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枸杞樹》是季羨林先生1933年寫的第一篇抒情散文,文章再現了作者第一次遠離家鄉到北平考大學,住在西城一個公寓里,伴著院內一棵蒼老的枸杞樹,讀書備考,做著理想之夢的生活經歷。抒發自己初到北平考大學時內心“有點驚異,有點擔心,有點好奇,又有點迷惘”的心情,借枸杞樹寄托了自己的理想。
關鍵詞:《枸杞樹》;真情再現;借物言志
季羨林是一位聞名中外的學者,也是一位獨具一格的散文作家。《東方赤子——季羨林訪談錄》中記錄了季先生對散文寫作的看法,他認為:“散文的精髓在于‘真情二字。‘真就是真實,不能像寫小說那樣隨便硬造,‘情,就是要有抒情的成分。即使是敘事文,也必有點抒情的意味。”季羨林從他的散文處女作《枸杞樹》開始,在他近六十年的散文創作中自始至終貫穿著這種嚴肅執著的散文創作追求,保持著這種沒有真情實感決不動筆的態度。他的散文就是他的心路歷程的真實記錄,讀后讓人感到其散文既有質樸真摯的情感之美,又有清新自然、淳樸凝練的語言韻味。
《枸杞樹》是季羨林先生1933年12月6日至8日,利用課余時間,寫的第一篇抒情散文。他曾在《我的處女作》一文中談道:在他十九歲那年離家到北京考大學,在他看來從中學到大學是人生路上的一條“鴻溝”,“跨過這條溝,人生長途就有了一個新的起點”。于是心靈上引起了極大的波動——“有點驚異,有點擔心,有點好奇,又有點迷惘”的心情匯集在一起,即使是考取了大學,時隔近四年,但這種心情依然牢牢地控制住他,久久難忘,于是懷著對這種心情的憶念,在沈從文主編的天津《大公報·文藝副刊》創刊后,在周圍同鄉好友的激勵和影響下,最終寫作了有生以來的第一篇抒情散文《枸杞樹》。文章再現了1930年夏天,他第一次遠離家鄉到北平考大學,住在西城一個公寓里,伴著院內一棵蒼老的枸杞樹,讀書備考,做著理想之夢的生活經歷。
作者一個人初到異鄉,舉目無親友故人,心中產生了寂寞,孤獨,此時又面對漂泊的人生和迷茫的前途,西城公寓一棵飽經滄桑的老樹引起作者的共鳴。文章開篇寫自己時時“在不經意的時候,一轉眼便會有一棵蒼老的枸杞樹的影子飄過”,在困惑中追憶,最后想到了自己“才到北平時住的那個公寓”,想到了“那棵蒼老的枸杞樹”。于是文章將西城公寓中那棵“最惹人注意”“靠墻長著”“高過屋檐”“枝干蒼老鉤曲像千年的古松”的枸杞樹與自己的“理想之夢”聯系起來,通過對一棵蒼老的枸杞樹的描繪,由物及人,將自己初到北平考大學時內心“有點驚異,有點擔心,有點好奇,又有點迷惘”的心情充分地表現了出來,借枸杞樹寄托了自己的理想,抒發自己的心情,借物言志。
文章以枸杞樹為線索,首先記敘了作者驚異的發現:人們常說的“很難”成樹的枸杞,“現在居然有這樣一棵虬干的老枸杞站在自己的面前”,感嘆道“真像夢”一樣。不由得讓人聯想到一個人的“理想之夢”就像這“很難成樹”的老枸杞,“理想之夢”要實現,猶如枸杞樹的成長一樣很慢、很難,但終究會長成。
接著文章將枸杞樹的枝枝葉葉、晝夜變化與“夢”聯系在一起。由枸杞樹“缺口的葉片上的各樣的斑駁陸離的彩痕”,讓人“想到有著各種彩色的迷離的夢影”;想到了“地圖”;想到了“這蒼老的枸杞樹就是我的宇宙。不,這葉片就是我的全宇宙。”并且“把我的童稚的幻想,拴在這蒼老的枝干上”。
文中“夕陽的余暉返照在這蒼老的枸杞樹的圓圓的頂上,淡紅的一片,熠耀著,儼然如來佛頭頂上金色的圓光”,這夕陽余暉下老枸杞圓圓的頂上的金光就像作者心中的理想之光。
黃昏來臨,在淡黃的燈光,“蒼老的枸杞樹只剩下凄迷的影子”;“在靜靜的長夜里,忽然醒了,殘夢依然壓在我心頭”,作者內心的夢想與點滴迷惘交織在一起。但作者依然“做著天真的童話般的夢。我夢到了這棵蒼老的枸杞樹”。
伴著院內一棵蒼老的枸杞樹,懷揣夢想,讀書備考的日子,早已逝去,那棵蒼老的枸杞樹的影子,雖飄過了無數春夏秋冬,但依然猶存。作者寫道:“論理說起來,我在西城公寓做的童話般的夢,早該被擠到不知什么地方去了。但是,我自己也不了解,在不經意的時候,總有一棵蒼老的枸杞樹的影子飄過。飄過了春天的火焰似的紅的花;飄過了夏天的垂柳的濃翠;飄過了紅霞似的爬山虎,一直到現在,是冬天,白雪正把這園子裝成銀的世界。”
整篇文章用質樸而凝練的語言,以枸杞樹為線索,將枸杞樹與自己的“夢”聯系起來,構成優美朦朧的意境,通過“枸杞樹”的描寫,敘寫了自己真實的心靈活動,抒發了內心“有點驚異,有點擔心,有點好奇,又有點迷惘”的心情。“真情”貫穿文章始終。曾有人評價說:“季羨林用樸實的文字敘寫真實歷史,表達自我的生命及人格的神韻,潛移默化讀者的心靈,陶冶人們的性靈人格。”
《枸杞樹》注重謀篇布局,整篇文章像小夜曲一樣,主旋律在文中反復出現。作者認為“起頭和結尾是文章的關鍵部位”,因此文章的開頭牢牢抓住讀者的注意,結尾給人留下耐人尋味的魅力,揮之不去的“枸杞樹的影子”這條主旋律在文中反復出現。例如,《枸杞樹》的開頭寫道:“在不經意的時候,一轉眼便會有一棵蒼老的枸杞樹的影子飄過。”結尾又是:“但是,我自己也不了解,在不經意的時候,總有一棵蒼老的枸杞樹的影子飄過。飄過了春天的火焰似的紅的花;飄過了夏天的垂柳的濃翠;飄過了紅霞似的爬山虎,一直到現在,是冬天,白雪正把這園子裝成銀的世界。混合了氤氳的西山的紫氣,靜定在我的心頭。在一個浮動的幻影里,我仿佛看到:有夕陽的余暉返照在這棵蒼老的枸杞樹的圓圓的頂上,淡紅的一片,熠耀著,像如來佛頭頂上的金光。”整篇文章讀來耐人尋味。正如季羨林自己所總結的:“寫抒情散文可以嘗試像譜樂曲那樣,主旋律可以多次出現,把散文寫成小夜曲,借以烘托氣氛,加深印象。”
季羨林先生第一次遠離家鄉到北平考大學,住在西城公寓里,讀書備考的經歷,留下了美好的記憶,作者將這美好的記憶和自己的“童話般的夢”通過對枸杞樹的描寫真實地再現了出來,由物及人,借物言志。正如作者曾在《我的處女作》一文中概括的《枸杞樹》的精神一樣:“里面記錄的是一段真實的心靈活動。”
參考文獻:
[1]季羨林散文選集[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09).
[2]蘭鮮鳳.當前季羨林散文研究概述[J].文學教育,2013(02).
作者簡介:
金秀英,四川省綿陽市,四川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