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秀云
一、玉米苗枯病
1.癥狀。該病主要發生在玉米苗期。感病植株最先由種子根的一處或數處發生褐變,后擴展成一段或整個根系,數條根可同時發生,繼而侵染根間(中胚根),造成根部發育不良,根毛減少,無次生根或只有少量幾條次生根。初生根老化,皮層壞死,根系變成黑褐色,并在第一節間形成壞死環狀斑。根頸基部成水漬狀腐爛,基部節間在外力作用下極易出現整齊斷裂。地上部葉鞘褐色、呈撕裂狀,葉片發黃,邊緣呈枯焦狀,心葉卷曲、易折,以后葉片自下而上逐漸干枯。無次生根的產生死苗,有少量次生根的形成弱苗,濕度大時在枯死病苗靠近地面的部分產生白霉。危害輕的玉米地上部沒有明顯的癥狀表現,一般在二葉一心期開始,第一、二葉的葉尖出現發黃,并逐漸向葉片中部發展,待地上部莖節處長出氣生根后,吸收能力增強,可繼續生長成為健株;危害嚴重的植株葉片出現火燒狀枯死,心葉逐漸青枯萎蔫,根頸基部發生腐爛,用手輕輕一提即可拔起。苗枯病的致病菌以串珠鐮刀菌為主,該致病菌為弱寄生菌,在土壤中一般可存活2~3年。
2.發病特點與規律。(1)氣候條件:影響玉米苗枯病發生的氣候條件主要是溫度和濕度,長期低溫、高濕,利于該病發生。玉米苗枯病一般發生在玉米播種后至發根期間,如突遇中到大雨而使土壤板結,造成環境土溫低、濕度大,就易感染此病。(2)土壤條件與管理措施:地勢低洼、土壤貧瘠、土壤為黏土或鹽堿土且施用了除草劑的地塊發病重;另外播種過深也易發病。(3)輪作方式:如采用小麥、玉米的輪作方式,若小麥根病發生嚴重,導致串珠鐮刀菌、禾谷鐮刀菌和玉米絲核菌等病原菌積累較多,也會加重玉米苗枯病的發生。(4)品種抗病性:不同玉米品種間抗病性存在著明顯差異。(5)種子選擇:種子帶菌,將使苗枯病發生早并形成中心病株。
3.防治措施。(1)合理施肥,加強田間管理。合理施肥是減輕苗枯病發生的一項重要措施,播種時要適施基肥,增施磷肥,以培育壯苗;玉米出苗后或雨后及時中耕,以利于根部透氣,促進根系生長。(2)拌種防病。可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按種子量的0.2%~0.3%拌種;采用20%玉米專用種衣劑包種或使用包衣種子,既可殺蟲又可壯苗,一舉多得。另外,近年來應用新型種衣劑25%適樂時懸浮種衣劑0.2%拌種,防治效果可達90%以上。(3)在苗枯病發病初期及時用藥,控制病情擴散。用甲基立枯磷噴灑防治,一般噴藥3天后即可長出健壯根;也可選用惡霉靈、甲基托布津以及多菌靈等藥劑,使用它們的常規濃度進行噴灑,重點噴灑苗基部,或澆灌玉米根部,每隔6~7天噴1次,連噴2~3次,結合用藥對植株葉片噴施天然蕓薹素內酯、天達2116等,可增強植株抗逆、抗病能力,并能有效防治苗枯病。(4)中耕松土,加強栽培管理,增強植株的抗病能力。(5)在發病初期噴灑或澆灌95%綠亨1號(惡霉靈)精品4000倍液。
二、瘤黑粉病
1.癥狀。此病為玉米局部侵染性病害,任何玉米地上部分的幼嫩組織均可受害。葉片受害后常出現成串排列的病瘤,雄穗受害時,大部分或個別小花形成長囊狀或角狀病瘤,雌穗被侵染后,多在果穗上形成病瘤,嚴重時全穗形成大的病瘤。
2.發病特點與規律。玉米在全生育期內都可感染瘤黑粉病,尤其以抽雄前后30天為高發期,此期如遇干旱,造成植株抗性降低,易發病;低溫、干旱、少雨,土壤中冬孢子存活力高,存活時間長,發病重;發生蟲害及在暴風雨后,造成玉米出現大量傷口,易發病;栽培管理不當,偏施氮肥,也易發病。
3.防治措施。在選用抗病品種基礎上,及時摘除病瘤并攜帶出田外銷毀;玉米收獲后清除田間病株殘體,減少致病菌源。重病田塊進行2~3年輪作。實行平衡施肥,加強栽培管理,合理密植,增施鉀肥和鋅肥,及時灌溉,提高植株的抗性。進行種子處理,可用抗菌劑401浸種或用硫酸銅液拌種。
(山西省霍州市農業林業委員會 郵編:03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