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銀花 李藝美
摘 要:以“全人教育”理念為出發點,采用問卷方式對西安一所民辦高校309名非英語專業學生的全人教育培養目標認知、大學英語課程體系認知、外延課程需求及學習需求等進行調查分析。根據調查結果,結合本校的實際情況及定位,提出在全人教育理念下構建大學英語多元課程體系的幾點建議。
關鍵詞:全人教育;大學英語課程設置;個性化發展需求
一、 問題提出
全人教育旨在培養完整的人,它需要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共同來完成。近年來,一些學者則從語言的人文屬性和通識教育的重要性視域指出,通識英語教學是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發展的必然選擇(吳鼎民,韓雅君2010;王哲,李軍軍2010;楊楓,吳詩玉2013)。就大學英語課程而言,我們面臨的課題是如何把大學英語課程建設成學生真心喜歡、終身受益的以培養完整的人為目標的多元化優質課程體系。(余衛華2002:20;王初明2005:18;王守仁2013:9)。
二、 研究過程
(一) 理論研究
全語言是全人教育理念下語言教學改革的產物,作為一種新興的教學理念,已被廣泛應用于美加等國的ESL和EFL教學中,也為當前我國正在進行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提供了借鑒。全語言是一種教育哲學,它認為語言教學應從整到零、應該以學習者為中心、強調教與學對學生應該有意義、應該體現教育的民主與人性,以及師生間、同學間的平等和互助、確保“因材施教”的落實。其概念包括全學習者,全教師;全文,全語言技術;全方法以及全語言環境等語言教學的各個重要方面(袁洪嬋,2001)。楊恒波(2006)在《從整體教育觀反思傳統外語教學》中指出外語課堂教學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地位,把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活動與學習者的成長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強調教師的作用、學生的發展,建立符合外語教學的課堂環境,開展多樣化的第二課堂教學及引進國外先進的評價模式,從學習過程到行為表現,從觀察、建立學生檔案以及訪談、座談、項目、多媒體等方面進行評價。
(二) 研究設計
1. 研究對象。本研究的對象是在西安一所民辦高校隨機抽取的大一和大二非英語專業學生309人。
2. 研究工具。本研究采用自編學習者需求調查問卷。問卷從全人教育理念、課程性質、大學英語培養目標、大學英語延伸課程設置、第二課堂活動等維度考查學生對大學英語英語課程體系的認知及學習習需求,采用五級計分法。
3. 數據收集與分析。問卷調查共發放350份問卷,回收309份問卷,回收率88.29%。有效問卷309份,有效率100%。
4. 結果討論
(1)對全人教育的認知調查分析。第一,對于全人教育的范疇認知上,知識、技能、道德及社群分別占到了22.98%、24.6%、20.06%和18.12%,而在身體,智力及情感方面則分別僅占3.24%,4.85%和6.15%。這組數據充分說明了我們目前大學的課程目標聚焦于知識、技能及道德標準而對于學生的心智、思維及情感方面涉及很少且不夠重視,學生對全人教育認知的弱項也是目前我們高等教育的弱項,這也是近些年我們做通識教育的目的。筆者對國外22所大學的通識教育研究的結果發現其通識教育注重學生心智的訓練。第二,55.66%的被調查學生對于“單科能育人”持否定態度,他們不認同單科可以培養完整的人。這源于長期以來學科追求“專”而忽視了學科知識以外的很多對人的全面發展至關重要的東西。(2)大學英語課程體系認知調查。此部分問卷涉及8個問題,主要聚焦于該民辦高校目前大學英語能力培養目標,橫向課程、第二課堂及延伸課程需求等方面。87%被調查學生認為大學英語能培養其語言表達能力,51.78%的學生認為大學英語課能培養其團隊合作能力及分析和綜合信息能力;41.75%的學生認為大學英語課能培養其創新思維能力;31.07%的同學認為大學英語課程能培養其批判性思維能力;由此可以看出;學生認為大學英語課程是可以培養其多種通識能力的。77.02%的學生認為大學英語第二課堂活動重要,并且認可第二課堂活動依次能培養其語言表達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分析與綜合信息能力、創新思維能力及批判性思維能力。對于設置與大學英語并行的網絡英語延伸類課程,71.1%的學生持贊同態度;并行通識網絡課程選擇依次為翻譯、語言技能類工作坊、語言等級考試、英語國家文化及英語寫作類課程。
三、 結論與建議
過去整齊劃一的高等教育無法滿足學生個性化、多元化的學習需求。科技的高速發展使得未來充滿了變化和不確定性。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顯得尤為重要,它可以應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因此,大學英語課程目標上應強化學生的思維訓練。高校在設置大學英語課程時應按實際出發,結合學校的特色和發展定位,開設個性化、多元化高質量的特色選修課。選修課的開設要滿足學生需求而非教師興趣。最終構建的課程體系要兼顧不同層次學生的英語學習需求,確保基礎階段和提高階段大學英語課程體系的科學構建。并適時對課程設置做出相應的反饋。
在教學理念上,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努力創設良好的課堂教學環境及開放的、支持性的學習環境,注重學生個體差異,設計實用的學習任務,鼓勵學生語言知識的構建與使用。
參考文獻:
[1]Nunan D.Syllabus Desig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
[2]胡開寶.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的未來發展方向研究[J].外語界,2014(3).
[3]王曉冬.美國猶他州立大學ESL課程體系與我國大學英語課程體系的比較[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4(5).
[4]蔡基剛.全球化背景下外語教學工具與素質之爭的意義[J].外國語,2010.
[5]陳冰冰.大學英語需求分析模型的理論構建[J].外語學刊,2010(2):120-123.
作者簡介:
姚銀花,李藝美,陜西省西安市,西安歐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