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頔
摘 要:通貨膨脹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我國經濟健康、有序的發展,現階段,我國的CPI指數增長速度過快,通貨膨脹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妥善的解決,已經影響到了人們的生活質量,中國經濟增速緩慢、產能過剩問題、勞動力成本增加等多方因素導致了這一狀況。本文首先對我國通貨膨脹的現狀進行了概述,然后對通貨膨脹產生的原因進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新通貨膨脹的形勢下的應對策略。
關鍵詞:通貨膨脹;特點;對策;背離
物價穩定對維持經濟穩定增長而言十分關鍵,對企業發展、大眾生活水平的提升具有保障性功效。各國政策制定人員一般會將維持適度通貨膨脹看做其發展戰略目標。近期全球經濟增速逐漸放緩速度,國內通貨膨脹表現出更多的新特征。合理認知通貨膨脹特點、原因、對策具有極大重要意義,提出針對性的政策措施對國家宏觀經濟發展而言十分關鍵,是當下主要研究課題。
一、現階段我國通貨膨脹的現狀及特點
1.我國通貨膨脹現狀
相關的統計結果表明,自2012年開始,我國煤炭、鋼材、銅等價格顯著的上升,水、電、天然氣的價格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上漲,這更加劇了我國通貨膨脹的程度;我國的種子、農藥、化肥等農用生產資料價格顯著提升,再加上國內出現的大面積干旱及洪澇災害而導致的農作物減產,使得國際農產品價格的上漲對國內產生了很大的沖擊;房地產行業中,當下國內房價越炒越高,盡管政府方已經陸續出臺一系列政策,但是尚未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反而發生社會很多從樓市退下來的資產進行了農產品的炒作。流動性較為嚴重的形勢下,資本保值增值投資會引發通貨膨脹;材料動力價格上漲會引發物質材料的價格大幅提升,容易引發通貨膨脹現象。
2.通貨膨脹影響因素
通貨膨脹能反映價格水平,價格波動一方面受供需關系等實際要素的影響,另一方面還會受到貨幣供應等名義變量的影響。具體分析,國內當下通貨膨脹的主要起因包括下述幾點。
第一,全球經濟危機的負面影響仍未散去。2008年至今,經濟低迷問題仍較為突出,即使美國經濟復蘇、歐洲經濟形勢漸緩,但其整個失業率仍維持在較高水平,政府債務已經成為限制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部分國家的經濟量化寬松政策逐漸彰顯出弊端,全球經濟形勢無法達到預期標準。這一特點對國內經濟建設、通貨膨脹水平產生了兩方面影響:一是經濟低迷引發世界范圍內的大眾商品多數處于震蕩態勢、價格回落態勢,通貨膨脹受到輸入性因素的明顯影響;二是外需不振,這一特點會對總需求產生影響,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通貨膨脹水平。第二,國內投資、消費需求降低,導致國內經濟增長速度大幅下滑。這一現象一方面受國內刺激消費等相關政策影響,消費增幅未發生明顯下降的情況下仍會拉動經濟增長;另一方面受國內經濟結構影響,國內投資增長速度便會受到負面影響。即國內經濟增速緩慢、總需不振是通貨膨脹的核心起因。第三,當下部分行業的產能過剩問題尚未得到良好解決。如水泥、煤炭等行業具有去產能化過程艱難的特點,上游過度供給、下游需求卻未達到均衡需求,引發產品價格長期偏低。若借助價格水平來表達上述現象,為PPI持續同比負增長。第四,當下國內勞動力成本逐漸增加,已經逐漸通過了劉易斯拐點。近期國內經濟規模持續擴張,同時受人口老齡化趨勢逐漸加深影響,已逐漸通過劉易斯拐點,這一現象下最為直接的影響便歸結為其勞動力成本大幅增加。這一理論的表現較為豐富,如不分城市最低工資線上漲、農民人均工資上漲,及服務類行業的價格發生明顯上漲,進而引發商品包含的CPI漲幅明顯大于不包含服務的PPI,最終導致上述兩大因素呈現出明顯的背離現象。第五,國內部分領域存在機制不完善、上下游價格傳導不暢的現象。當下部分地區的產能過剩行業仍具有行政力量影響程度過深的狀況,從維持稅收、提高就業率的角度出發,即使部分商品售價大幅下降,但仍處于生產線上。進而引發市場調節機制逐漸失去原有效用,上游價格不能良好的傳到至下游,這也是當下國內CPI、PPI背離主要起因。
二、通貨膨脹新特征的影響
當下通貨膨脹的主要特征表現為:通貨膨脹水平低、PPI和CPI背離,這兩大特征對國內經濟會產生顯著影響作用,具體分析如下。
首先,結合市場主體節能型層面要求進行分析,通貨膨脹會對市場經濟預測、消費行為、決策分析等產生影響作用。一方面低通貨膨脹會降低大眾消費欲望,無法維持經濟增長速度;另一方面,PPI負增長會引發產品的價格持續低迷,企業方面無法創造應用的經濟效益,這對投資方、企業員工等而言會打消其積極性。通貨膨脹對消費投資具有較為嚴重的負面影響,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經濟進步的速度。
其次,通貨膨脹引發消費、投資的負面作用會限制經濟增長的進展,提高了穩增長的壓力作用。從政府的角度分析,低通貨膨脹可促進宏觀調控工作的發展,此時創造空間更廣闊。經濟復蘇不明朗的大形勢下,政府可在原有方向基礎之上且不與結構違背的前提下,采用積極的財政政策、貨幣政策來刺激經濟行為,此時可免去對通貨膨脹失控方面的擔憂。具體而言,可在主體投資意愿強烈、項目回報保障度高的行業中增加其投資力度,并可以盡量方可對低風險項目的信貸政策要求。
三、新形勢下抑制通貨膨脹的策略
1.對貨幣供應量進行控制
在紙幣流通過程中,通貨膨脹使一種常見狀況,造成這種狀況最核心的原因就是流通貨幣量過大,所以控制貨幣供應量就成為了抑制通貨膨脹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適當的收緊貨幣政策,并配套相應的貨幣量,可以有效的減輕通貨膨脹的壓力。
2.對社會總需求進行調節和控制
不同的通貨膨脹類型需要采取的措施不同,對于需要拉上型通貨膨脹,關鍵在于對社會總需求的調節和控制,而該項措施的實現需要正確的財政和貨幣政策的引導。在財政政策方面,可以通過對財政支出的收緊,并適當的對稅收予以增加,以期能夠實現預算平衡、減少財政赤字的目的。在貨幣政策方面,可以采取對信貸業務進行收緊的方式,減少貨幣的投放量,進而減少貨幣的供應量。通過對固定資產的投資規模以及消費基金過快增長進行控制,進而實現對社會總需求的合理配置。
3.增加商品供給量
進一步增加商品的供給量,從而實現經濟成本的有效降低,提升利潤,使投入產出比趨于合理,與此同時,對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進行調整,特別需要增加短缺商品的生產量。
4.控制房價
這需要政府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對房價增長過快進行抑制,同時還需要對居民的承受力和適應性進行充分的考量。
5.調整存款準備金率
對存款準備金率進行調整主要是為了防止我國經濟偏快的走向過熱,對銀行體系實行動態化管理,并合理控制貨幣信貸及投資的增長,保證物價處在合理的范圍內,減少貨幣的流通量,并適度縮小信貸規模,以期使投資規模得到縮小,使儲蓄和投資、供應與需求達到平衡,使通貨膨脹狀況得到有效的抑制。
6.提高利率、刺激儲蓄量
利率上漲可對投資需求進行明顯的抑制,增加儲蓄量,這對維持供需均衡性具有保障性作用。國內銀行借助降低流通貨幣量的方法來促進貨幣購買力的增加,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通貨膨脹的壓力作用;此外這也是提高商業銀行存貸款理論、金融利率的必要舉措。
7.降低國際收支平衡對物價的負面影響
降低國際收支平衡的負面影響,并降低國外通貨膨脹的引入,借助浮動匯率進行處理,保持其與各國貿易、金融服務等協調處理,增進世界各國協作管理效果,力求共同控制貨幣增長率,提高國際金融環境的合理性,借助其實現反通貨膨脹的效果。
8.優化經濟增長方式、促進產業升級
及時進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促進整個工業結構CPI體系的升級優化,實現科學合理的管理模式。眾所周知,通貨膨脹對國家經濟穩定發展具有較大負面作用,必須從根本上進行治理,避免貨幣政策、房價等對經濟市場產生負面作用。多種方式共同進行可有效的抑制通貨膨脹現象,我國的經濟定會保持持續穩定健康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劉志成.近年來成本上升背景下通貨膨脹的新特征與調控對策[J].中國物價,2014(6):18-20.
[2]吳非.淺論國內通貨膨脹的特點及防范措施[J].東方企業文化,2011(12):178.
[3]謝江波.當前通貨膨脹的特征、影響和對策研究[J].中國市場,2013(42):12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