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18年6月7日,經黨中央批準、國務院批復,自2018年起,將每年農歷秋分設立為“中國農民豐收節”。這是第一個在國家層面專門為農民設立的節日。這個節日的設立,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三農”工作的高度重視,對廣大農民的深切關懷,是一件具有歷史意義的大事,是一件蘊涵人民情懷的好事。2018年6月21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了新聞發布會,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介紹了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的有關情況,并回答了記者的提問?,F摘要刊登如下,以饗讀者。
記者:我國目前已經有很多的節日,為什么還要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設立這樣的節日有什么樣的特殊意義?
韓長賦:“中國農民豐收節”可不是一般的節日,是億萬農民慶祝豐收、享受豐收的節日,也是五谷豐登、國泰民安的生動體現。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主要體現在:
一是有利于進一步彰顯“三農”工作的重要地位。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能夠進一步強化“三農”工作在黨和國家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的地位,引起各方面對農業、農村、農民的關注和重視,營造重農、強農的濃厚氛圍,凝聚愛農、支農的強大力量,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促進農業、農村加快發展。
二是有利于提升億萬農民的榮譽感、幸福感、獲得感。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給農民一個專屬的節日,通過舉辦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農耕文化、民俗文化活動,可以豐富廣大農民的物質文化生活、展示新時代新農民的精神風貌,這順應了億萬農民的期待,滿足了他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
三是有利于傳承弘揚中華農耕文明和優秀文化傳統。在工業化、城鎮化加快推進的過程中,人們對傳統農耕文化的記憶正在淡化,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樹立一個鮮明的文化符號并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可以讓人們以節為媒,釋放情感、傳承文化、尋找歸屬,可以匯聚人們對那座山、那片水、那塊田的情感寄托,從而享受農耕文化的精神熏陶。
所以,設立這個節日,無論從政治上、經濟上、文化上,還是從社會進步上,都具有重要意義。
記者:能否請您具體談一下,這個節日的設立在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方面將發揮什么樣的作用?
韓長賦: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黨和國家的重大戰略,也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爸袊r民豐收節”確實是在這樣一個背景下,也就是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下設立的,它對鄉村振興戰略的呼應和促進體現在很多方面:
第一,可以激發廣大農民投身鄉村振興。農民是農業、農村發展的主體,也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主體。推進鄉村振興,是為了農民,也要依靠農民。舉辦豐收節可以讓廣大農民參與進來、投身進來,充分發揮億萬農民的主體作用。辦這個節,可以激發農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所以,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對農民兄弟是莫大的鼓舞,在精神層面上必將增強億萬農民振興鄉村的熱情和信心。
第二,可以營造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良好氛圍。鄉村振興將為“中國農民豐收節”提供厚實的經濟社會基礎,豐收節將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營造濃厚氛圍。今年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開局之年,在開局之年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有助于把各方面的力量、各方面的資源動員起來、聚集起來,有助于促進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推動鄉村實現全面振興。
第三,可以滿足農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鄉村振興,生活富裕是根本。生活富裕不僅表現在物質層面,也體現在精神層面。“中國農民豐收節”本身就很美好。辦這個節也是農民美好生活的體現。通過這個載體,展示廣大農民的勞動成果,為農民群眾提供更多的公共文化服務、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多樣化的文化產品,可以讓全社會都感受到,農業是有奔頭的產業,農民是有吸引力的職業,農村是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記者:我國南北農時季節差異較大,不同作物收獲期各不相同。請問,為什么把每年秋分設立為“中國農民豐收節”?
韓長賦:俗話說:“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必S收節和農事傳統密切相關。把秋分定為“中國農民豐收節”,是基于以下幾點考慮的:
從節氣上看,春種秋收,春華秋實,秋分時節碩果累累,最能體現豐收。另外,秋分作為二十四節氣之一,晝夜平分,秋高氣爽,既是秋收、秋耕、秋種的重要時節,也是稻谷飄香、蟹肥菊黃、踏秋賞景的大好時節。
從區域上看,我國地域遼闊、物產豐富,各地收獲的時節有所不同,但多數地方都在秋季,秋收作物是大頭。所以,我們兼顧南北方把秋分定為“中國農民豐收節”,是便于城鄉群眾、農民群眾參與,也利于展示農業的豐收成果,包括科技成果和農民的創造,具有鮮明的農事特點。
從民俗上看,我們國家有十幾個少數民族有慶祝豐收的傳統節日,如畬族的豐收節、藏族的望果節、彝族的火把節,大多都在下半年。在國家層面設立一個各民族共同參與、共慶豐收的節日,有利于促進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和睦團結和發展。
記者:據了解,有很多專家曾經呼吁設立農業或農民方面的節日?,F在黨中央、國務院批準設立這個節日,請問,您認為設立這個節日有怎樣的基礎和條件?
韓長賦:確實如你所說,有人多次提出這個建議。2017年全國“兩會”期間,有45名人大代表提出設立豐收節的有關建議。所以,這個節日的設立有廣泛的民意基礎。農業農村部對國內外的情況進行了深入調研,也廣泛邀請了農業、文化、傳媒等相關領域專家學者以及基層農民代表座談研討。大家普遍認為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十分必要,而且實施的基礎和條件已經成熟。設立這個節日的基礎和條件主要有:
一是農事節慶有傳統。我國古代就有慶五谷豐登、盼國泰民安的傳統。通過舉辦民俗表演、技能比賽、品嘗美食等活動,大家一起分享豐收的喜悅。目前有13個少數民族有慶祝豐收的節日,這為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積累了經驗。
二是各地有探索。這些年,很多地方根據節慶特點和假日節點,舉辦了具有當地特色、主題鮮明、和農事有關的節慶活動,也形成了一批民俗活動、觀花賞景、采摘體驗、農業嘉年華等知名品牌,這也為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探索了路子。
三是市場有需求?,F在我國人均GDP(國內生產總值)已經接近9000美元,休閑觀光大眾化正成為常態,廣大市民也有回歸鄉村參與農事體驗、品味農村情調的需求和田園夢想,這為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
四是發展有基礎。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農業連年豐收,農民持續增收,糧食生產能力已經連續5年穩定在6000億公斤的水平,農業現代化在加快推進,綠色發展、農村改革、結構調整都取得了明顯的成效。特別是脫貧攻堅和農民增收,可以說有巨大變化,農村社會保持長期穩定。這些都為舉辦“中國農民豐收節”奠定了堅實基礎。
另外,世界上也有很多國家在農產品收獲以后,會舉辦農事節日活動。比如波蘭的豐收節、美國的感恩節、葡萄牙的農業節、俄羅斯的農田日,巴西也有這種豐收之后狂歡的節日,這也為我們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提供了借鑒。
記者:今年首次慶?!爸袊r民豐收節”,請問,這次慶祝有沒有計劃組織一些新的慶?;顒樱?/p>
韓長賦:“中國農民豐收節”是一個全國性的廣大農民參與的節日。所以,這個節日一定是很隆重的、很豐富的,在全國層面也會舉辦一些活動,但更多的是在地方,發揮地方的創造性。各個地方有自己的農事特點,無論是農耕生產方式還是農產品品類,都有自己的特點。所以,不會全國統一搞很多的規定動作,主要是讓各個地方、讓廣大農民來創造。中國農民的創造力是非常強的,家庭承包、鄉鎮企業、進城打工等等,都是農民的創造。農業農村部會牽頭組成一個“中國農民豐收節”組織指導委員會,進行頂層設計,同時發揮地方創造力。相信各地方的活動會各有特色、異彩紛呈。
記者:“中國農民豐收節”設在農歷秋分,現在距離秋分還有一段時間,農業農村部將如何組織籌備這個節日?
韓長賦:總的考慮是,辦好這個節要做到“四個堅持”:
一是要堅持因地制宜辦節日。鼓勵各地從實際出發,結合當地的民俗文化、農時農事,組織開展好農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活動,做到天南地北、精彩紛呈。突出地方特色,不搞千篇一律。
二是堅持節儉熱烈辦節日。鄉村風情不在奢華,辦好“中國農民豐收節”,既要有節日的儀式感,又要避免鋪張浪費,要形成上下聯動、多地呼應、節儉樸素、歡慶熱烈的全國性節日氛圍。我相信農民辦節,不僅節儉,而且一定會很熱鬧。
三是堅持農民主體辦節日。農民是豐收節的主體,農民廣泛參與是關鍵,這是億萬農民的節日。所以,我們支持并鼓勵農民開展與生產、生活、生態相關的豐富多彩的活動,讓農民成為節日的主角,農民的節日農民樂。
四是堅持開放搞活辦節日?!爸袊r民豐收節”是綜合性的節日,既是農民的節日,也是向其他社會群體開放的節日。所以,要用開放思維辦節日,組織開展億萬農民慶豐收、成果展示曬豐收、社會各界話豐收、全民參與享豐收、電商促銷助豐收等各具特色的活動,還要舉辦各種優秀的農耕文化活動,讓全社會、全民都感受到豐收的快樂。
記者:在舉辦“中國農民豐收節”的過程中,我國一些龍頭企業應該發揮什么樣的作用?這樣的節日會不會成為龍頭企業招商引資談合作的舞臺?
韓長賦:舉辦“中國農民豐收節”,是開放搞活的一個節日。這些年來,我國農村改革的一個重大成果,就是新型經營主體大量涌現,如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等?,F在全國約有300萬家龍頭企業,這些企業作為農業產業的龍頭,采取“公司+農戶”“公司+合作社”等多種方式,已經深度融入農業產業化、農業產業鏈和現代農業發展中?,F在講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電商是重點,通過電商扶貧、電商助農,既幫助農民銷售農產品,增加收入,企業本身也實現了自身利益。所以,這些新型主體,包括龍頭企業,他們是“中國農民豐收節”的重要參與者,我們歡迎并鼓勵他們通過參與“中國農民豐收節”,與農民形成更廣泛的聯系,包括在慶祝豐收節的過程中,推動農產品的加工、銷售,把新技術、新信息帶進農村,把農產品、農村勞動力帶進市場、帶進城市,這都是我們支持的。
(本刊記者摘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