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欣
【摘 要】我國醫患信任解體的具體表現之一,就是暴力傷醫事件,且逐年呈上升趨勢,已然給醫務正常秩序形成了很大威脅。同時,還影響到許多高中生報考醫學專業的積極性。為此,本文筆者以一名高中生的視角,就暴力傷醫事件對高中生報考醫學專業的消極影響進行論述,并簡要提出兩點改善影響的建議。
【關鍵詞】高中生;醫學專業;暴力傷醫事件
【中圖分類號】R197.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13--01
前言
世界衛生組織將醫務場所暴力行為定義為,在正常工作中,醫務人員受到威脅自身健康、幸福及安全的行為。通常這些行為主要包含有攻擊、恐嚇、性侵、人身傷害、破壞個人或醫院財產等,簡稱為暴力傷醫。我國近幾年來,暴力傷醫事件呈現著上升趨勢,醫患糾紛時有發生。中國醫院協會不久前發布一項調查顯示,每所醫院每年平均發生的暴力傷醫事件約有30次;而發生過醫院院長被病人威脅、圍攻的情況更是高達約60%[1]。
一、暴力傷醫事件的誘因分析
(一)我國醫療衛生體制不完善。這主要體現在,人民群眾對醫療服務的期望值和政府投入不成正比。雖然近年來,我國不斷加大醫療衛生財政投入,但相較于歐美一些發達國家仍有很大差距,再加上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人均醫保費用就更顯不足,這就使得許多非營利性的公立醫院,為了取得長遠發展被迫走向市場,從而使看病貴、看病難的情況進一步加劇,尤其是一些抗癌特效藥。今年引發廣泛熱議的《我不是藥神》,正是切中了當下社會的痛點。鐘南山院士曾說:“國內的醫生靠賣藥吃飯,國外的醫生靠技術吃飯。”[2]正是這種不平衡的存在,使醫患之間的矛盾進一步加劇,進而誘發了暴力傷醫事件。
(二)媒體宣傳的夸大、不負責任。伴隨市場競爭的日趨白熱化,個別媒體從業者為了吸引公眾眼球,提高關注度,喪失職業道德,對新聞所應具有的客觀性、真實性置之不顧,惡意詆毀醫院與醫務人員,新聞的負面報道極大地影響了病人對醫務人員、醫院的信任,加劇了醫患間的矛盾。
(三)醫患間溝通不到位。有相關研究顯示,醫患溝通不到位,占到了醫務糾紛誘因的80%。患者身體上的疼痛,雖然能夠通過藥物緩解,但患者精神上、心理上的折磨,則需要醫患間的良好溝通來消除。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導致醫患溝通不夠順暢,無法取得預期的效果。比如說,醫務人員工作量大、溝通技巧不嫻熟,患者及家屬態度不端正等。
二、暴力傷醫事件對高中生報考醫學專業的影響
(一)加劇學生的擇業恐懼,動搖學醫的信念。暴力傷醫事件屢屢上報的背景,不僅加大了醫務人員的工作壓力,還較大程度上影響到高中生對醫學專業的報考興趣。就從我們高中生的角度來講,對于醫學專業的廣闊前景本來十分向往,但不時發生的暴力傷醫事件,使我對報考這一專業有些許擔憂,害怕未來從醫環境愈加惡劣,職業道路變得坎坷不平,同時,也會不自覺地想著自己的人身安全。這些都對我們報考醫學專業的積極性形成了潛在的打擊,進而選擇報考其它專業。此種現象的出現,與上述所說的新聞媒體的夸張、不實報道關系尤為密切,一些新聞媒體對暴力傷醫事件的具體情況不甚了解,就胡亂臆測、瞎編亂造,使得人們更為畏懼醫務,變得不喜醫務工作這一職業。
(二)較高的職業風險,改變家長的態度。在所發生的暴力傷醫事件中,醫務人員受到患者家屬的毆打、謾罵,身心受到程度不一的傷害,甚至嚴重的導致醫務人員的死亡。之前在網絡上看到了一篇報道,深圳某醫院要求醫務人員上班須戴頭盔;某婦幼保健院,因為醫患糾紛,使得醫院被迫停業整頓。同時,就連一些目睹了暴力傷醫事件全過程的醫院實習生,都在事件之后,降低了從醫的信心,進而中斷自身實習,不再從醫。在了解到這些現象后,不少家長為了子女的安全,就要求孩子選擇一個發展好的專業,未來能有一個平穩的職業道路,不希望讓他們去報考醫學專業,如此一來自然就會影響到高中生報考醫學專業的人數。
三、改善暴力傷醫事件影響的建議
首先,調動高中生學醫的積極性。我們許多高中生,都是根據自身的興趣、愛好,選擇專業的,所以,有效調動高中生對醫學的興趣,有助于吸引更多的學生在今后選擇醫學專業。當前,部分高中會邀請一些優秀的醫學生或是著名的醫學專家,到校園與高中生展開面對面的交流。而一些醫學院校,則會通過組織中學生醫學夏令營的方式,使學生進一步了解醫學院、醫學專業。這些方式在筆者看來,都是很好的方式,能夠較大程度上調動起高中生的學醫積極性。同時,針對媒體的夸大、肆意報道,政府應進一步加強媒體、網絡的監管力度,使之保持正確的輿論導向,還原事件的真實性、客觀性,不再給高中生專業的報考產生負面影響。此外,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在信仰與道德不能對暴力傷醫行為形成約束、醫生基本人身權益得不到有效保障之時,就須依靠國家法律的力量,以相關的法律法規確保醫務人員基本的人身安全。因此,建議立法機關對不同類型的暴力傷醫行為,做專門法律條款地制定,嚴厲懲處暴力傷醫行為。
其次,從根本上緩解醫患矛盾。正所謂,“不為良相,寧為良醫”,上述已說到,暴力傷醫事件的發生,有著醫療衛生體制、媒體宣傳、醫患間溝通等因素,既有社會因素,也有自身因素。要想使這類現象得到根本性的杜絕,除了加快醫療衛生體制改革,還需要醫務人員在保證治療效果的前提下,合理檢查、對癥下藥,盡可能幫助患者節省費用等,如此患者自然會對醫生、醫院更為信任,即便后續出現治療未達預期的情況,也不會發展為惡劣的暴力傷醫事件。因此,這就要求醫院注重醫務人員的醫德醫風教育,加強行風建設,通過科學、有效的管理,提升醫務人員的業務技能、服務意識,從而提高患者的滿意度。患者滿意度提升之后,自然有助于提升醫院、醫務人員在外界的形象,如此一來,則能漸漸消除家長以往對醫務職業的排斥,轉而開始支持孩子報考醫學專業。
結束語
總之,醫學專業是一門有著良好前景的專業,在當前暴力傷醫事件屢有出現的背景下,為了消除這類事件對高中生報考醫學專業的影響,激發高中生的學醫興趣,需要國家、醫院、學校的共同努力,推動我國醫療事業的穩定、長遠發展。
參考文獻
陳方.暴力傷醫事件影響下的高職護生理想信念教育[J].赤子(下旬),2017(1):41-41.
張怡君,馬文琴,徐玲璐,等.醫患沖突性事件對醫學生心理壓力的影響[J].心理醫生,2017,23(25):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