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海峰 龔成龍 孫立偉
摘 要:本文針對目前電力局線損監控與識別,在數據收集與數據分析方面存在的問題,提出了通過低壓用電客戶檔案的整理和完善,戶變關系的梳理和匹配,對歷史的線損數據進行大數據分析,能夠快速鎖定故障,給管理者提供決策依據,便于對癥施測,及時降損,不斷完善各類信息系統的實用化和數據對比,建立臺區低壓線損故障的準確識別方法,以及提出合理治理方案。
關鍵詞:低壓線損;信息匹配;數據挖掘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8.18.168
當前中國大力宣傳提倡企業節能減排的口號,因此電力企業也需要極力加強線損的管理,這不僅能充分利用能源,緩解能源緊張的問題,而且對推進節能環保的實施對其他企業起到示范作用。事實上,電力企業發展歷程中也一直把線損管理作為配網管理的重要工作部分之一,如何通過建立合理可靠的線損故障判斷模型,確保配電網高效經濟、環保節能的運行。
1 存在的主要問題
目前,通過電力局在線損方面的 ,臺區的線損管理較之前有了明顯提高,但高損、負損和線損等方面問題在實際中依然很常見。究其根本原因,可以分為兩個部分:數據源問題和數據分析問題。
1.1 數據源問題
(1)抄表質量問題:當前主要是由人工完成抄表工作,而供售電量數據主要來源于抄表的結果,因此抄表質量直接影響線損統計結果。現在雖然智能設備廣泛推廣,但也存在著漏抄、誤抄的情況,這是臺區線損管理的主要障礙,為后續數據分析帶來極大困難。(2)違竊故障問題:由于低壓戶總量較大,因此違章用電、竊電、表計故障等現象無法及時管理,少計、漏計現象普遍存在,形成了損耗。(3)戶變關系問題:部分臺區由于自身資料不準確,不合理,而且難以核查,導致了臺區統計線損數據缺失,嚴重影響了線損管控的統計成效。(4)關口計量問題:用電信息系統中,臺區關口無表、表號不對、變比不對的現象依然存在。
1.2 數據分析問題
(1)利用用電信息采集系統,低壓線損從一個抄表周期統計一次變為每天。統計、分析周期的縮短,對業務辦理的各個環節也提出了極高的要求,需要信息系統滿足各類業務辦理中對數據塊的快捷方便處理的要求。(2)線損數據管理及分析能力較弱。線損超標原因較為復雜,涉及到生產、營銷工作的方方面面,基本上與各供電公司基礎管理的狀況有關,因此對線損分析工作人員的各項綜合業務能力具有很高的要求,目前對線損超標臺區的分析周期過長,這導致不能及時地發現和解決問題,增加了損失。
2 主要的解決方法
針對這些問題,主要的解決方法可依次分為下面四個部分:
2.1 臺區基礎信息管理
利用由安全管理系統所提供的臺區信息,包括新建、變更、拆除等,同步更新臺區的信息,并提供臺區與用電客戶間發生關系變化的信息,及時處理臺區新建、變更、拆除的信息,并對信息及時進行審核,確保信息的準確性。及時處理臺區基礎信息變更記錄,完成變更資料交接手續。為提高線損統計效果,根據低壓配電網間的拓撲關系,及其所屬管理單位,劃分臺區線損統計的考核單元。一般以臺區為考核單位,對于無法明顯嚴格區分關系的臺區,合并考核,視作一個考核單元。
2.2 考核電量管理
通過獲取臺區考核表的抄見電量,將其作為臺區的供電量;通過獲取用電客戶的售電量,將其作為臺區考核單元的售電量,然后再按照劃分好的考核單元,分單元統計供售電量,最后計算出每個考核單元的線損率。
2.3 線損統計分析
獲取臺區線損指標和同一期線損數據,根據考核單元的供、售電量,分別統計臺區的線損電量、累計線損電量、線損率、累計線損率等指標;再結合臺區歷史統計數據,繪制臺區線損趨勢圖,得到的統計結果為考核及營銷決策提供數據支持。
2.4 數據分析與挖掘
根據當期累計的實際臺區線損率,將其與計劃指標值進行比較,同時與同期其他臺區線損率機型比較,篩選異常臺區。具體篩選方法為,根據以下指標:售電量、供電量、損失電量、線損率、線損率指標,挑選超出允許范圍的異常臺區,并按線損率從大到小進行排序。進行異常情況核查,結合歷史數據,利用數據挖掘方法,篩選出異常臺區,將異常情形發送給反用電檢查單位,進行處理。
3 總結
對于數量眾多、成因各異的臺區線損異常情況,本文設計了通過低壓用電客戶信息的整理與完善,戶變關系的梳理與核對,對歷史的線損數據進行大數據分析,能夠快速鎖定異常臺區,為管理者決策提供參考,以便決策部分對癥下藥,及時降損。在有效降損、規范管理的同時,逐步進行線損管控的方案修正,不斷推動用電信息采集系統完善,實現高效管理、降低損耗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李亞,劉麗平,李柏青,易俊,王澤忠,田世明.基于改進K-Means聚類和BP神經網絡的臺區線損率計算方法[J].中國電機工程學報,2016,36(17):4543-4552.
[2]徐志光,詹文,盧群.利用用電信息采集系統管理臺區線損[J].電力需求側管理,2015,17(01):52-54.
[3]孫暉.低壓臺區線損影響因素及降損措施[J].科技傳播,2012,4
(15):1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