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維浩
【摘 要】目的:比較分析不同類型闌尾炎腹腔鏡與開腹手術的臨床治療效果。方法:挑選我院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接收的不同類型闌尾炎患者88例。依據患者入院時間先后將其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患者采取傳統開腹手術治療,觀察組患者實行腹腔鏡手術治療。對比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率。結果:對比分析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排氣時間,觀察組患者均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觀察組患者伴穿孔壞疽性或化膿性患者并發癥發生率要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明顯(P<0.05)。結論:針對不同類型闌尾炎患者,相對傳統開腹手術,腹腔鏡手術效果更顯著,手術創傷小、恢復快,但對于伴穿孔的壞疽性或化膿性患者建議采取開腹手術治療。
【關鍵詞】闌尾炎;腹腔鏡;開腹手術
【中圖分類號】R656.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13--01
闌尾炎是闌尾部位在不同因素的影響下而出現的炎性病變。臨床表現主要為右下腹疼痛、惡心嘔吐、壓痛等[1]。在過去,治療闌尾炎通常采取開腹手術。而在醫療結束不斷發展的過程中,腹腔鏡所具備的微創特點開始逐漸應用于臨床中。本文比較分析不同類型闌尾炎腹腔鏡與開腹手術的臨床治療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挑選我院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接收的不同類型闌尾炎患者88例。男48例,女36例,患者年齡為20-60歲,平均年齡為(38.5±9.3)。化膿性闌尾炎20例,急慢性單純闌尾炎24例,穿孔壞疽性闌尾炎25例,不伴穿孔化膿性闌尾炎19例。依據患者入院時間先后將其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比較兩組患者常規性資料,并無實質性差異,具有可對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對照組患者采用傳統開腹手術治療。患者保持仰臥位,實行消毒、氣管插管全麻后,于麥氏點進行開腹切口。析出患者腹腔積液,并分離闌尾周圍組織。游離闌尾后充分暴露于手術視野中。隨后采用“8”字縫合方法包埋闌尾殘端,長故意留置腹腔引流管。術后進行常規抗感染治療。
觀察組:觀察組患者實行腹腔鏡手術治療。手術操作中,患者保持仰臥位,進行常規備皮消毒后,實行氣管插管,使用全麻方法。在麻醉藥物發揮作用后,采用頭低腳高體位,促使身體保持左側傾斜。在手術操作前,需先將膀胱排空,使用三孔療法。在患者肚臍下切長度為1cm左右的切口。利用氣腹針向患者腹腔內注入二氧化碳氣體,促使氣腹壓力維持在12-14mmHg。隨后便可利用人工氣腹向患者腹腔內插入Trocar套管。利用腹腔鏡查看患者腹腔情況。探查患者腹腔情況后,便可在右下腹麥氏點做一切口,長度控制在1cm左右,并將其作為操作孔,放入Trocar套管。借助腹腔鏡查看闌尾,并通過Babcock鉗夾起闌尾根部與系膜,隨后便將闌尾系膜向上分離直至闌尾的根部。使用圈套器結扎闌尾根部,并在結扎位置切斷闌尾,隨后便可縫合闌尾的殘端,將其放入盲腸壁的內部。最后按照常規性要求放置引流管,同時使用生理鹽水沖洗患者腹腔,釋放氣腹后,便可將皮下組織與切口進行縫合處理。縫合的時候,使用可吸收線進行8字縫合,隨后再借助大網膜進行覆蓋,加固縫合位置。取出闌尾后,還需沖洗腹腔,使用碘伏與紗條擦洗和消毒。手術結束后,還需繼續對患者展開常規性抗感染治療。
1.3 統計學處理
在此次研究活動展開期間,所有數據均填入SPSS19.0軟件中進行處理。整理所得的數據結果,通過卡方檢驗,確定所有數據的準確率,獲得具體數值,并利用P值表示,如P<0.05,表明數據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手術效果對比
對比分析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排氣時間,觀察組患者均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對比
觀察組患者伴穿孔壞疽性或化膿性患者并發癥發生率要高于對照組,即對照組患者1例感染,并發癥發生率為2.3%,觀察組患者5例腹腔殘余膿腫,并發癥發生率為11.4%,發生率為組間差異明顯(P<0.05)。
3 討論
闌尾炎屬于腹部常見性、多發性疾病,可出現在任何年齡段,但以青壯年為主。有時此種疾病不能引起患者的重視,或臨床處理時出現不當操作的情況而引發并發癥[2]。傳統開腹手術治療闌尾炎具有一定的效果,但很容易出現腸梗阻、切口感染等多種并發癥。在現代醫療設備不斷改善的過程中,腹腔鏡所具備的微創性逐漸被廣泛應用于臨床中。相對于傳統的治療方法,腹腔鏡具有創傷小、恢復快等各種優點。采取腹腔鏡手術治療,可預防切斷患者體壁與肌肉神經,減少患者腸管翻轉,由此減輕患者術后疼痛,有利于患者術后恢復。
但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發現對于不同類型的闌尾炎患者腹腔鏡存在著各種弊端。在此次研究發現,腹腔鏡手術治療的闌尾炎患者,并發癥要高于開腹手術。分析主要原因為:(1)在患者建立氣腹后,腹腔容積變大,為農業擴散提供了有利的條件。(2)患者的腹腔中保持較高壓,導致膿液不斷向腹膜滲透,造成細菌移位。而消除氣腹后,腹膜外的組織感染會逐漸加重,由此形成腹腔膿腫[3]。(3)利用二氧化碳建立氣腹,為厭氧菌提供了較好的無氧環境,不斷促進細菌滋生,由此出現膿腫。而傳統的開腹手術會破壞無氧環境,避免厭氧菌生長。為預防氣腹的建立引起膿腫,可適當降低氣腹壓降低腹腔膿腫發生率。
綜上所述,針對不同類型闌尾炎患者,相對傳統開腹手術,腹腔鏡手術效果更顯著,手術創傷小、恢復快,但對于伴穿孔的壞疽性或化膿性患者建議采取開腹手術治療。
參考文獻
雷振宇,楊庭松,姚樂,等.腹腔鏡與開腹手術治療不同類型闌尾炎患者的臨床效果對比[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6,16(27):5270-5272.
陳建新,林偉,陳金坤,等.腹腔鏡和開腹闌尾切除術應用于不同類型急性闌尾炎的療效比較[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6,37(36):4525-4527.
李智元,張生泉.不同類型闌尾炎腹腔鏡和開腹手術臨床比較[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7,4(6):1032-1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