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波
【摘 要】目的:探討骨科在治療創傷感染過程中應用封閉負壓引流技術(VSD)的臨床價值。方法: 選取2016年3月~2017年11月在我院骨科接受治療的創傷感染患者100例,年齡控制在20~30歲之間,將其隨機分成兩組,實驗組50例,對照組50例。入院后均常規行清創術,實驗組采用VSD術診療,對照組患者行常規治療術,記錄兩組患者治療期間的觀察指標,并分析其總有效率。結果:與對照組患者相比,實驗組換藥次數明顯減少,住院時間及創面愈合時間均減少,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對照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低于實驗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封閉負壓引流技術(VSD)在骨科治療創傷感染中具有較好的前景,能明顯減少患者的住院周期及改善患者住院期間的生活質量。
【關鍵詞】:封閉負壓引流技術;骨科;創傷;感染;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R6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18)08-03--02
開放性骨損傷,特別是伴有較重軟組織損傷或污染較重者,若清創不徹底,軟組織覆蓋不全或壞死組織殘留,便會引發感染,甚至形成化膿性骨髓炎。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對創傷后的治療效果有了更高的需求。一些縮短患者住院周期以及減輕患者治療痛苦的高新技術便應運而生。以下是對負壓封閉引流技術在骨科創傷感染治療過程中療效改善情況的探究。
1 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納入標準[1]:①從2016年3月~2017年11月在我院骨科接受治療的創傷感染患者中隨機選取;②選擇不能進行一期縫合的創傷感染患者;③年齡控制在20~40歲之間;④患者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⑤患者資料保存完善。排除標準:①患者不愿參與實驗或中途退出;②治療數據不完整;③入院時患者伴有嚴重并發癥。綜上所述,最終記錄并分析100例患者,其中男58例,女42例。將其隨機分成兩組,實驗組50例,對照組50例。入院后均常規行清創術,實驗組采用VSD術診療,對照組患者行常規治療術,兩組病例基本信息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比較。
1.2 方法
1.2.1 兩組患者均先進行清創處理,經過清洗、消毒,然后清除異物以及切除失去活力的組織,使污染的創口變成清潔創口。
1.2.2 對照組 清創后,敞開創口,用無菌敷料濕敷,觀察創面情況及時換藥,必要時使用引流條并用抗生素輔助治療,也可以再次清創,待肉芽組織生成量符合要求時行植皮或皮瓣轉移術。
1.2.3 實驗組 在無菌環境下,根據清創后顯露出來的死腔創面形狀裁剪VSD輔料,使連接引流管的輔料能完好包圍創緣,填補死腔,將引流管連在(-125~-450)mmHg的負壓力吸引器上,并根據具體情況調整壓力,觀察引流情況。7天后,拆除VSD輔料,若創面恢復不良或軟組織損傷嚴重,可再次行VSD術,直至形成足量新生肉芽組織,然后閉合創面;若除去輔料,創面肉芽組織長勢良好,即可直接閉合創面。
1.3 觀察指標
及時記錄臨床觀察指標,包括換藥次數,創面愈合時間,住院時間,住院費用,并分析對比兩組病例治療效果。
1.4 療效判定[2,3]標準
顯效:患者接受臨床治療后,在兩周內創面完全愈合,創面表皮覆蓋完好,同時不需要更換輔料;有效:經過治療后,患者的大部分皮膚存活,創面的面積得到有效的減少,分泌物同樣減少,部分創面生長出少許健康肉芽組織,但仍需要更換輔料;無效:創面的分泌物大量增多,皮膚出現壞死的現象,并沒有生長出健康肉芽組織,治療前后創面面積沒有變化,甚至治療后創面變大。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9.0軟件對數據結果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內治療前后比較用配對t檢驗,組間比較用成組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用x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比較兩組患者臨床診療情況 與對照組相比較,實驗組換藥次數明顯減少;住院時間與創面愈合時間均減少,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1。
2.2 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療效 與對照組相比較,實驗組患者的臨床療效相對較好。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3 結論
近年來,經濟發展帶動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改善,交通越來越便利,骨折的發生率也隨之增高。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不斷提高,帶動醫療水平大步前進,骨科傳統的創傷感染治療技術清創不徹底、換藥次數多、住院周期長等弊端不斷顯露,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一些新興技術應運而生。其中封閉負壓引流技術在臨床上得到有效應用。
封閉式負壓引流術是用聚氨酯薄膜覆蓋創面,然后經引流管連接負壓瓶或吸引器,形成一個完全封閉的環境[4]。封閉高負壓通過引流管分布在可塑性較好的高分子材料中,可使負壓在被引流區均勻分布,實現全方位引流,有效引流出病灶內的分泌物,避免死腔形成,有效減輕了污染及交叉感染,降低了骨髓炎的發生率。同時VSD可增加創面血液供應,改善創面微循環,促進肉芽組織生長,降低穿孔、缺血、水腫、壞死等并發癥發生風險[5]。減少換藥次數,減少創面愈合時間,提高患者住院期間的生活質量。
最早提出VSD的是德國ULM大學的 Fleischman 博士,VSD已在臨床上廣泛應用。吳增平、陳劍等[6]設置以傳統治療方法作為參照試驗,對VSD療效進行分析,其中實驗組36例,對照組31例,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VSD 組創面愈合時間和住院時間均較短,創傷感染治療有效率較高,提示VSD能提高創傷感染治療效果,縮短患者住院時間;錢繞先[2]報道中 ,選用常規式的骨科創傷治療的25例患者作為參照組,25 例骨科創傷患者作為實驗組進行VSD治療,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實驗組患者換藥次數減少,住院時間、創面愈合時間均縮短,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且實驗組和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分別為100%和76%,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本文研究與上述臨床結果相一致。
綜上所述,封閉負壓引流技術能改善骨科創傷感染的總體療效,值得進一步探究和推廣。
參考文獻
楊鵬,魏雙勝.VSD治療32例骨科創傷感染的臨床效果觀察[J].中國現代醫生,2015,53(21):51-52+56.
錢繞先.VSD治療25例骨科創傷感染患者的臨床觀察與研究[J].中外醫學研究,2016,14(11):127-128.
孫禹.VSD治療25例骨科創傷患者的臨床研究[J].中國實用醫藥,2018,13(04):18-19.
張致軍.封閉式負壓引流技術治療骨科創傷感染的療效分析[J].基層醫學論壇,2017,21(13):1656-1657.
鄭旭.VSD治療25例骨科創傷感染臨床療效分析[J].四川醫學,2010,31(08):1102-1103.
程剛,劉耀明,賀云飛,石鵬飛.LCP、DHS和PFNA治療股骨粗隆間骨折臨床研究[J].海南醫學,2012,23(03):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