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繼業
【摘 要】目的 探究和評價接骨丹治療骨折遲緩愈合患者的臨床療效。方法 本文67例骨折遲緩愈合患者均選自于本院骨科,收治時間為2016年11月—2017年11月,根據治療方法分成干預組和對照組,兩組患者分別為34例和33例,分別采取接骨丹治療和常規西藥治療,通過兩組患者骨折愈合相關指標對比,分析接骨丹的臨床療效。結果 由臨床療效對比得,干預組患者治療后的疼痛情況、骨密度情況、骨折愈合時間以及骨痂生長程度評分等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對比差異較顯著(P<0.05)。結論 接骨丹治療骨折遲緩愈合患者的臨床療效較好,可以有效改善患者骨折疼痛程度,促進患者骨折愈合,有助于患者關節功能早日恢復,值得在骨折遲緩愈合臨床治療上進行推廣應用。
【關鍵詞】接骨丹;骨折;遲緩愈合;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R816.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18)08-03--01
骨折遲緩愈合是現階段骨科治療中的一項重難點,主要指的是骨折在4個月內(即正常愈合時間)沒有實現骨折完全愈合的標準,這種情況通過X線檢查可以觀察出,具有明顯骨折線、且存在脫鈣情況,造成骨折遲緩愈合的原因與患者自身體質、手術情況以及運動鍛煉等有關,當前臨床上多采用自體骨移植加內固定的方法進行治療,但患者之后需要承受極大的痛苦,且治療成本高、對患者身心傷害較大,極易出現多種并發癥,導致患者關節功能受到嚴重損傷[1]。本實驗基于此針對骨折遲緩愈合患者,分析接骨丹的臨床療效,實驗具體內容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本文67例骨折遲緩愈合患者均選自于本院骨科,收治時間為2016年11月—2017年11月,根據治療方法分成干預組和對照組,兩組患者分別為34例和33例,患者年齡最小值為17歲,最大值為64歲,均值為(35.8±7.9)歲;骨折部位:15例肱骨、21例股骨、17例脛腓骨、11例尺橈骨。本文患者在性別、骨折類型、病程等一般資料方面無明顯差異(P>0.05)。
1.2 方法
干預組患者實行接骨丹治療,主要內容:藥方組成:冰片和朱砂各5—7g、麝香、孩兒茶、紅花、赤芍、三七、土鱉蟲以及血竭各15g、白及、雄黃、大黃、桃仁、骨碎補、自然銅、沒藥和乳香各30g、當歸尾100—150g,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支撐瓶裝散劑,每天用溫酒調服兩次,每次使用3g,共使用3個月;而對照組實行常規西藥治療,治療方法:將8ml鹿瓜多肽注射液添加到500ml的5%葡萄糖同溶液中,采用靜脈注射的方式進行治療,每兩次注射一次,一個月注射15次。
1.3 觀察標準
本文骨折患者疼痛情況用視覺疼痛評分(VAS)進行評定,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疼痛感越強,骨痂生長程度評分用X線檢查,評價骨痂生長情況,最高分為3分,最低分為0分,分值越高代表患者骨痂生長情況越好;另外,時刻了解和記錄患者骨密度和骨折愈合時間。
1.4 統計學方法
本文骨折患者治療數據資料均通過SPSS21.0軟件分析和處理,均數±標準差()描述計量資料,行t值檢驗組間對比,計數資料用百分比(%)描述,檢驗用x2,P表示對比差異,若想統計學意義成立,則P值<0.05[2]。
2 結果
從下表1內容可以看出,通過治療后,本文干預組患者的疼痛情況、骨密度情況、骨折愈合時間以及骨痂生長程度評分等均明顯比對照組更優,兩組骨折愈合相關指標的對比呈現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由于近幾年交通運輸快速發展,骨折人數出現逐年增加的趨勢,而骨折愈合是一個十分緩慢的過程,在愈合過程極易受到各因素影響,導致愈合時間遲緩,嚴重影響到患者的生活質量,為了有效治療骨折遲緩愈合情況,臨床上多采用自體骨移植內固定手術治療以及石膏等方法,臨床效果較好,但對患者身心傷害較大,且治療成本較高,中醫學認為骨折遲緩愈合是由于淤血和氣血不通的關系,而接骨丹中的孩兒茶、紅花、大黃以及三七等要藥材具有促進新骨生成的效果;血竭、乳香、沒藥以及赤芍、當歸尾等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骨碎補具有補肝益腎的功效,并且能夠促進骨頭內的鈣磷物質進行沉積,提高骨細胞活性,因此,這些藥物共同使用具有活血化瘀,促進骨頭愈合的效果[3]。本文實驗得出,治療后,干預組患者骨折愈合相關指標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
總之,對骨折遲緩愈合患者實行接骨丹治療具有十分良好的臨床療效,可以大大縮短骨折愈合時間,提高患者關節功能,促進患者預后骨頭恢復,可進行大力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張彩芬, 賈思躍, 王斐然,等. 時氏接骨丹配合小夾板外固定治療Colles骨折的康復指導[J]. 醫學研究與教育, 2014, 31(1):37-40.
吳敬峰, 喬曼, 張巧敏,等. 溫經通陽活血方聯合接骨丹片在腿骨骨折傷對術中使用止血帶不良反應的臨床效果觀察[J]. 心理醫生, 2016, 22(17):120-121.
牛恒立, 趙國彪, 馬中興,等. 接骨丹對大鼠脛骨骨折愈合療效的影像學研究[J]. 西部中醫藥, 2015, 29(8):12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