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少川

施 瑋
施瑋是一個有信仰、有藝術追求,個性獨特、才氣橫溢的新移民作家。集詩人、作家、畫家、學者、編輯于一身,堪稱“藝術的多妻主義者”。她曾在魯迅文學院、復旦大學中文系學習。1996年底移居美國,獲美西南三一學院神學碩士,美國CESNA博士學位。她是從寫詩踏進文學王國的,上個世紀80年代末,二十多歲,她已經在詩壇初顯才華,她的詩作頻頻在《詩刊》、《人民文學》、《星星》等期刊亮相,在詩壇展露鋒芒,迄今出版詩集有:《大地上雪浴的女人》、《生命的長吟》、《銀笛》、《被呼召的靈魂》、《十五年》、《歌中雅歌》、詩劇《創(chuàng)世紀》,大型音樂合唱劇《主愛中華》 (CD)。小說創(chuàng)作以長篇為主,有《柔若無骨》 (再版《柔情無限》)、《放逐伊甸》、《紅墻白玉蘭》、《世家美眷》、《叛教者》。中短篇小說集有《日食、風動》等。至今發(fā)表各類作品500萬字。獲華文著述獎小說第一名等獎項。主編《靈性文學》等叢書。與音樂家合作交響詩、歌劇等。曾在中美及歐洲講學,任大學客座教授,倡導并推動“靈性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在北京、洛杉磯、紐約等地多次舉辦個人詩畫展。
剛從雜志上看到小說的書名《故國宮卷》,我還在猜想,這該是一部歷史小說吧,會是尋寶故事還是文人名媛或宮廷戲劇之類。翻開小說,開頭便是海外中法混血兒從美國到北京應聘故宮的電腦工程師,不覺興致盎然,同時也存疑慮:新移民作家寫中國當代題材,寫新世紀的90后人物,難免跟不上節(jié)奏,離開時間久了,寫起來會有隔膜,有難度。然而翻開小說,極為順暢地一氣讀完,疑惑煙消云散。施瑋以其巧妙構思、文化含量、思想深度及詩意妙筆,展現出她深厚的文學功底與超凡的聰慧靈性。
小說的情節(jié)支點是幾位年輕人策劃以故宮為題材的網絡游戲制作,及研發(fā)三層立體賞析模式的《韓熙載夜宴圖》app。由這一情節(jié)故事的展開,穿越到晚唐、南唐的歷史歲月,再現古代書畫中人物的生活情境,引發(fā)出古卷的背后故事,及對中華文化瑰寶藝術價值的重新認識與探索,對古今人生的深層哲理思考。
由故宮藏寶杜牧書法手跡長卷《張好好詩》與《韓熙載夜宴圖》的線索,小說精心設計,塑造了百年間三代古卷國寶的守護者形象:
第一位張伯駒:文物書畫收藏家。民國四公子之一的張伯駒,具有博大的愛國情懷?!霸诨食d衰、政權更替,兵荒馬亂之際,故宮里的國寶經皇親國戚和太監(jiān)宮女之手,流沙般散落民間。而外國文物商人特別是占了東三省的日本人更是趁機明搶暗盜……擔憂國寶流落海外,他心焦如焚?!?在上海聽說溥心畬的《照夜白圖》賣給了英國人。他趕緊拍電報給主政北平的宋哲元,請他追查,以防國寶被帶出國。他認定“戰(zhàn)爭總會過去,這些也都會過去,只有這些記載著中華民族歷史的物件,才是寶貝,沒了這些就沒了根了?!痹趶埐x眼中,文物不僅是藏寶,它還是民族的根。他千方百計,不惜重金搜集文物,包括從皇宮流出的國寶。得知杜牧《張好好詩》古卷的下落,張伯駒以五千多元購得了心頭所愛,并給自己起了個別號“好好先生”。將他早就為自己刻好的印章,按在了《張好好詩》的古卷上。
張伯駒夫婦晚年居住在北京什剎海后海,這地方也成了收藏家的精神之海。他要將私藏變?yōu)楣?,讓收藏服務于社會,匯入大海之中,實現其"予所收蓄不必終予身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傳有緒"的初衷。新中國建立以后,他將包括《張好好詩》手跡長卷等著錄的古代書畫22件捐贈給了故宮博物院。在戰(zhàn)爭年代,他盡力搶救、收藏寶物。到和平年代,他大公無私,將這些價值連城的寶物捐給國家博物院珍藏保存。這就是張伯駒夫婦的海一般寬闊的胸懷。他真正認識到文物古卷的價值:是中華文化之瑰寶,是中華民族之根,希望國寶長存永留傳。
第二位張宏遠:故宮文物修復師。張伯駒獨生女張書彩的干兒子張宏遠。上世紀90年代,18歲的張宏遠經張書彩推薦進故宮,師從第一任書畫修復師楊立國,師傅退休,不到30歲的他就擔任組長。近20年的磨練,人到中年的他已是修復組的頂梁柱。張宏遠只要一看見這些古畫,心情就平和了,他癡迷古代書畫,對故宮的文物古卷如數家珍,熟悉得如同家人。他不僅是修復師,也是鑒賞家。他欣賞古畫常常到癡戀的境界。國寶級的書畫古卷,由于年代久遠,需要修復保護,這種要求高精技術含量的特殊工作,落在很少為人知的文物修復師身上。張宏遠癡迷古畫常會進入“人畫難分”的境界,“張宏遠喜歡古畫,自己對遙遠的時代遙遠的人可以輕而易舉地懂得,但卻無法消失自我而成為他們。古卷是他的避難所。”在年輕的美國青年宋天一眼中:師傅的工作時的認真勁兒簡直有點“偏執(zhí)。他對完美的追求和對細節(jié)的苛刻,讓他想起比自己母親有更嚴重的“強迫癥”?正是這種“偏執(zhí)”、“強迫癥”,才使那些無價的國寶得以修復保存,流傳下去。他還經常對徒弟說:“一個古畫修復師最要緊的就是清清潔潔,心思里沒有雜念,手下才有靈氣?!彼胫切┎卦谝欢驯粴q月侵蝕的絲絹里的人兒、字兒,沒有一顆清清潔潔的心,怎么能喚得醒、喚得出呢……認真、敬業(yè)、敬畏之心,這就是故宮工匠,他們也是藝術家,只是多少年來他們的事跡很少記錄下來,他們的名字沒有被人記住罷了。
“第三位”是一個群體:新生代的文化拓新者。進入21世紀,這一代守護文物古卷的傳人有張宏遠的洋弟子宋天一,徒弟李瓶兒及其男友王曉虎等一群90后的年輕人。他們受過高等教育,畢業(yè)于著名高校,思維敏捷,朝氣蓬勃,思想觀念新。這一代打電腦、玩游戲長大的青年、一接觸到故宮的寶貝,稀奇古怪的方法如同科幻文學、網絡文學一般就跳進腦子中來了。他們最初開始設計“故宮尋寶”的手游,開發(fā)故宮游戲,弘揚中華文化,組織《韓熙載夜宴圖》實景演出,然后制作《韓熙載夜宴圖》app,推廣《韓熙載夜宴圖》的app的互動交流,經數度修改,獨創(chuàng)了三層立體賞析模式的《韓熙載夜宴圖》app?!斑@種獨創(chuàng)的結構終于可以把繁復的歷史、考古、文學藝術鑒賞、音樂舞蹈等,都有機地整合在一起。這款app除了提供給觀眾新鮮時尚的媒體交互體驗之外,也滿足了故宮專家們的希望,成了一部內容翔實的立體的學術參考整合?!彼麄冞\用網絡新科技,使文物古卷獲得新生,注入活力。
小說精心塑造了百年來三代人物的典型形象,其身份分別為收藏家、修復師和拓新者,同時他們又是書畫古卷的癡迷者,守護者與傳承者。這三代人物形象身上刻下了不同歷史時期的印痕、打上了有時代特征的印章,凝聚著一個民族對中華文化瑰寶的珍惜、敬畏,自豪與自信。他們分別象征著民間收藏家,國家文物機構守護者與新生代的創(chuàng)新者形象。

本文作者江少川教授與施瑋
《故國宮卷》的故事情節(jié),與文物古卷密切相關。文物古卷是構成敘事情節(jié)鏈中的重要元素。然而就物理層面來看,文物是歷史文化遺產,它是靜止、固化的物件,是承載精湛美妙藝術的載體。然而它在作家的筆下復活了,小說由現代人研發(fā)古卷穿越到歷史書畫之中,使人物復活,賦予其生命,兩幕歷史劇栩栩傳神,活靈活現于讀者眼前:
晚唐大詩人,一代風流才子杜牧,唐代第一流大詩人,著名書法家,詩文、書法雙絕。《張好好詩》手跡長卷是唐代詩人、書法家杜牧僅存的墨跡。這幅珍寶由張伯駒收藏捐獻給故宮博物院。而杜牧與張好好又與小說中的古今主要人物有著多種心靈感應關系。所以小說中的這個穿越就分外惹人注目。小說中關于杜牧的一章穿越敘事,運用了“以詩演史”的寫法。通過杜牧寫下的大量關于張好好的詩歌演繹出詩人的浪漫情愛史,哀婉動人,詩意濃郁。杜牧一生郁郁不得志,雄才難展,報國無門,只得浪跡青樓,寄情聲色。杜牧喜歡張好好,卻又不能與所愛之人終身相守,他為張好好寫下了許多詩篇,尤其是那首膾炙人口的《張好好詩》手跡長卷,他死后,這幅古卷就為當時的皇室所收藏,一千多年,不知多少回輾轉流散,于今終于回到了故宮博物院。
《韓熙載夜宴圖》是中國十大名畫之一,南唐畫家顧閎中的作品,是五代時期寫實性的代表作。它以連環(huán)長卷的方式描摹了南唐巨宦韓熙載家開宴行樂的場景。這幅畫以人物工筆和敘事性而著稱,被譽為繪畫史上工筆敘事最為古老而成熟之珍寶?!俄n熙載夜宴圖》是小說故事情節(jié)鏈中的核心環(huán)扣與元素。小說用“以畫讀史”的寫法,通過《韓熙載夜宴圖》這古代連環(huán)畫復活了韓熙載的傳奇人生。對韓熙載的處境、性格及其內心世界的挖掘都相當有深度。他生于亂世,面對南唐日益衰敗,風雨飄搖的現實,雖居高位,無力回天,改變不了南唐亡國的厄運。他內心痛苦,束手無策,只得以放縱排憂,這樣放蕩不羈的生活雖是為了逃避拜相,然而得不到世人的理解,甚至歷史上留下詬病。從作家對人物的重塑,窺見到人物人性的扭曲。長篇中,一個知識分子高潔、孤傲、委屈的形象呼之欲出。
施瑋以豐富的想象力,以詩歌書法與繪畫史料為依托,復活了晚唐與南唐歷史歲月中兩個人物及命運多舛的人生。其一是傳達歷史信息,兩件作品都是距今一千多年古代詩人藝術家流傳下來的寶物,它使讀者從中領略到,感受到文物古卷中的書法、詩歌、繪畫為什么會成為中華文化的精華與瑰寶。
其二是審美再現,用文字重現兩位古代人物的生活情境與遭遇,以及文物所表現內容的來龍去脈。如果說歷史感的把握主要在于理性的觀照,那么藝術的表現在于形象的塑造,審美的演繹及對人性的開掘。如杜牧與張好好的那段情史,《韓熙載夜宴圖》中眾多人物神情畢肖的神態(tài),人物之間微妙的關系等都在古卷中得以生動的藝術再現等。
三是穿插交錯于小說情節(jié)之間的互文與指涉。穿插小說中的杜牧書法手跡《張好好詩》與《韓熙載夜宴圖》賦予了文物生命的活力,再現出歷史的場景風貌,豐富了小說主題的表現力,給人強烈的審美感染力。小說中這兩段歷史敘事與現實部分融通呼應,渾然一體,如果單篇抽出來也是非常精致的歷史短篇。
這里用通靈一詞,通者,相通,共通,相融也,靈指靈性、感應,靈幻。受《紅樓夢》中“通靈寶玉”的啟示,借用于此。
第一、文化維度:現代文化與傳統(tǒng)文化的“通靈”。
小說《故國宮卷》的現實書寫是幾位年輕人運用現代科學技術,開發(fā)《故宮游戲》,研制《韓熙載夜宴圖》app與智能小說《故國宮卷》的故事,這是新世紀計算機技術與網絡文化、現代傳播相融合的現代文化。在這樣的現實文本的敘事中,小說同時穿越到歷史文本及傳統(tǒng)文化之中,那就是古卷杜牧《張好好詩》長卷與《韓熙載夜宴圖》的“復活”。穿插,穿越到古代歷史場景中,形象演繹這樣一段歷史畫卷,與只是交代復述那一段史實,講述其藝術價值,其意義是完全不一樣的?!坝谧骷叶?,文學總是處在現在(寫作時間)而與過去(故事時間)發(fā)生聯(lián)系的精神活動,是使已經流逝了的過去變成現在的過程?!?正如杜夫海納所言:“它在回溯中賦予以前作品一意義,并打開了通向其他作品的道路……一旦這個新作品問世,它本身就孕育了可以照亮過去的未來?!?宋天一、李瓶兒,王曉虎等90后的青年開發(fā)研制《韓熙載夜宴圖》app與智能小說,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科學研究與發(fā)明,它是用現代科技手段賦予國寶古卷以生命,讓人們認識它的藝術價值,是將現代文化與古代傳統(tǒng)文化聯(lián)通一體,是讓《故國宮卷》中的宋天一群年輕人與古代的詩人、畫家,古代的藝術珍寶發(fā)生碰撞、產生精神聯(lián)系,心靈溝通,“讓看似晦澀艱深的學術內容,巧妙地融合在可視化元素中。通過現代科技,使博物館古書畫研究與數字展示彼此促進,互為表里,為觀者帶來了一場審美與求知、娛樂與鑒賞的多元文化體驗?!币院霌P傳統(tǒng)文化,重構民族文化自信。這正是小說《故國宮卷》的獨特文化魅力之所在。
第二,人物維度:現代人物與古卷人物的“通靈”。
現實與歷史文本中相距一千多年的人物有關系嗎?從收藏家,修復師到新青年,一群用新科技研發(fā)古卷的90后青年人,與古卷中的人物是什么關系,兩個歷史文本中,相距幾十年的南唐與晚唐的人物有關聯(lián)嗎?就時空而言,毫無關聯(lián),就人物命運、情感、心靈、性情而言,小說敘事中用幻覺、感應與暗示等、透露出一種心理對應,甚至恍若轉世輪回的復雜關系。如杜牧與張好好,張伯駒與潘素;韓熙載與王屋山,宋天一與張好好等,一是其中男性、女性兩個人物系列自身有著某種“通靈”、二是古今幾對男女人物關系之間的對應相似。如小說寫杜牧與韓熙載的兩段文字:
1.這里杜牧穿越到五十多年以后的南唐,他不曾經歷的未來,他怎么“頭頂高聳的黑紗帽,身穿著深灰玄麻寬袍,坐在一張雕花楠木大榻上。一陣琵琶樂聲讓他驚喜”,怎么會知道眼前的兩個女子的名字,卻想不出自己是誰?她倆,誰是她?
2.如鉤殘月顫巍巍地懸在樹梢上,韓熙載和郎粲在二樓頂的平臺上飲酒。兩人各懷心思,一時無語。
郎粲抽出隨身帶的一支短簫,輕輕地吹奏起來。簫聲曠遠寧靜,韓熙載極懂音律,聞此曲起始便已知郎粲無意仕途。但再聽,這曲中卻另有一份纏綿,竟然讓他感到如出己心。他不由得想到自己與張好好,薄云縹緲的夜空讓他想到他們化蝶后飛到揚州,在江面上遇到的那面時空隔幕。好好,你去了哪里?你是王屋山嗎?你記得我嗎?我該如何讓你想起我們前世的約定?但……韓熙載好像在夜空中看見了王屋山在舞蹈,他等著她轉過臉來,她卻始終背對著他。
以上所引小說中的兩段文字,是作家“人有靈”,“靈性語言”的主張在作品中生動而具體的呈現,場景空幻,筆墨靈動,刻畫人物情感之微妙,揭示人物靈魂之深度,喚起人們遐想翩翩。早生五十年的杜牧居然穿越到未來,他朦朧幻覺中輪回為韓熙載了,而與韓熙載大人有關系的兩位歌姬,竟然知道她們的名字,卻又分辨不出誰是張好好。晚生五十年的韓熙載常自比杜牧,甚至幻覺中仿佛杜牧轉世,他總是把王屋山當作是張好好,而王屋山鐘情的是郎粲狀元,韓熙載感覺悲涼,他竟然成了沈傳師的角色。
其一、互文的狂歡。
小說中穿插詩歌、名畫、音樂、戲劇、書法于小說情節(jié)之中,同時古今人物的相互感應與穿越,形成多種文學藝術樣式的互文狂歡,極大第豐富了小說的藝術表現力。
首先是現代文本與古代文本的互文,網絡科技與古卷詩畫的互涉。
其次是敘事文本與多種文體互文互涉,如與詩歌互文:多次引用杜牧的詩歌,特別是反復引用人物演唱《張好好詩》,潘妃,張好好等都唱過。與戲劇互涉:張伯駒在蘇州與潘妃新婚后看戲,觀看的即是新排漢劇《杜牧之詩酒揚州夢》,而且大段引用劇中片斷與人物對白。與繪畫互文,宋天一多次與《韓熙載夜宴圖》中的人物相感應。與音樂互涉,潘妃、張好好、李姬與金玲玲都是善彈琵琶,而且都演奏張好好詩。
用“狂歡”形容互文互涉,是指《故國宮卷》中的這一特色豐富多姿,幾乎在小說中將中國古代文化品類都有涉及,且與當代科技網絡文化也聯(lián)通起來。真可謂大狂歡也?!叭魏我粋€文本都是其他諸文本的復合體之吸收與轉化”,巴爾特對互文性作了非常形象的描述:每個文本“都是進入具有上千入口的網狀結構的一個通道”。4“從歷史的角度著眼,我以為每個文本不但參照和提示著同時代的其他文本,而且還指涉和包孕著它以前的文本?!?
其二,詩意的魔幻。
第四部分“繁弦”中的一節(jié),張好好在杜牧墳前哭靈一段,她輕輕唱起杜牧的《張好好詩》,忽地兩只蝴蝶飛來:
宣城外,江岸邊,一棵老柳樹梢上,棲著一紅一白兩只蝴蝶。
“孤燈殘月伴閑愁,幾度凄然幾度秋?!卑缀鞒馈?/p>
“哪得哀情酬舊約,從今而后謝風流?!上隳翘鞗]來,否則我們就可以一走了之,哪里有此后的情傷?”
“我來了,只是躲在那邊。我一生都是遠遠躲著,是怕誤了你的前程……”
“啊,亂世之中哪有什么前程?其實就算是盛世,前程又是什么?經過那道門后,才知道前程竟是虛謊?!?/p>
“那,我們再回到人間去相知相隨一番?”
“作為兩只蝴蝶相知相隨不是更容易?”
“我們的魂兒騎在這蝴蝶身上,久了,對它們來說也是份累,豈不也是奪了它們作為蝶兒的自由和樂趣?”
“那我們去哪兒?”
“揚州?!?/p>
“乘船去?”
他倆飛到江上,尋見一葉孤帆,一書生獨斟獨飲,他們便棲在船頭。書生見了它們,一紅一白如此艷麗的蝴蝶,雙行雙棲,不禁落下淚來。
這一節(jié)描述非常出色地運用了魔幻寫實手法,“化蝶”具有中國元素,使人聯(lián)想到“梁?!钡慕Y尾,同時,又融入西方魔幻寫實的特點,讓魂附物上,兩只蝴蝶以詩文對話,傾訴衷腸,又有馬爾克斯式的超現實寫法的怪誕。這一段文字不僅吸納中西魔幻寫實的特征,同時抒情色彩濃郁,深含中國古典詩詞韻味,極具詩情畫意,富有悲劇意味,給人以哀痛深婉的美感體驗。
此外,小說中的寓言化敘事與象征充滿哲理意蘊,引人沉思。作品中反復出現的“門”、“時空”、“光亮”,象征義都與小說中的人物相關,它象征人類共同的人生困惑、生命探求與憧憬。
如小說中多次寫到門:
杜牧和張好好一路上都在找門……,發(fā)現大家都在找門,門就是一個個時空隔墻上的小孔,只是這些門都隱藏得很好,并且稍縱即逝。
韓熙載向另一個時空擺了擺手,那道縫隙般的門卻不肯彌合。
杜牧與韓熙載都在尋找門,門卻沒有打開,他們未能進入另一個時空。
小說寫宋天一,開篇是“進門”,結尾寫他想著晚唐和南唐的故事,想著中國社會的仕途與歸隱,仿佛一把鑰匙打開了“自己被分隔在各個時空中的記憶之門”,這里的進門與門被打開,宋天一感悟到:人類一切的所謂“不同”都只是表象?海水江水河水井水雪水雨水……天下的水都是相通的,不僅如此,與天上的水也是相通的。”“太陽總會升起,……不管是美國人還是中國人,不管是古代人還是現代人,總是要興致勃勃地去愛,去活的!”這是宋天一的一種神悟,這種神悟超越了他年輕的生命歷程,同時也隱喻著從古人到今世的人類共同體,它超越時空……。門的象征寓意復雜多義,包含人生、命運、時空等等。小說的結尾寓意悠遠,意味深長,引發(fā)人的深沉哲思。
注 釋
1.施瑋《故國宮卷》,見 《作家》2018年第9期,以下引文未注明出處者,均引自于此作品。
2.周憲《超越文學》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7年版,第187頁。
3.周憲《超越文學》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7年版,第200頁。
4.轉引自 周憲《超越文學》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7年版201頁。
5.周憲《超越文學》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7年版,20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