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里米·博格
如今,我們的星球正處于危險之中。氣候變化、污染和生物多樣性喪失的綜合影響正在危及我們的健康和福祉。在很大程度上,這些全球性問題均可歸咎于人類活動。因此,人類現在必須使地球步入一個更穩定、更和諧的軌道。其中面臨的眾多挑戰艱巨無比,但我們仍然可以找到解決辦法。《科學》雜志呼吁大家關注一些我們為塑造明日之地球而可以做出的選擇,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也將會促使我們深思熟慮地做出選擇。
今天面臨的諸多挑戰均可追溯到加雷特·哈?。℅arrett Hardin)于50年前發表在《科學》上的“公地悲劇”一文。在這篇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文章中,哈丁警告說:“出于個人自身利益的行為會對公共利益產生不利影響,因此我們將面臨人口與資源的沖突。”1968年,全球人口約為35億;自那之后,全球人口已增長了一倍以上,隨之而來的則是土地利用、資源消耗、廢物產生和社會結構的大規模變化?!犊茖W》雜志在2003年至2008年間發表的“地球狀況”專欄文章闡述了人類對地球系統日益增長的影響所帶來的壓力和可能的解決辦法。時任《科學》主編的唐納德·肯尼迪(Donald Kennedy)斷言:“最后的大問題并非科學是否能夠起作用——顯然可以——而是科學證據能否成功地克服社會、經濟和政治阻力?!?/p>

本文作者杰里米·博格(Jeremy Berg)《科學》雜志的主編
通過集體行動,我們確實能夠在全球范圍內減緩危害,《關于消耗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利爾議定書》——第一份獲得世界各國批準的條約——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茖W家在20世紀70年代就已證明,用作制冷劑和噴霧罐推進劑的化學品會加劇臭氧的破壞。不到10年時間,南極上空就發現了季節性臭氧消耗,從而加劇了這些擔憂。1987年,國際社會關于控制這些化學品的使用的討論達到高潮,并形成《蒙特利爾議定書》。30年后,研究表明臭氧消耗呈下降趨勢,因為這些法規促進了改革。
最近的努力包括2015年通過的《巴黎協定》和《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前者旨在將21世紀全球氣溫的增幅保持在2°C以下,并加強各國應對氣候變化影響的能力。正如這些例子所示,人們普遍認識到為了子孫后代的福祉,我們必須扭轉破壞性的變化。然而,光靠技術無法拯救人類。要想讓大多數人自愿接受改變,技術和工程必須與社會科學和心理學相結合。我們需要正視所面臨的問題,包括糧食安全、土地使用的變化、健康平等和合成化學污染等。我們首先討論的是最基本的需求:能源、材料、化學品和食物。盡管人口數量仍呈現增長趨勢,但我們從未如此富足。隨著富裕程度的提高,能源和材料的消耗也越來越大,這給環境帶來了更大的壓力。在不損害我們賴以生存的基礎的情況下,人類該如何維持高品質生活水平?
正如我們所強調的那樣,各科學領域在研究和技術方面取得的快速發展將有助于做出可能的修正性選擇。對于該做什么、如何做,總會存在不同的專家意見。但只要有選擇,我們就有希望找到正確的前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