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澤媛
【摘 要】目的:探討雙歧桿菌輔助治療新生兒黃疸的臨床療效。方法:選擇212例在我院治療的黃疸新生兒,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采用雙歧桿菌聯合藍光治療,對照組采取常規藍光治療,記錄黃疸消退時間及治療后8天內膽紅素的情況。結果:治療組平均消退時間為4.5±2.7d,明顯少于對照組7.8±3.1d,兩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兒治療前、治療第2天血清膽紅素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患兒在治療第4天、第6天和第8天血清膽紅素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雙歧桿菌聯合藍光照射治療新生兒黃疸,黃疸消退塊,療效顯著,未發現不良反應,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黃疸;新生兒;雙歧桿菌
【中圖分類號】R722.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13-0-01
新生兒黃疸是指新生兒血液中膽紅素濃度超過205μmol/L,在臨床上表現為皮膚黃染,嚴重者可發生核黃疸,甚至危及患兒生命,導致死亡[1],因此對新生兒黃疸患兒治療的關鍵是預防核黃疸的發生,藍光治療是目前治療新生兒黃疸最常用的方法,本研究采用雙歧桿菌聯合藍光治療新生兒黃疸,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3月-2012年7月在我院治療的212例新生兒黃疸患兒為研究對象,患兒血清膽紅素濃度超過205μmol/L,隨機將其分成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115例,男60例,女55例,出生時體質量為(3.08±0.86)kg,胎齡(37.3±2.7)周,發病日齡(5.3±4.6)d,血清膽紅素水平(303.4±48.6)μmol/L,該組在藍光治療的基礎上聯和應用雙歧桿菌,對照組97例,男54例,女43例,出生體重(3.13±0.81)kg,胎齡(37.5±2.5)周,發病日齡(5.5±4.3)d,血清膽紅素水平(309.7±42.3)μmol/L,兩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該組患兒采用常規藍光治療。所有患兒病因除外嚴重溶血及感染者。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藍光治療,治療組在藍光治療的基礎上給予媽咪愛口服一日三次,每次0.5g,兩組患兒均給予常規對癥治療,兩組均給予常規對癥治療。
1.3 療效觀察
分別于治療前、治療第2天、第4天、第6天、第8天抽取肘靜脈血,檢測患兒血清膽紅素水平。記錄黃疸消退時間。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判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黃疸新生兒黃疸消退時間比較
從表1中可以看出治療組平均消退時間為4.5±2.7d,明顯少于7.8±3.1d,兩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8.284,P=0)。
2.2 兩組治療前后膽紅素水平比較
從表2中可以看出兩組患兒治療前、治療第2天血清膽紅素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患兒在治療第4天、第6天和第8天血清膽紅素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治療組組內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對照組組內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3 討論
新生兒黃疸是新生兒較為常見的疾病,發病原因有多種,由于新生兒肝腎功能不完善,攝取和排泄膽紅素的能力不足,容易造成血膽紅素濃度升高,另外由于患兒血腦屏障發育不成熟,血清膽紅素濃度升高,易于造成新生兒大腦損傷,導致核黃疸。因此新生兒黃疸要積極處理,預防并發癥的發生[2]。
藍光照射治療是目前治療新生兒黃疸最常用的方法,基本原理是通過藍光照射使患兒機體內膽紅素上升至皮膚表面,促使其分解[3], 光照波長為425-480nm,接近血清膽紅素最高吸收波長,主要作用部位是在皮膚的淺表組織,是通過光照使未結合膽紅素轉化為異構體,這些異構體屬水性,可從尿內排出,或經膽汁排泄至腸腔,從而使血清膽紅素濃度降低[4],但是對于某些新生兒容易產生腹瀉、發熱等。
剛出生的新生兒腸道內無細菌等微生物群,導致結合膽紅素不能被還原,不能通過尿液及糞便排出體外,另外新生兒患病時食欲差,導致腸蠕動減少,腸道不能建立正常菌群,導致結合膽紅素儲留[5],此外,由于肝腸循環,腸道內的有大量的β2葡萄糖醛酸苷酶可很快將結合膽紅素分解為未結合膽紅素,被腸道重吸收,進入體循環造成高膽紅素血癥[6]。
本研究通過雙歧桿菌聯合藍光治療新生兒黃疸,結果表明治療組平均消退時間為4.5±2.7d,明顯少于7.8±3.1d,兩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兒治療前、治療第2天血清膽紅素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患兒在治療第4天、第6天和第8天血清膽紅素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治療組和對照組組內相比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說明單純藍光及雙歧桿菌聯合藍光治療新生兒黃疸均有效。
總之,雙歧桿菌聯合藍光照射治療新生兒黃疸黃疸消退塊,療效顯著,未發現不良反應,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劉備,馬國.新生兒黃疸的治療藥物研究進展[J].中國醫院藥學雜志,2015,20(16): 1515-1519.
Slusher TM,Zipursky A,Bhutani VK.A global need for affordable neonatal Jaundice technologies[J].Semin Perinatol,2011,35(3):185-191.
鄭蓉,張丙宏.乳果糖聯合枯草桿菌、腸球菌二聯活菌多維顆粒劑治療新生兒黃疸的療效[J].蚌埠醫學院學報,2013,38(6):588-590
Ip S,Chung M,Kulig J,et,al.An evidence-based review of important issues concerning neonatal hyperbilirubinemia[J].Pediatrics,.2004,114(1):e130-53.
丁國芳.新生兒黃疸干預推薦方案[J].中華兒科雜志,2001,39(3):185-186.
陳麗.經皮膽紅素測定與新生兒黃疸血清總膽紅素的相關性研究[J].北方藥學,2017,9(8): 148-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