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許強 葉筱 黃婷 廖呈俊
[摘要] 目的 探討氣管憩室多層螺旋CT表現特征及應用價值。 方法 方便選擇2014年12月—2016年9月期間45例氣管憩室的多層螺旋CT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 結果 多層螺旋CT圖像均能清晰顯示憩室的發生部位、大小、數目、內容物、憩室壁的情況及憩室與周圍組織的關系。45例患者中男24例,女21例。發生在右側26例,右后側19例。45例均為單發且憩室內均為氣體影,未見液平面。27例憩室壁菲薄,18例憩室壁較厚。26例憩室內壁光滑,19例內壁有皺襞樣結構或分隔狀改變。 結論 氣管憩室的多層螺旋CT典型表現為胸廓入口處氣管旁縱隔內局限含氣影,可見與氣管交通,此表現具有特征性,因此多層螺旋CT檢查對診斷氣管憩室具有重要價值。
[關鍵詞] 胸部;多層螺旋CT;氣管憩室;多平面重建
[中圖分類號] R76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8)05(c)-0191-03
[Abstract] Objective This paper tries to research the multi-slice spiral CT characteristic manifestatiaons of tracheal diverticulum. Methods It was convenient to choose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45 cases of multi-slice spiral CT of tracheal diverticulum from December 2014 to September 2016. Results Multi-slice spiral CT images can clearly show the occurrence of diverticulum, size, number, content, the situation of the diverticulum wall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iverticulum and the surrounding tissue. Of the 45 patients, 24 were male and 21 were female. Occurred in the right 26 cases, right posterior 19 cases. All of the 45 cases were solitary and the chambers were all gas shadows. No fluid level was seen. 22 cases had a thin wall and 18 cases had a thicker wall. In 26 patients, the internal wall of the fistula was smooth, and in 19 cases, there were fold-like structures or deviated changes in the internal wall. Conclusion Multi-slice spiral CT in the trachea diverticulum typically presents as a localized gas shadow in the paratrachea of the thoracic inlet, which is characteristic of the tracheal traffic. Therefore, multi-slice spiral CT is of great value in diagnosing tracheal diverticulum.
[Key words] Chest; Multislice spiral CT; Tracheal diverticulum; 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
氣管憩室是一種多發生在胸廓入口處主要累及氣管的少見病變,患者通常無癥狀和體征,普通X線顯示非常低,絕大部分患者是在查體或其它疾病做CT檢查室偶然發現的[1]。為了提高對氣管憩室的認識,該文將2014年12月—2016年9月期間45例患者的多層螺旋CT圖像分析總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方便收集該院多層螺旋CT發現的氣管憩室45例,其中男24例,女21例,年齡范圍40~87歲,平均年齡約65歲。40例行胸部CT檢查時發現,2例頸椎CT檢查時發現,3例行頸部CT檢查時發現。臨床主要癥狀:14例無臨床癥狀,25例為慢性支氣管炎患者咳嗽、咳痰,2例為咳血,1例胸痛,2例胸悶,1例為發熱。18例行增強掃描。10例行食道鋇透。
1.2 檢查方法
患者采用日本 Toshiba Activion 16層螺旋CT機掃描。掃描參數:管電壓120 kV,管電流250 mA,矩陣512×512,掃描層厚1.0 mm,層厚螺距15。增強掃描采用高壓注射器經肘前靜脈注射碘海醇100 mL,注射速率3 mL/s。原始數據傳入工作站后,采用多種方法進行圖像后處理。所有病例分別在肺窗與縱隔窗上觀察氣管憩室的發生部位、大小、數目、內容物、憩室壁的情況及憩室與周圍組織的關系[2]。
2 結果
45例氣管憩室多層螺旋CT表現為縱隔內氣管旁單發局限類圓形、不規則型含氣影,未見氣液平面。位于胸廓入口處氣管右后側26例,氣管右側19例。憩室大小,橫徑2~20 mm,小的可呈氣泡狀(圖1),圖像重建上的上下徑約5~25 mm,大部分憩室上下徑大于前后徑。45例均可見憩室與氣管相通(圖2)。27例憩室壁菲?。▓D3),18例憩室壁較厚(圖4)。26例憩室內壁光滑(圖5),19例內壁有皺襞樣結構或分隔狀改變(圖6)。8例行增強掃描,囊壁不強化(圖7)。10例行食道鋇透未見異常。行胸部CT檢查的45例患者中,合并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的27例,肺結核1例,肺癌1例,支氣管擴張2例,肺部感染5例。
3 討論
氣管憩室以往認為是一種比較少見的疾病,1838年Rokitansky首先報道診病。其發病率尚無明確統計,Goo等[3]在25個月中3 645例日常胸部CT掃描中氣管憩室的檢查率約為2%。隨著螺旋CT的普及,大大提高了氣管憩室的檢出率,國內報道的病例數明顯增多,國內文獻[1,4]認為胸部CT掃描氣管憩室的檢出率會達到2%以上。筆者通過長期的臨床觀察,發現氣管憩室并非少見疾病,此疾病較少報道的原因又二:①很多臨床醫生及影像診斷醫生對其認識不足,對其“視而不見”。②早期由于檢查設備的限制,現在多數醫院都配備了多層螺旋CT已經明顯提高此疾病的發現率和診斷率。
3.1 分型與形成機理
氣管憩室的類型劃分沒有統一的標準,大多數文獻[5]將支氣管憩室劃分為先天性、后天擠壓性和后天牽引3中類型。該文按其臨床表現及憩室特點大部分屬于后天擠壓型。氣管憩室一般見于氣管的后壁,即氣管軟骨環的缺口處,或氣管的膜部,氣管憩室通常有狹窄的頸部。氣管憩室一般位于胸廓入口處的氣管右側,Goo等認為這種特征性的位置分布有解剖學的原因:胸廓入口處為胸外和胸內氣管的轉變點,該處氣管位于頸胸部中線稍右側,而食道位于中線稍左側,致使該部氣管的右側壁相對薄弱[3,5]。
氣管憩室本身通常無臨床意義,一般不做處理,本病的發生目前右兩者學說,一種是認為先天性氣管畸形,氣管,支氣管的彈力纖維及肌纖維的缺損是潛在因素;另一種認為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有關,氣管粘液腺增生,導管擴張,逐漸形成憩室,筆者通過臨床觀察發現大多數患者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史及影像表現,因此支持后一種學說[6]。
3.2 氣管憩室的影像學表現及診斷
由于上縱隔及下頸部的結構復雜,各種神經血管等組織較密,正常解剖變異也較多,X線胸片在氣管憩室無論從發現還是從診斷方面均受到條件限制,除個別大的憩室能顯示氣管有局部增寬且在氣內壓增加時更為明顯外,幾乎沒有診斷價值。
隨診多層螺旋CT的普及,它在診斷氣管憩室具有的獨特優勢被越來越多的學者認可。多層螺旋CT的連續薄層掃描、多平面重建及CT仿真內窺鏡(CTVB)圖像能清晰顯示憩室的發生部位、大小、數目、內容物、憩室壁的情況及憩室與周圍組織的關系[7]。
氣管憩室的多層螺旋CT表現為氣管旁的不規則或類圓形的極低密度影,低密度影與氣管腔內的氣體密度一致,通過多層螺旋CT薄層掃描可以發現與氣管之間有一較細的管道相通。典型的發生部位為胸廓入口區C6~T3之間,氣管右旁6~9點區域[8]。憩室的大小無明確定義,大部分文獻[8]報道<40 mm,本組憩室大小橫徑為2~20 mm。氣管憩室的壁厚薄差異很大,大部份壁菲薄,外壁光滑與鄰近組織界限清晰,內壁大部分光滑,部分內壁可呈皺襞樣改變,較為特征,可能是由于憩室存在的時間長,呼吸道的塵埃沉積及干枯的粘液混雜所致。增強憩室壁無強化。
3.3 鑒別診斷
氣管憩室主要與肺尖疝、縱隔氣腫及含氣食道或食道憩室。肺尖疝為肺組織通過Sibsons筋膜缺損或薄弱處向頸部的病變,呈“山峰”樣,其底部與肺組織相連,多不難鑒別??v隔氣腫一般不易與氣管憩室相混淆,通常縱隔氣腫呈長條狀或三角形,且常合并皮下氣腫[9]。含氣食道或食道憩室,一般通過連續薄層掃描掃描發現與食道關系密切,鑒別不難,極少數有困難的可以通過食道鋇透鑒別。氣管囊腫其外形一般較圓,內容物大部分為水樣密度影,少數為軟組織密度影,而氣管憩室內為氣體影[10]。
綜上所述,多層螺旋CT由于掃描速度快,空間分辨率高,無創,能清晰顯示氣管憩室的特點,在氣管憩室的診斷中具有重要價值。
[參考文獻]
[1] 劉士遠,陳起航.胸部影像診斷必讀[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7:24-25.
[2] 沈龍.氣管憩室CT診斷與鑒別診斷[J].現代養生,2017(11):104-105.
[3] Goo JM,ImJG,Ahn JM,et al . Right paratracheal air cysts in the thowracic inlet :clinical and radiologic significance[J]. AJR ,1999,173(1):6.
[4] 何世明,侯安海,等.胸廓入口處氣管憩室MSCT30例分析[J]. 中國社區醫師,2014,30(27):103-104.
[5] 汪坤,郭小玲. 多排螺旋CT對氣管旁憩室的觀察研究[J].甘肅醫藥,2015,34(5):727.
[6] 陳七一,李玉靜,謝汝明,等.氣管憩室的CT影像特征及后處理技術優勢分析[J].醫學影像學雜志,2017,27(9):1686-1688.
[7] 李煥軍,張士波,等.MSCT在氣管憩室診斷中的應用[J].中國中西醫結合影像學雜志,2015,8(13):417-418.
[8] 龐旭曼,李要京,李強,等.128層螺旋CT診斷120例氣管憩室的臨床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1,14(24):87.
[9] 張峰,牛磊,陳璇,等.氣管憩室多層螺旋CT的影像表現[J].實用醫學影像雜志,2016,17(5):442.
[10] 方春,王立章,孫延豹,王延春,等.氣管旁氣囊腫發生率及其形態特征:64排螺旋CT大樣該研究[J].中國臨床醫學影像雜志,2015,26(8):573.
(收稿日期:2018-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