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夢蝶 吳婷婷
歷經數千年的中國傳統禮制文化,強調社會的秩序性。禮制包含道德規范和倫理標準,其本質是上下尊卑的等級制度。受傳統禮制文化的影響,中國傳統建筑也因此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建筑體系。在潛移默化中,中國古代建筑的建造與布局逐漸被賦予等級色彩,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建筑空間布局、建筑形態、建筑立面裝飾等。受禮制文化影響,建筑色彩展現出等級森嚴、體系沿革的特點。中華民族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在不同的文化作用影響下,建筑色彩表現出不同的特點,因此構成絢麗、豐富多彩的建筑色彩體系。
一、禮制發展歷史沿革
“禮”不僅僅限定于一般意義的文明禮貌,而是中國傳統社會觀念的基礎。“禮者天地之序”其精神就是秩序與和諧。“禮”的本質是上下尊卑的等級倫理秩序,其職能就是區別等級社會中各階層的地位,建立起統治階級的政治秩序。在古代的禮儀制度中,對于宮室建筑有著詳細的規定,這些規定制約著中國古建筑的布局、規模、裝修等,成為影響中國建筑形式的重要因素。
元代“華鳳輪沒、彝道傾頹”的社會禮俗為明朝的政治統治提供了反面教材,因此朱元璋參考前代禮儀制度,結合社會現狀加以改進。元代的禮制帶有濃厚的蒙古色彩,嚴重威脅明朝政權的合法性。因此,明代開始進行禮制變革,這也是對周漢唐宋的禮文化的傳承與延續。
“禮”有時可看作為“飾”,“飾”也被貫以“禮”的內容。建筑的造型、建筑色彩、建筑裝飾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禮儀等級觀念的影響,禮儀等級觀念成為中國古代建筑裝飾的一個基本思想主題,并通過規范空間秩序、建筑形態及建筑裝飾得以表達。
二、禮制在建筑色彩中的體現
(一)等級制度與柱子色彩
在有關柱子色彩的記載中,最高等級是朱紅色柱子,其他等級柱子的色彩也會有變化。明清時期,不同等級的王公貴族府邸的柱子有明確的顏色規定。據《春秋谷梁傳莊公二十三年》記載:“楹,天子丹,諸侯黝,大夫蒼,士黈。”君主的柱子用紅色,諸侯用黑色,其他官員只能用黃色。而明清前關于柱子色彩的運用,人們可以從古代繪畫師的畫作中了解到,柱子的色彩井然有序,表現出莊重、內斂的特征。
(二)等級制度與屋頂色彩
在《周禮》《禮記》等著作中,人們可以看到很多古代禮儀制度的明文規定。屋頂處于建筑至關重要的位置,因此也成為禮制的象征與表達,在官式建筑中表現得更為明顯。相較于建筑立面的裝飾,中國古建筑在建筑的屋頂上揮灑了更多的筆墨。明朝洪武年間對建筑的屋頂就有明文規定:“官員營造房屋,不許歇山轉角,并不許歇山轉角,重檐重拱,繪畫藻井。”從中可以看出,禮制對于中國傳統建筑有著深遠影響。由于屋頂架構與政權象征結合在一起,因此等級制度成為屋頂甚至建筑的內在要求。建筑等級通常以正式建筑為準,屋頂等級可分為六個等級,第一等級為重檐廡殿頂,第二等級為重檐歇山頂,第三等級為廡殿頂,第四等級為歇山頂,第五等級為懸山頂,第六等級為硬山頂。
屋頂材質因為要具有防御的功效,因此選材受到很多限制。根據史料記載,早期禮制建筑為將建筑屋頂涂為彩色,將木板作為建筑屋頂材質,但是長期受到雨水沖刷,木材容易腐朽、毀壞。據記載,三國時期,曹操所筑銅雀臺的屋頂因加入鉛燒制成類似于琉璃的瓦片,雖然顏色不夠鮮艷,但是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北魏時,由于中亞技術的引進,中國琉璃的顏色更加絢麗多彩,琉璃成為稀世珍寶,后來在建筑中應用得越來越多。
(三)等級制度與大門色彩
“宅以門戶為冠帶”,在禮制思想的影響下,從周代起,中國古代建筑依照建筑所有者的社會地位來定制規模和形式,僅從住宅的大門即知道居住者的等級地位,故有“門戶之別”。
歷史上的建筑等級制度不僅對各階層建筑的規模形制、材料構造、室內擺設有等都有嚴格的規定,還針對“門”有著詳細的規定。門是居住者等級、地位的象征,因此在油漆顏色、鋪首獸面、門環用材、門釘數量等方面都有詳盡的規范。有關大門色彩等級的最早記載出現在《宋志》中,天子大門涂朱紅色,三公(最高等級官員)大門涂黃漆。明清時期明文規定帝王的大門用朱漆金色釘裝飾,公侯用黑色裝飾,公主及品管用綠油、黑漆裝飾。
三、等級制度與建筑色彩
(一)建筑色彩的象征意義
在中國漫長的文化發展歷程中,色彩很早就被用作象征手段。據記載,周代以前就已經出現,后來受戰國時期的陰陽五行學說影響,逐漸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唐代,黃色就已經被規定為皇室專屬顏色。明清時期,明確規定黃色的琉璃瓦只有皇家建筑、陵墓及指定的壇廟才可以使用。紅色象征著生命力,自周代之后,宮殿建筑普遍使用紅色,紅色成為喜慶、吉祥、富貴的象征。在傳統的五行學說中,白色象征著西方、金。所以,南方建筑多為白墻黑瓦,白墻寓意多金,祈求發財、富貴。黑色在五行學說中代表水,因此北京故宮藏書樓改用黑色琉璃瓦,寓意水壓火之意。
(二)等級制度與建筑色彩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宗族等級制度下,官式建筑成為最主要的建筑體系。其中,皇家建筑的色彩規制是最高的,也成為展示建筑色彩的最佳場所。皇宮之中,多為黃、金、赤色調,而王府與寺觀只能按照等級用黃綠混合色色調。北京的灰色民居與金碧輝煌的故宮就是等級制度最為真實的寫照。絢麗多彩的皇宮處于灰色調的北京城中,強烈的色彩對比就能夠很明顯地突出皇家的尊貴地位。
在禮制中,五色象征著五行,顏色也被當成工具用來劃分等級。歷代以來,多以服飾的顏色來區分人的地位。例如,黃色的衣物只有皇族可以穿,官員也按照品階有各自的衣著顏色。與服飾相比,建筑物的體量較大,在保證建筑堅固的基礎上,可供選擇的材質并不多。在琉璃瓦出現前,占具有較大面積的屋頂只能選用灰瓦或者茅草,顏色較為單一,而梁柱、斗拱、門窗等的色彩十分鮮明。唐宋之后,琉璃技術逐漸成熟,琉璃瓦也隨之普遍使用在屋頂。琉璃瓦色彩以青綠為主,黃色琉璃瓦只有皇家建筑才可以使用,屋面色彩也逐漸成為等級的標志。
四、結語
建筑是歷史的見證,也是文化傳承的載體,建筑的特色可以很明顯地反映出當時社會的發展狀況。儒家禮制文化中的制度秩序,成為建筑建造中隱形的規則和無形的控制力,賦予其等級秩序的象征內涵。禮制文化對中國傳統建筑布局、建筑規模、建筑色彩產生了重要影響。建筑作為社會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受到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的影響,在禮制文化影響下,中國建筑表現出別具一格的建筑特色。
中國古建筑具有很高的欣賞價值,它帶給人們的不僅僅是審美享受,同時也為研究歷史和科學提供實證,為新建筑設計提供借鑒。中國傳統建筑不僅是中華民族文明發展的歷史見證,更是一部極有價值的愛國主義教科書。在歷史的長河中,中國傳統建筑色彩發生著巨大的變化。在這個飛速發展的現代化社會,民族特色正在消失。建筑師已無暇顧及理論的提高,也很少關注建筑色彩的影響,很多傳統建筑的改造只是簡單的復制,并未對建筑歷史、色彩裝飾等進行深入研究。傳統建筑色彩的傳承面臨巨大的挑戰,歷史得已保存并加以良性的創造,是時代發展的不竭動力。
隨著不同時代的興衰與歷史的進步,在傳承中,人們的審美觀念、技術水平不斷改變。只有詳細分析我國的傳統建筑色彩,深刻理解我國傳統建筑中禮制文化思想,人們才能夠將其精髓運用到傳統建筑的保護中。建筑色彩文化的傳承對于現代化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因此,本文研究了禮制文化在建筑色彩中的體現,以期使人們更好地認識與理解禮制文化,保護好傳統建筑。
(河北建筑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