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 邢鴻飛
不斷上升的二氧化碳水平給世界增添更多綠色,但這沒什么值得慶祝的。

由于二氧化碳的增加,植物的生長速度越來越快。而植物在夜間將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氣中,這一過程被稱為呼吸作用
“全球變綠”這個詞聽起來不錯,不是嗎?
植物生長需要二氧化碳,目前每年大氣中排放的二氧化碳達到400億噸。一些小型研究表明,人類實際上正在促進全球范圍內光合作用的增加。
加州大學圣克魯茲分校的環境科學家埃利奧特·坎貝爾(Elliot Campbell)和他的同事2017年發表了一項研究成果,得出一個數據。他們的結論是:與工業革命前相比,現在植物將至少31%的二氧化碳轉化為有機物。
氣候變化論反對者很快就接受了坎貝爾博士的研究成果,認為它證明了二氧化碳的增加正在使世界變得更美好。
競爭企業研究所(Competitive Enterprise Institute)在這項研究發表后不久宣布:所謂的碳污染,在擴大和振興地球的綠化方面所做的貢獻,遠遠超過世界各國政府所有氣候政策的總和。
“最好的信息是積極的,二氧化碳增加了農作物產量,地球正在變綠。”哈特蘭研究所(Heartland Institute)首席執行官約瑟夫·巴斯特(Joseph Bast)在2017年10月發給能源與環境新聞機構(EE News)的一封電子郵件中這樣寫道。
2018年6月,巴斯特先生與他人在《華爾街日報》共同發表文章,文中引用坎貝爾博士的研究作為證明化石燃料好處的證據。他認為,人類釋放的二氧化碳有助于“地球的綠色化。”
最近我采訪了坎貝爾博士,他覺得像巴斯特這樣的人從他的研究中獲得了錯誤的信息。以下是他認為不應該慶祝“全球變綠”的四個理由。
的確,我們現在從每英畝農田收獲的食物比一個世紀前多得多。但是多余的二氧化碳只占增長的一小部分。
坎貝爾博士說:“光合作用增加30%并不意味著草莓產量也增加30%。”
當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從大氣中抽離出來的時候,大部分的氣體又回到空氣中。原因是:在晚上,植物的化學反應基本上是逆向進行,在植物的呼吸過程中,植物釋放出二氧化碳而不是把它吸入體內。
“部分原因是光合作用在增強,部分原因是呼吸作用也在增強。”坎貝爾博士說。
雖然光合作用的增加比呼吸作用的增加更大,但帶給農作物的最終益處很小——這無法解釋我們的現代農業革命。
坎貝爾博士說:“驅動因素必須是肥料、種子品種和灌溉。”
許多研究表明,在多余的二氧化碳中生長的植物往往最終含有的營養成分更低,如氮、銅和鉀。
隨著更多的二氧化碳進入大氣,這個問題會越來越嚴重。“有確鑿的證據表明,植物質量會受到影響。”坎貝爾博士說。
目前還不清楚為什么會發生這種情況。2018年6月,瑞典哥德堡大學的喬漢·烏德林(Johan Uddling)和他的同事在《當代植物生物學觀點》雜志上發表了一篇論文,他們推測微生物是罪魁禍首。
正如二氧化碳加速光合作用一樣,它也可能提高土壤微生物吸收養分的速度,減少植物通過根部吸收養分的機會。
如果食物缺乏營養,我們就會更容易感染各種疾病。最近,斯坦福大學的研究人員研究了未來農作物的變化如何影響全世界人類的健康。研究結果令人擔憂。
例如,研究人員估計,到2050年,東南亞地區人口的缺鐵率可能從21.8%上升到27.9%。
鐵和其他營養物質的缺乏可能使數百萬人更容易罹患包括瘧疾和肺炎在內的疾病,從而導致許多人過早死亡。

吸收了多余二氧化碳的不僅僅是草莓和其他農作物。世界上的森林、草原和其他野生生態系統也是如此。
當科學家把多余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都考慮進去時,他們估計:植物去除的二氧化碳只占排放到大氣中的1/4。
“這與中國的排放量相當,”坎貝爾說,“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污染源。”
更引人注意的是,盡管我們的排放量在激增,但這些植物從空氣中吸收了同樣比例的二氧化碳。
坎貝爾博士說:“我們每年都要建造更多的發電廠,而這些發電廠每年都會排放更多的二氧化碳。”
但這并不值得慶祝,這有點像聽到化療會使你的腫瘤生長減慢25%的感覺。
盡管全球都在變綠,但二氧化碳的含量在過去的兩個世紀里攀升到了數百萬年來地球上從未達到的水平。我們向大氣中釋放的二氧化碳已經對地球產生了重大影響。
有記錄以來最熱的6年都發生在2010年之后。天氣情況已經變得更加極端,海平面上升,海洋酸化。
如果植物在未來繼續只吸收1/4的二氧化碳,那么我們可以預期所有這些趨勢會變得更強烈。
換句話說,如果全球變綠現在不能拯救我們,我們也不能指望它拯救我們的未來。
坎貝爾博士和他的同事對全球變綠仍有很多不了解的地方。最重要的是,他們并不知道它會持續多久。
隨著氣溫上升和降雨模式的改變,植物可能會停止吸收多余的二氧化碳。
坎貝爾博士表示:“植物正在悄悄地凈化空氣中的碳含量,至少相當于中國釋放的碳含量。讓我害怕的是,我知道這不會永遠持續下去。如果植物呼吸作用趕上光合作用,這個巨大的碳庫可能會回流到我們的空氣中。”
“這是一個未知數。”
資料來源 The New York 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