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曉星
【摘 要】目的:探究下肢骨折術后深靜脈血栓預防的有效方法,以針對性護理干預為例。方法:隨機抽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接受手術治療的下肢骨折患者80例,采用雙盲篩選法將其均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方法,觀察組接受針對性護理干預,對比分析兩組臨床效果。結果:觀察組術后深靜脈血栓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在下肢骨折患者術后實施針對性護理干預措施,可有效預防深靜脈血栓的形成,促使患者早日康復。
【關鍵詞】下肢骨折;深靜脈血栓;針對性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13--01
下肢骨折患者術后需長時間臥床休息,在各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深靜脈血液極易凝結,久而久之形成血栓,造成下肢疼痛、腫脹,一些患者會產生輕微的淺靜脈擴張。術后5d是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高峰期,如果不接受有效的治療與護理干預極易誘發肺栓塞等并發癥。基于此,本研究選取特定對象,嘗試采用針對性護理干預措施,并同常規護理進行分組對比,現將整個研究過程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抽取我院2017年1月—2017年12月期間治療的80例下肢骨折患者,均符合骨折臨床診斷標準,且全部患者同意參與本次研究。其中男48例,女32例;年齡為36—74歲,平均年齡(42.7±2.2)歲;損傷原因:30例因機器碾壓傷,28例交通事故傷,22例跌倒。采用雙盲篩選法將本研究對象劃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40例),兩組上述資料基本保持一致,不會影響本次研究結論(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主要是仔細觀察病情,營造舒適的病房環境,科學指導用藥等。觀察組接受針對性護理干預,具體操作為:
1.2.1 風險評估 重點分析及科學評估患者是否存在下肢深靜脈血栓誘發風險因素(手術、輸血、年齡較大、長時間臥床無法直立、感染、中心靜脈穿刺置管等),制定有效的預防護理計劃,嚴格控制各個操作流程,有利于提高圍手術期護理質量。
1.2.2 體位指導 術后協助患者對體位進行合理調整,確保患者膝關節適中處于稍微彎曲的狀態,并適當抬高雙下肢,時期下肢距離心臟水平高出大約30cm,有利于加快雙下肢靜脈回流,有效降低低靜脈腔壓力。
1.2.3 康復訓練護理 為了加快靜脈回流,指導患者適當抬高下肢,避免髓部和下肢屈曲,又或者在膝下置入硬枕,不利于靜脈回流[1]。基于患者的病情恢復情況,鼓勵其參與外翻運動、下肢肌肉運動、屈伸運動內屈和環轉運動等各項運動,合理調節下肢肌泵功能,加快血液循環。護理人員可聯合患者家屬對患者下肢肌肉進行有效按摩,每天至少兩次。同時,激勵患者早日下床運動,但是護理人員及家屬應陪伴左右,避免出現跌傷事故。
1.2.4 靜脈輸液注意事項 為了避免靜脈血管壁被損傷,靜脈輸液時盡量選擇上肢,也不得在同一位置、同一靜脈進行反復穿刺輸液,必要情況下可使用靜脈留置針。同時,盡可能縮短穿刺時止血帶捆扎時間,避免傷害局部或遠端靜脈血管。
1.2.5 飲食護理 科學合理的飲食可加快術后傷口的愈合,指導患者多攝入蛋白豐富的食物,適量補充鈣質,盡量不食用不易消化、含有維生素K的食物,勤喝水,有利于大便通暢。
1.3 觀察指標
采取彩色多普勒朝著檢查確診兩組患者術后是否形成深靜脈血栓,如實記錄。
1.4 統計學分析
本研究選用SPSS17.0這一統計學軟件對所搜集的數據信息予以處理分析,統計結果采用%進行表示,檢驗時運用 ;如果所得數據P<0.05,這便證實了數據之間統計意義較大。
2 結果
據統計得知,護理干預后觀察組中有1例深靜脈血栓,發生率為2.5%。對照組中有6例深靜脈血栓,發生率為15.0%。兩組數據對比得知,觀察組深靜脈血栓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 =5.214,P<0.05)。
3 討論
下肢骨折后,血管破損、血流速度緩慢、血液高凝狀態是誘發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如果不及時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則不利于患肢功能的早日恢復。針對性護理是基于患者心理、文化與精神的需求,護理人員給予患者連續個性化的護理,堅持以患者為中心的理念,主張采用生物—社會—心理有效護理模式,促使患者早日康復[2]。本研究采用針對性護理,加強深靜脈血栓誘發風險評估,制定科學合理的護理方案(體位指導、康復訓練、靜脈輸液注意事項、飲食護理),從而有效預防了術后下肢靜脈血栓的發生率。研究結果表明,護理干預后觀察組術后下肢靜脈血栓的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這充分證實了針對性護理干預可有效預防術后下肢靜脈血栓的形成,值得臨床廣泛學習與運用。
參考文獻
汪秀珍.護理干預對骨科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防效果分析[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7,4(6):1087—1087.
唐玲玲.護理干預在預防下肢骨折術后并發深靜脈血栓的應用效果觀察[J].人人健康,2017(1):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