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橫批:新年會更好!
上聯:一個醫生,兩部手機,三餐不定,只為四季病人,拼得五臟俱損,六神無主,仍然七點起床,八點上崗,晚上九點不返,十分辛苦!
下聯:十年寒窗,救人無數,八面玲瓏,忙得七竅流血,換得六神不寧,五體欠安,仍然四處奔波,三更不眠,只為兩個銅板,一生拼搏!
Big Data·大數據
醫療糾紛與信任度關系統計
“醫鬧”的產生,首先是醫患之間缺乏信任。醫患之間相互信任差異顯示,醫務人員對醫患關系表現出比患者群體更多的恐慌和擔心。近六年來,隨著我國醫療法制、保障體系的完善,相關醫療基礎設施進一步建設,醫患關系有所好轉。
總體來說,醫患關系仍然是社會存在的一個大問題,醫者和患者之間實現關系緩和仍任重道遠。
2015年部分省市傷醫事例
2016年各級醫院醫患糾紛數量統計
發生在三級醫院的暴力傷醫事件最常見,共196例,占67.6%;二級醫院共69例,占25.8%;一級醫院共12例,占4.1%;其他醫院占2.5%。醫院等級越高,規模越大,其報道的暴力傷醫事件越多。
2000-2015年暴力傷醫事件統計
暴力傷醫事件發生率從高到低的科室分別為急診科、門診大廳、內科、ICU、醫院院辦醫務處等行政科室、外科、婦產科、院外出診、兒科。在不同年份中,醫院院辦、醫務處等行政科室的暴力傷醫事件發生率有降低趨勢,門診一直是普遍高發的科室,而急診科的暴力傷醫事件發生率有顯著增長。康復科、腫瘤科、五官科、眼科、影像科等科室,發生率較小。
部分發達國家醫患關系概況
美國 2000年初美國批準撥款2500萬美元用于調查醫療事故。美國在醫療方面的立法、保險及相關配套措施較為完備,使得美國的醫患關系相對和諧。
德國 制度很大程度上減輕患者的負擔,杜絕以藥養醫的現象。德國人對待醫療事故的態度比較明智,醫患關系并沒有成為突出的社會問題。
法國 法國醫藥分家,醫生只開處方藥,并沒有售藥權?;颊咄ǔG闆r下先看家庭醫生,家庭醫生與患者之間能建立長期的信任關系。只有急診或重病的患者才會轉入醫院,有效地緩和了醫患關系。
部分發達國家醫患問題解決方式
美國 在18世紀與19世紀初,美國的醫生已經實行知情同意(informed consent),即在醫務人員為患者提供足夠醫療信息的基礎上,由患者做出自主醫療決定(同意與否),這是患者的一項基本權利。由此,醫患關系開始出現民主化趨勢。
英國 醫院以專科為單元,印制多種生動活潑的患者須知和健康指導,促進患者對疾病知識進行了解,病區均設立專門的醫患溝通辦公室,方便與患者進行單獨交流溝通。
日本 日本醫生在行動上更自覺注意和患者間的交流溝通,患者更愿意與醫生自由交談,有效地緩解了醫患矛盾。
俄羅斯 俄羅斯醫生與患者溝通時,非常注意談話的方式和內容。通常與患者交流溝通的方式或步驟分為:初次接觸→婉轉地提出問題→觀察患者的反應→鼓勵患者充分地訴說→適時沉默→坦誠相待。
聽TA說
最夸張的時候我一天能收到21份威脅書和13通恐怖電話。甚至我的家人也被牽連其中。
作為院長,我現在完全可以不用去手術室,整個醫院的日常管理就足夠讓我頭痛。本著醫者仁心,每逢重要的手術還得由我主持,遇到十幾個小時的手術更是家常便飯。涉及重要手術,不可能做到一半的情況下停下來休息。給病人做完手術后,每次我都得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家。
在45年的行醫生涯中我遇到過很多問題,也一直在反思,是不是我的醫術不夠高明,不能徹底解決患者的病痛。這對廣大年輕醫生來說,也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鑒于此,我時常告訴醫院的年輕醫生,多想想你們選擇從醫的初衷是什么。無論何時,都不要忘了醫者仁心和自己最初選擇醫學行業的信念。
@老驥伏櫪(首都醫科大學臨床醫學專業,醫院院長)
“背鍋俠”這個詞語能道盡醫生的心酸。
我國醫療行業快速發展,公民自我保護的法律意識也越來越強,在這過程中我們面臨的醫療糾紛問題也越來越多。
我清楚地記得剛畢業進入醫院工作時,協助副院長救治一位臨產婦女。鑒于病人的狀況,副院長使用了比較貴的注射藥,在手術臺奮戰了十幾個小時,最后孕婦終于脫離危險。本以為患者家屬會對院長的善舉“感恩戴德”,沒想到的是患者家屬卻拿來另外一種藥物,質問副院長為什么要使用如此昂貴的藥物,還當場指罵副院長醫德敗壞,經多方協調后這事才算平息。
為此我也背負了好長時間的思想包袱,擔心這樣的事情會發生在我身上。想著自己7年的求學換來現在工作的膽戰心驚、縮手縮腳,實在心酸。后來老院長告訴我:“作為一名醫生,若因為害怕而放下自己的患者不管,那就是在犯罪,是不負責任的表現?!?/p>
老院長的話一直激勵我到現在。在幾年的職業生涯中,我也遇到過老院長當初的情況。每當我的患者健康地走出醫院時,我認為一切的心酸努力都值得,所有背過的“鍋”都有幸福的重量。
@歐公子(吉林大學放射醫學專業,醫院醫師)
如果我不小心占領了你微信運動排行榜首。請別羨慕,我沒有出去旅游。
實習時,醫院的同事都說我是個樂天派,態度好、勤快、有遠見。從最開始朋友說護士職業“臟、累、差”,到自己決定把一生奉獻給護士崗位。真愛的職業,覺得一切付出都值得。
大多數患者還是挺可愛的。在兒科,有個孩子的家長硬塞零食給我,說是孩子要給我的;在呼吸內科,正逢我的注射技術瓶頸期,幾個血管清晰的叔叔不嫌痛,爭著給我練手;在手術室一個九十多歲的奶奶因為害怕,一直抓著我的手……
細心、耐心、恒心,是護士職業的基石。心大者,易給患者帶來額外痛苦;急性子,很難與患者形成良性溝通;缺乏耐心的人,工作常會漏洞百出。這些都是事無巨細的護士工作的“天敵”。
與特殊人群打交道,為病人服務是護士的本職工作。和諧的護患關系是做好護理工作的前提。在我從業的這些年里,一直這樣要求自己。我也相信,如果醫護人員完全恪盡職守,任何醫患關系都可以迎刃而解,煙消云散。
@小莫《長春中醫藥大學護理學專業,醫院護士)
“大鬧大賠,小鬧小賠,不鬧不賠”,曾是很多地方解決醫患糾紛的“潛規則”。
此種做法不僅犧牲了公平正義,還助長了“醫鬧”行為,這是我們律師界的一大困惑。長期積累的醫患矛盾讓訴諸法律成了最不得已的選擇。很多患者在面臨醫患矛盾時慣性地使用“肢體+語言”的方式解決問題,在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們法律援助缺失。
醫患是同一個戰壕的戰友,共同的敵人是疾病。醫患之間,合則兩利,斗則兩傷。維護正常醫療秩序,構建和諧醫患關系,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舉措,也是維護人民健康權益的重要手段。
法律在解決醫患關系上沒有誰贏誰輸,只有相互理解,共同努力。未來,希望自己能為改善醫患關系繼續努力,既當患 者的“老娘舅”,又做醫生的“知心人”。
@憨豆(中央民族大學法學專業,醫療糾紛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