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海燕
班級文化是以以班主任為主導,全班學生為主體,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以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勞動技能、審美能力和身體心理素質為目標,由全班師生在教育、教學、生活與各種活動的相互作用中,共同創造的以班級物質環境、規章制度以及價值觀念、班級精神、心理傾向為主要特征的班集體文化。然而,班級文化的建設,往往取決于建設者的理念。不同的老師,對班級文化建設的定位不同,認識不同,以至于表現出的層次亦大不相同。我國名著《西游記》中恰恰有三位迥然的師兄弟,他們的本領、性格各不相同,把他們套用到班級文化建設的層次上,竟有許多的相同之處。下面將從四個方面進行描述:
我們耳熟能詳的唐僧三徒弟,其法號都是悟字輩的,放諸于班級文化建設中,那便是告訴我們,“悟”是班級文化的本源,悟在一定程度可以說是對班級文化的認識與定位。班主任是班級文化的掌舵者,他們決定著班級向哪走,走到哪。因此“悟”的重任非班主任莫屬,他們對班級文化領悟水平的高低是班級環境文化建設能否搞好的關鍵。
班級文化建設的標準可以分為三個層次,這三個層次剛好和悟凈、悟能和悟空三師兄弟的名字一一對應。
班級文化建設的第一個層次,便是悟凈。“凈”,是對文化的第一要求,也是最基本的要求,許多人在對學校的各項工作檢查中,首先想到的就是校園是否干凈、整潔。“凈”,它體現的不單單是硬文化,也是軟文化的另一種呈現。正所謂“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學生行為習慣怎么樣,首先就看他能否把自己的教室打掃干凈。“凈”,它不在于房子的質地怎么樣,裝修程度怎么樣,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一塵不染,井井有條便是“凈”的標準。班級文化建設若處在此層次,班主任和學生就如沙僧一樣任勞任怨,勤奮有余而“悟”性不足,缺少方法和能力的培養,導致每天都不斷重復地埋頭苦干。
班級文化建設的第二個層次,便是悟能,“能”,即能力與方法。二師兄“悟能”又名“八戒”。在環境文化(班級口號、班歌、班訓、班級公約、風采展示牌、爭章展示臺等)建設的過程中也要注意“八戒”,即方法。
何為班級文化建設“八戒”呢?
一戒“空”,即空洞無物,教室里除了黑板、講臺、課桌,其余再無一物,更談不上區角建設;二戒“亂”,即雜亂無章,教室雖然張貼了很多東西,卻是花里胡哨,談不上美感;三戒“假”,教室區角建設看上去挺好,其實見不到實際的東西,就是班級文化的背后沒有具體行為的支撐;四戒“代”,就是班級環境的布置要讓學生參與,讓學生出謀劃策,要凝聚全班學生的智慧,尤其是班風班訓、組名組訓等,切忌班主任大包大攬,一手抄辦;五戒“虛”,即不腳踏實地,生搬硬套別人的口號與理念,聽上去高大上,實際上卻是一些高不可攀的東西,與班級的實際情況相去甚遠;六戒“急”,需要穩步推進,沒有構思完整的設想和成熟的做法,不要急于呈現在班級區角展示當中;七戒“躁”,即心氣浮躁,展示的盡是一些政治口號,或是一些俗不可耐的露骨口號,缺少人文關懷;八戒“利”,即功利主義,環境文化建設的主體是學生,目的是給學生以無聲的熏陶,促進學生的成長,不是為了評比。
班級環境文化建設的第三個層次,便是悟空。“空”是佛教中一個最基本的哲學概念,通俗地說,空就是生活的智慧。在班級文化建設中,最高的層次就是班主任要有文化建設的智慧,能夠悟到如何以文化的視角去構建班級文化。
學生個性各不相同,這就意味著班級的文化必定百家爭鳴,或傾向傳統,或傾向現代,或書香飄逸,或中規中矩,或充滿童趣...沒有最好的只有最合適的。不同的文化,就會演繹出不同的班風班訓,不同的區角設置,不同的班級管理制度,和不同的評價機制。
《西游記》中的大師兄悟空是智慧無敵的化身,按馬斯洛的需求層次來說,他是追求自我實現的代表。因此班級文化建設要想達到第三層次,的的確確也需要我們的班主任能像大師兄一樣充滿理想,熱愛自己這份事業,運用智慧努力呈現個性化的認知。
悟及“能、戒、空”三個層次,其實都源于班主任對工作的熱愛與堅持,正是這份工作熱情,讓我們愿意在教育的“取經”路上孜孜探索,也因為我們對工作的理解各有千秋,才讓今天的教育百花齊放。凈、能、空,不僅記錄著我們的成長,更伴隨著我們成長;凈、能、空讓我們不斷“修行”,力爭進入更高的“境界”,這一路上我們也將看見更美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