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語言是人在日常交流中使用的符號系統,脫離了語境來研究語言,或者說純粹的結構研究,是很難全面解釋各種語言現象的。由此,語用學這一學科應運而生。語用學是一門研究語言使用與理解的學科,其研究對象是發話人利用語言及語境表達意義的過程,以及聽話人對發話人所說的話語的解碼和推理過程。
關鍵詞: 語用學;言語行為;會話含義;指示語;話語結構
語義學和語用學都是研究符號系統的學科,區別在于,語義學語境對語境的依賴性很小,或者說可以忽略。而語境對語用學來說卻是至關重要的,語用學根據說話人的語言使用,同時結合語境來研究交際的過程,也研究聽話人對說話人所說話語的解碼和推理過程。其最基本的理論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 言語行為
英國哲學家奧斯汀提出了言語行為理論。他認為,人們在交際過程中說出的話語包含有兩層含義,即命題含義和施為含義。命題含義就是指話語的字面意義,它可以通過語音、語義、語法規則等來把握。施為意義則指話語在受話人一方所產生的效果,例如得到一個允諾、警告、稱贊、勸告、要求、威脅、命令等等。
奧斯汀將言語行為分為三種:表述行為、施為行為、成事行為。表述行為是為了表述某事而說出話語,施為行為是在說出話語的同時實施了一種行為,成事行為是指說出話語之后在聽話人(有時也包括說話人在內)身上產生了某種效果。
進一步的研究表明,言語行為還分直接言語行為和間接言語行為兩種,但這一般多指施為性的言語行為。說話人直接說出實施性的言語行為所要達到的目的,就是直接言語行為,這樣的語句可以叫作直接施為句;而間接施為句則指間接地說出自己的目的,間接地實施說話人的言語行為。
二、 會話含義
語用學的核心理論是“會話含義”,在言語交際過程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它是由美國語言哲學家格賴斯首先提出來的,之后,這一理論在哲學界、語言學界引起了學者的廣泛關注。
不久,格賴斯又提出了一個“合作原則”,該原則要求交談雙方共同遵守。后來,格賴斯又提出了質的準則、量的準則、方式準則和相關準則,也就是所說的“四條準則”,并認為遵守了這些準則也就是遵守了合作原則。然而,在現實交際中,由于言語交際的紛繁復雜,人們往往并不都能嚴格地遵守合作原則及其相關準則和次準則。如果交際的一方違反了某些準則,另一方就會迫使自己透過話語的字面意義去設法理解說話人所說話語的隱含意義。話語的這種隱含意義,就是上面所說的“會話含義”。格賴斯把會話含義分為一般性會話含義和特殊性會話含義兩類。他還歸納出了會話含義的五大特征:可推導性、可取消性、不確定性、非規約性和不可分離性。后來的一些學者接受“合作原則”的理論,進一步修正和了格賴斯的“會話含義”理論,提出了“新格賴斯會話含義理論”,也就是文森提出的會話含義三原則,從而完善了格賴斯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古典格賴斯會話含義理論”。
三、 指示詞語
指示詞語因為涉及語境和語言結構,所以它最早被確定為語用學的研究對象。
語言哲學家巴爾—希勒爾于1954年發表《指示詞語》一文認定指示詞語是語用學的研究對象。提出指示詞語是指“在不知其使用語境時就無法確定其所指語義的指示詞或指示句”。
比較重要的幾種指示語包括時間指示語、地點指示語、人稱指示語、話語指示語和社交指示語。人稱指示語表示話語過程的參加者的角色。最常見的形式是人稱代詞:第一人稱代詞表示說話人,第二人稱代詞表示聽話人,第三人稱代詞表示談話涉及的其他人。地點指示語用來指明談話涉及的人、物、時間的空間位置。時間指示語一般是以說話時間為基準的表示時間的詞。話語指示語比較簡單,它是用來指明長篇談話或文中部分與整體、部分與部分之間關系的。社交指示語比較豐富,其主要作用是指明談話雙方的關系。
四、 會話結構
語用學研究會話結構的目的是要通過探索自然會話的順序結構來揭示會話構成的規律,解釋自然會話的連貫性。
會話結構必須研究的幾個問題是:
(一) 輪流說話
會話結構從語用的層面看,雙方輪流發話是最重要的特點,一個人說完另一個人接上,也可能是中途打斷而插入。這種輪流講話的過程在語用學上叫作一個“話輪”。
(二) 相鄰對
“相鄰對”這一概念對揭示會話結構有重要作用。最典型的相鄰對是問/答、提議/認可或拒絕、道歉/撫慰、問候/問候等。
(三) 修正機制
人們交談都是口頭交際,想到哪就說到哪,口誤或考慮不周往往在所難免。因此,需要及時地補充和修正。
(四) 預示序列
預示序列是說話人在實施某種言語行為之前用以探聽虛實的一類話語。這類話語的主要作用在于說話人要考察有沒有向聽話人實施某一言語行為的可能性。預示序列是為表達“邀請”“請求”“宣告”等語力的最典型的會話結構格式。
(五) 總體結構
總體結構是個比較復雜的問題,到目前為止,國內外對這個問題研究得還不夠深入。在總體結構的研究中,目前研究得比較充分,也是最典型的一類是打電話。
語用學的理論、方法和一套應該遵從的原則及準則,為言語交際中話語意義的恰當表達和準確理解提供了參考和依據,有利于提高人們的語言能力和修養,對精神文明建設起著重要的作用。此外,語用學對外語教學研究,人工智能研究,不同語言之間的語用對比研究等有明顯的實用價值,對修辭學和文學研究也大有助益。
參考文獻:
[1]嚴辰松,高航.語用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
[2]索振羽.語用學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3]汪大昌.普通語言學綱要[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4]何兆熊.語用學概要[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9.
[5]葉蜚聲,徐通鏘.語言學綱要[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作者簡介: 張微微,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黑龍江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