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了,大別山》是一首歌唱大別山和大別山人民的歌曲,也是一首深受群眾及歌唱家喜愛、藝術價值非常高的音樂作品。本文將針對《再見了,大別山》的藝術特征進行分析,探析其音樂領域的奧秘,使大家喜愛的作品能被音樂人更好地演繹,能讓更多人理解。
歌曲《再見了,大別山》是一首傳唱性較高的經典作品,該曲目入選了20世紀經典作品,也入選為中國各大音樂院校及綜合性、師范類、高等藝術類院校的聲樂教材。它不僅是全國各種音樂類聲樂型比賽項目中選手經常演唱的歌曲,還被“金鐘獎”“文華獎”“青歌賽”作為必唱曲目和規定曲目。它當之無愧地被譽為院校及賽事中廣為傳唱的經典。
《再見了,大別山》反映抗戰勝利后,一位老將軍再次回到了大別山,見到了大別山的景與人,他與當地的父老鄉親們依依惜別的場景,蘊孕了豐富的離別之情,也表現了老將軍重回大別山的感恩之情,感謝大別山的養育之恩,離別時非常不舍。下文將對這首經典歌曲的藝術特征進行剖析,使人們能夠更清楚歌曲創作的背景及藝術特征。
一、《再見了,大別山》的創作背景
《再見了,大別山》是《大別山抒懷》這組聲樂套曲中的一首,該套曲一共有六首曲目。目前,廣為傳唱的就是《再見了,大別山》這一首曲目。這一組套曲的誕生源于徐向前元帥的想法,他希望能夠有一首像長征組歌的曲目,能夠歌唱大別山的革命事跡。為此,當年還非常年輕的作詞家王和泉、作曲家雷遠生接下了這一政治任務。歌曲創作出來后的第二年,該曲目又由央視一套以《將軍的搖籃》這一音樂藝術片的配曲形式隆重播出。此后,該歌曲迅速走紅,開啟了一路被傳唱的經典流行模式,最終成為一典經典曲目。
詞曲作者王和泉及雷遠生兩位先生,為了能夠創作好這一套曲,多次親自到革命老區大別山去體驗當地的生活,去走訪當地的老紅軍,去聽他們講故事,用一種真情實感來譜寫詞和曲,從而演繹出老將軍這一人物形象的心靈。這一首歌曲后來又由著名歌唱家吳雁澤深情演繹,使其在各種有利條件下迅速成為群眾熱愛的經典曲目,深得人心,大家在聽的時候都是熱淚盈眶,非常動情。
歌曲《再見了,大別山》中的老將軍是誰呢?原來,此曲的誕生有一段這樣的典故:20世紀70年代,中國的十大元帥之一徐向前元帥回大別山時,曾對軍區政治部說:“希望你們唱一唱大別山,大別山的紅軍同樣可歌可泣,請你們創作出一部像《長征組歌》那樣的作品來!”后來,他布置的這一任務就落在了當時還非常年輕的王和泉和雷遠生的肩上。為此,兩人曾多次深入大別山老區,訪問了幾十位老紅軍,在著名的將軍縣體驗生活和采風。終于,1982年6月創作出了《大別山抒懷》聲樂套曲。這組套曲于1982年年底在武漢向徐向前進行了匯報演出,并獲得了他的肯定。后來,它又因被創作成音樂藝術片得到進一步傳播。
二、《再見了,大別山》的藝術特征分析
《再見了,大別山》能夠成為一首經典傳唱曲目,因為它具有民族歌曲的共性和一定的演唱規律,這些共性和規律也彰顯了該曲的藝術特征,下面將進行逐一分析。
(一)歌詞層面的藝術特征剖析
《再見了,大別山》的歌詞部分要唱好,需要由人的歌唱來傳達整體的藝術形象。第一段的歌詞是觸景生情型,采用風景和事物都有情的擬人手法,用質樸的語言傳遞著一種細膩真摯的情感,即將情融于大別山的一草一石之中,山山嶺嶺都含情,歌詞所描述的畫面仿佛把人帶入了解放戰爭中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的情景。
第二段的詞境,主要是描述老將軍離開時的依依不舍,當地的老百姓也是十里相送這一位老將軍。歌詞中也有表現,如“慈祥的大嫂呀,快去照看你幸福的孫兒”等用語,吐露著送別時的真情摯意,勸鄉親們不要再送了,整首歌詞的主旨是表達人民子弟兵和大別山老百姓之間有深厚的魚水情,老將軍也與大別山的老百姓結下了非常深厚的革命情。
《再見了,大別山》屬于一種聲樂類的藝術形態,若是與其他音樂形態比較,很大的一個特色就在于它的音樂與歌詞密切結合。因此,要唱好這首歌,人們需要對詞曲的整體結構進行分析,要以聲帶字,要以情運聲,才能聲情并茂地演繹好歌曲中的情感內涵。
(二)曲式和旋律層面的藝術特征剖析
《再見了,大別山》的旋律融合了好幾種音樂素材,一是大別山的民間音樂,一是河南東路的梆子唱腔。旋律是據歌詞內容及所表達情感的需要而創作的,這首歌曲的旋律有著濃郁的民族風格,曲調質樸、親切,在一些抒發激動昂揚情緒的曲段,該曲的旋律則又呈現出一種生動的形態,還特別淳樸,讓聽者動情,淚如雨下。該曲是一種ABB的曲式結構,該曲的調式是七聲徵的民族調式。
該歌曲的第一樂段是由三加四的兩個樂句構成,首句的起調是板下羽音,這種形式就如同不斷起伏的排比句式一樣,能夠傳達出不斷歌頌贊嘆大別山的惜別之情。第二句也是弱拍起音,旋律上則轉入了中低音區的“訴說式”,使內里深厚的情感進一步蘊積于胸,為下面的樂章積蓄迸發的力度很強。第二樂段是一種五加五的句式構成,第一句還是由弱音起拍,一開始就進入了高潮階段,此處在旋律上跨度很大,傳達出一種高昂、飽滿、激越的情緒,這種情緒中蘊含的正是將軍對大別山的深情。第二個樂句是用一種問答式的手法,傾訴了主人公對大別山一草一木、一石一樹的深愛之情,并為第二次情感迸發凝聚力量。
這首歌曲的第三樂段,其實是第二樂段的一種變化和重復,但這種重復是不有所不同的。例如,首句也是由弱漸強的方式,尤其是演唱者對宮音進行了強化,傳達出一種激動的情緒,將赤子之情渲染得淋漓盡致,催人淚下。第一樂段的第二樂句也在第三樂段里重復,有一種首尾呼應的意境,能引聽眾無限的遐思,給人一種將大別山的愛深埋心田的余音繞梁之感。
三、《再見了,大別山》首唱演唱特征分析
眾所周知,《再見了,大別山》成名首唱者是吳雁澤,他是一位既能唱外國歌劇,又能駕馭中國民族音樂的演唱家,他吐字清晰,音樂明亮。吳雁澤曾說:“我在第一次演唱《再見了,大別山》時,很多觀眾聽到我的演唱后,都感動得痛哭流涕。我能夠感染大家的原因,一是這首歌中傳達的情非常真,二是我在表過時意也切。我在演唱這首歌曲時,將河南梆子的唱腔特色和豫東小調的風格充分發揮,使得歌曲唱得更顯情真意切。”
吳雁澤曾說,當年,他為了唱好這首歌,也到大別山革命老區,到歌曲所描述的地方去生活了半個多月,通過這一次的采風與當地民眾的生活濡染,通過去老紅軍家聽他們講過去的革命故事,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華,使自己的革命情感進一步深化,受到了很好的教育,這首歌曲的內涵是非常深刻和豐富的。
吳雁澤作為首唱者,在演唱《再見了,大別山》時,整個演唱是非常完整的,他的情感投入通過聲音自然流暢地傳達出來。第一小節從弱音開始,唱“清風牽衣袖”這一句時語氣非常親切,情緒則深沉內斂,特別是“袖”這個字,歌唱家在演唱中加了裝飾音do,使“袖”的去聲清晰無倒字,帶出了一種依依不舍的歌曲韻味。第二句中的“一步一回頭”有兩個“一”,在唱第二個“一”時歌唱家唱得非常果斷有力。例如,在唱“山山嶺嶺”時用的連貫式唱腔有一種連綿之美,而在唱“喚”字后的十六節中加的空拍則非常巧妙,使得此處曲目中的歌聲與哭聲難分彼此,哭聲在“喚”字將失去控制時,突然收斂停頓,讓人心酸又揪心。這樣一首充滿戲劇張力的歌曲,這樣一首感情波動非常大的歌曲,在整個演唱過程中,吳雁澤對氣息及咬字的控制及運用都非常自如洗練。
四、結語
《再見了,大別山》是一首值得繼續被傳唱的優秀作品。它通過一位將軍回大別山探望的情景,折射出了大別山的崢嶸革命歲月,歌曲中充滿親切、真摯情感,飽含了人們對革命歲月中戰友情的懷念,對軍民魚水情的謳歌。本文通過對《再見了,大別山》這一經典曲目的藝術特征進行剖析,使人能從感性和理性的角度增強對該曲目的理解,使其能夠得到更多音樂人更完美的演繹,從而持續獲得大家的喜愛與追捧。
(山東女子學院)
作者簡介:秦利偉(1983-),男,山東淄博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聲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