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顥睿


獨白: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在詩書的海洋里,在考題的磨礪下,我逐漸悟出了詩的真諦,明晰了書的精華我明白,詩書不僅是語文學習中的加分項,更是心靈的滋養。
愛好:閱讀、寫作、鋼琴
目標高校&專業:
南京師范大學/漢語言文學
子夏說君子,“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
何為君子?我想,浸淫于經典之中,受八方思想而能堅守情操之人可以稱得上是“君子”。從小我便熟悉經典,尤愛詩詞。杏花微雨的綿密情思,棠梨初煎的唇齒留香,灞橋楊柳的離別傷感,大漠孤煙的雄渾蒼涼,都是詩詞給我的直觀感受與恒久記憶。
我迷戀詩詞的鏗鏘節奏與飽滿情感,在語文應用中憑借“語感”也能輕松過關。
進入高中,我逐漸感到語文學習不像之前那樣輕松,尤以詩歌鑒賞為甚。用以前積累與直覺不假思索的方法已全不適用,運用常見的古詩文答題方法與技巧效果也不理想。
經過對歷年高考古代詩歌閱讀題的探尋,我開始結合自己的經驗和搜集到的方法,通過做題的增多和感悟的加深,我找到了一條適合自己的詩詞之路:既不是全憑直覺,也不是只靠規律,而是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從更高的角度進行升華。
詩中圖景現眼前,理解詩
“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詩歌鑒賞也是如此。學好古詩詞,做好古代詩歌閱讀,首先要從總體把握詩歌的特點,立足整體進行分析。
舊“詩”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大聲朗讀總能給人最直觀的感受,對更具音韻美的詩詞尤為如此。古人作詩極注意對不同聲母、韻母、音調的不同運用,也因此被稱為“用聲音作詩”。鑒賞詩詞也需要“用聲音解詩”,通過把握音律,進行深層次的情感感受。在做古代詩歌閱讀題時,在腦海中默誦,用音韻分析,不失為一個好辦法。
意是關鍵。在高中詩詞學習過程中,一味欣賞直觀表層之美是不可取的。要真正讀懂作者情感,還需字斟句酌。實際上,古詩詞雖機變朦朧,但與古文有很多相通之處。掌握常見的文言實詞,同詩中意象進行組合,疏通詩意,便能把自己的理解建立在更深層次上。
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通過詩意“身臨其境”,便能與作者產生共鳴,從而更好地認知情感。在日常練習中,可以口述詩意,也可以通過改寫提高理解能力。
錘煉文字與學詩,一舉兩得尋樂趣
在學習詩詞過程中,我們總會有興之所至躍躍欲試的沖動,每當此時,我會將腦海中的詩寫下來。寫詩是一種創作,在這一過程中我們有機會熟悉詩詞的意象與手法,也能體會到詩家真情、產生共鳴。無論是作詩還是改寫,都是一個提高寫作水平的好方式。最初,我是仿寫名篇,而后慢慢尋找自己的風格,努力從詩歌寫作中汲取詩歌鑒賞的技巧,尋求樂趣與進步的統一。
分類歸納明類別,每類細節要明確
學習詩歌,從宏觀方面把握意象、手法的同時,也要進行適當且必要的分類。如根據詩歌風格,可粗略分為明健與悲涼兩大類;根據詩歌內容,可分為敘事詩、抒情詩、邊塞詩、山水田園詩、懷古詩(詠史詩)、送別詩、悼亡詩、詠物詩、諷喻詩幾類。
不同類別的詩,我們要多歸納總結常用意象、手法和常見情感,進行多方位多角度的知識儲備。這需要我們在各種學習資料的基礎上不斷分析、融會貫通,平時做題時也要有意地積累。
掌握了這一“規律”,看起來陌生又不盡相同的古代詩歌閱讀題也能找尋到共同點,發散思維,達到“一見如故”。
緊抓關鍵點,挖掘有效線索
對詩歌鑒賞進行整體把握的同時,也不可忽視對題目的具體分析。
詩歌題目。題目是詩歌的眼睛,題目中的關鍵詞有時概括詩歌內容,有時揭示詩歌線索,有時奠定感情基調,把握詩題,能夠達到“一葉知秋”的效果。
詩家詞匯。詩歌和古文有同亦有不同,掌握好文言實詞固然重要,但有時遇到特殊句式用詞也不能失以慌亂。經典名句“紅豆啄殘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便自成體系,是獨一無二的“詩家語”。面對詩家詞匯不宜鉆破牛角尖過分解讀,用自己覺得最舒服的方式順勢理解即可。另外,也可以通過讀經典讀物《笠翁對韻》《龍文鞭影>等來積累韻律和典故。
詩歌意境。意境由多個意象匯聚而成,是作者用豐富的情思創作的廣大圖景。把握情景關系和意境特點,可以突破語言屏障,迅速觸摸作者的內心世界,走進詩歌藝術境界,一擊必中而解詩做題。
“黃河走東溟,白日落西海。逝川與流光,飄忽不相待。”詩歌鑒賞,重在積累,重在感悟,重在堅持。在深刻分析手法與情感的前提下,真正領會作者感緒從而達到對自身的升華,才是對詩歌最大的尊重,也是做好古代詩歌閱讀題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