解剖與組織學》是護理專業新生第一學期開設的課程,是最早接觸的專業基礎課,近三年來,學生對該門課程的學習很不適應,期中考試不及格率都在40%以上,因此分析他們的學習特點,提出改進他們學習行為,提高學習效率的工作對策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 影響;人體解剖與組織學;因素分析
我校是衛生類高職院校,護理專業新生第一學期就開設《人體解剖與組織學》課程,是最早接觸的專業基礎課,近三年來,學生對該門課程的學習很不適應,期中考試不及格率都在40%以上,因此作為教師,有必要深入研究,分析影響學生的學習成績因素。我校護理專業新生存在與其他高職院校新生一樣的特點,大多有高考失落感、學習習慣差、對專業認識存在偏差、學習積極性不足、與老師溝通的主動意愿缺乏、對手機和網絡存在嚴重的依賴性等。基于這一特點,高職教師要深入了解學生,適應時代要求,做課堂的指導者、學生成人成才和終生學習的引領者。
一、 護理專業新生的學習特點
(一) 存在高考失落感,學習積極性不高
護理專業新生剛剛經過緊張的高考,由于各種原因,成績不理想,進入我校,部分學生覺得進入高職院校讓他們感到自卑,沒有本科院校的學生自豪感,找不到自己的優勢,存在明顯的高考失落情緒。由于高考的失落,使他們對學習沒有興趣,導致對新的高職學習是不得已而為之的消極的學習狀態,如此的學習態度,對沒有基礎的專業基礎課《人體解剖與組織學》的學習效果不理想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二) 對專業認識不足,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
學生對高職教育重要性缺乏認識,覺得高職學生低人一等,畢業找工作時會受到歧視,對自己所學的護理專業認識不足,認為護理專業不是熱門專業,護理工作就是打打針,發發藥而已,沒什么好學的,對護理專業沒有興趣,把學習當成負擔,缺乏興趣和信心。再者進入高職院校的學生,多為中低水平,學習自覺性低,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大多數同學沒有預習和做筆記的習慣,這就必然導致學習效率低,考試成績不理想的現象。
(三) 圍繞學習主動與老師溝通意愿不強,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
學生覺得進入高校后,可以放松一下,但大學的課程與高中比內容更多,專業性更強,難度也更大,而高職院校的生源素質與本科院校存在一定差距,他們主動與老師溝通的意愿不強,獨立思考的能力缺乏,對自己未來期望不高,這樣,當學習遇到困難時,既沒有與老師溝通解決困難,也不通過自己思考去克服,而是采取逃避,久而久之,問題越來越多,學習越來越困難,最后成為學習困難戶。
(四) 對網絡和手機存在嚴重依賴
當代學生的最主要特點是,他們伴隨著互聯網發展而成長,對互聯網和手機存在嚴重的依賴,沒有了網絡和手機,他們感到無所適從。平時的主要愛好就是玩手機,甚至在課堂上打游戲、看小說、聊天等,而高校教師課堂上由于學生人數多,教學內容多,時間緊,沒有精力管理他們,嚴重影響上課質量,學習效果差。
二、 提高護理專業新生學習《人體解剖與組織學》對策
(一) 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學生對專業的認識,培養專業興趣
進入高職院校的學生,存在高考成績普遍不理想,在心理上存在挫敗感,學習情緒不穩定等心理問題,所以加強護理專業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是解決學習困難的首要因素。通過心理咨詢和輔導,深入了解學生思想動態,及時發現和解決學生心理困惑,重新樹立學生的信心。通過新生入學教育和學生座談會等形式,加強學生對護理專業的認識,提高學生對專業的興趣。
(二) 改進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水平
《人體解剖與組織學》是護理專業新生最早學習的一門專業基礎課,概念、名詞多,學習時間短,課時緊,理論知識為主,與臨床案例相比,課堂較枯燥乏味,學生缺乏基礎,很容易對這門課產生厭倦情緒,導致學習效率差,考試成績不理想。因此作為任課教師,必須要改進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水平,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首先,必須清醒認識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在教學過程中加強技能的培養,注重學生獨立性和自主性的養成,引導學生質疑、探索和調查。其次,無論是理論課還是實驗課,充分利用活體和標本,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人體解剖與組織學》學習的是人體組織器官的結構,教師在授課時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充分利用自己的身體,學習體表結構和標志時都要在自己身上和其他同學身上找到,比如在學習脈管系體循環動脈壓迫止血點時,可以讓學生在自己身上通過脈搏找到動脈,了解如何壓迫止血,并在同桌之間相互找到,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認識,必然取得理想的效果。
(三) 搞好師生關系,做學生成才的引領者
教師不僅是傳授知識,也是學生成長的引路人。新生剛進入學校,大部分同學是首次遠離家鄉和親人,必然產生孤獨和無助感,這個時候教師如果能深入學生中,去了解學生,是建立良好師生關系的最佳時期。良好的師生關系能使教與學的活動更好地開展,學生信任老師,教師就能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更好地施展其人格魅力,培養學生的信仰、理想和信念,識別真、善、美,給學生以啟迪心智、健全人格的完整教育,做學生成長和成才的引領者。
(四) 利有互聯網+,引領學生做終生學習者
現在手機已經普及,互聯網已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教師要與時俱進,適應時代的發展,充分利用互聯網的資源,引導學生識別互聯網上的信息,讓互聯網為我所用,成為終身學習的源泉。“互聯網+”時代,是知識大爆炸的時代,知識更新快,作為教師必須要適應時代的要求,及時更新知識,完善知識結構,拓展自己的知識面,讓學生學會在學習中遇到困難時,能夠借助互聯網,從互聯網中尋找答案,養成終生學習的習慣。學無止境,學不可以已。
時代在發展,我們的教學對象學生在變化,作為教師,一定要分析學生的學習特點,結合時代特征,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提高學生的能力培養,在教學過程中既傳授知識,也做學生成才、成長的引路人。
參考文獻:
[1]李丹.基于“95后”高職學生學習特點的教師角色定位研究.創新教育,2017(5).
[2]黃金燕.“90后”高職學生學習心理行為的基本特點及工作的對策.法制與經濟,2013年11月(總第365期).
作者簡介:
李文,陳建珍,江蘇省蘇州市,蘇州衛生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