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雨琪
摘 要:在全面依法治國理念的引領下,各高校也愈發重視學校法治建設,將依法治國落實為依法治校。法學專業師生也紛紛組建、完善本專業的法律服務平臺,為全校師生提供法律服務。法律服務平臺建立的初心是美好的,但在建設過程中也存在著相應的問題,如何在實際工作中解決這些問題,突破高校法律服務平臺建設的“迷茫期”,更好建設法律服務平臺,值得我們探討和研究。“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體現了國家對全面依法治國的重視。在此大背景下,各大高校更加重視本校法律平臺的建設。
關鍵詞:高校法律;服務平臺;運行模式
一、高校法律服務平臺發展背景
2017年9月4日,司法部發布了《關于推進公共法律服務平臺建設的意見》,《意見》強調司法行政機關要充分認識推進公共法律服務平臺建設的重要性,著眼于維護人民群眾合法權益,以服務基層為重點,著力打造綜合性、便利性、多層次公共法律服務平臺,努力為人民群眾提供優質高效的公共法律服務,更好地發揮司法行政工作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的作用。到2018年底前在全國范圍內基本實現村(居)法律顧問全覆蓋,到2020年總體形成覆蓋城鄉、功能完備、便捷高效的公共法律服務網絡體系,實現公共法律服務的標準化、精準化、便捷化,努力為人民群眾提供普惠性、公益性、可選擇的公共法律服務。[1]
一時間,各省市相繼建立線上線下法律服務平臺。但是,各省市法律服務平臺的建設卻存在諸多問題,包括知名度低,公私合作不足、人才缺乏等。而高校法學專業人才充足,又存在諸多的法律社團,是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中極為重要的一環。高校法律服務平臺由此獲得了更多的支持,得到了新的發展。
二、高校法律服務平臺的業務范圍
以高校為依托建立的法律服務平臺,主體是本校法學專業的師生,受眾主要是本校師生。其提供的業務范圍可大可小,小到舉辦一個與法律相關的活動,如12.4國家憲法日,大到對接社會真實的當事人,為其提供法律援助。具體說來,高校法律服務平臺的業務有:舉辦法律活動、法律講座、法學沙龍,法律援助,為某個機構組織提供法律服務。
三、高校法律服務平臺的定位
高校法律服務平臺的部分職能,如法律援助、對接社會真實當事人,與社會上某些機構功能存在交叉,那么,高校法律服務平臺如何定位自己?它算不算的上是“高校里的律師事務所”呢?
首先,就目前的發展狀況而言,高校自發組建的法律服務平臺規模仍然有限,運行模式也并不成熟,知名度和影響度往往僅限于本校。其次,當前大學生的法律意識仍有待提高,其有時并不知道自己的權利受到了侵害,或者在自己權利受侵害時,通常不知如何尋求法律援助,這一點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校法律服務平臺在本校的受眾面。此外,社會群眾在自己需要法律服務時,一般不會考慮到高校的法律服務平臺,在大眾面前,高校是學府不是公司,這更加限制了高校法律服務平臺的發展。
由此可見,法律援助和對接社會真實當事人這兩項最需要供方和需方“兩情相悅”的業務,其實在高校法律服務平臺發生的次數并不會太多。所以,高校法律服務平臺在短期內并不會成為一個真正的律師事務所。
以本校法學專業師生為主體的高校法律服務平臺,在短期內其實際運作情況為:可以提供法律服務,但服務的范圍和內容存在局限性,實際的案例情況接觸的少,法律宣傳活動舉辦的多。而要將法律服務平臺發展的更好,突破自身的局限性,就必須首先宣傳好法律服務平臺,只有這個平臺擁有了一定的知名度,才會有更多的需方“登門拜訪”,而在擁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后,法律服務平臺所能承擔的業務才能達到上述的既定目標。
綜上所述,法律服務平臺的定位分為前期和后期兩個階段——前期乃為重宣傳,后期重服務。
四、高校法律服務平臺運行模式及完善建議
如何更好建設高校法律服務平臺,貫徹“依法治校”呢?目前高校法律服務平臺的發展模式主要是社團或者組織,規模小,知名度低。
任何一個機構的建設都離不開人、事、物三個方面。而找到更好建設一個機構的路徑、辦法的前提是找到如今問題的關鍵所在。在人員方面,現今高校法律服務平臺的服務人員主要是高校本校的師生。由于目前法學教育存在一定的缺陷,法學專業的學生于實務操作并不是十分熟悉。而很多高校老師又多年沒有接觸實務,這造成了高校法律服務平臺人員實力的薄弱。在后期提供法律服務時可能會出現很多問題。對此較好的解決辦法是加大高校法律服務平臺與外界(如律師事務所、公共法律服務平臺)的合作,以求獲得更專業的支持。在“事”方面,也即是在機構管理方面,現今高校法律服務平臺管理比較松散,建議加強機構的章程建設,比如定期召開工作例會,建立獎勵與懲罰制度。而在“物資”方面,現今高校法律服務平臺需要更多的資金支持,對此需要學院和學校的共同努力。
但是,在法律服務平臺逐漸完善,重心轉向提供法律服務時,必然會面臨的一個問題就是“非法執業”。高校法律服務平臺并不是一個公司,其中提供服務的學生也沒有通過法考,那么,如果因為高校法律服務平臺的失誤,導致某項合同不合格,致使一家公司損失慘重時,高校法律服務平臺又該如何擔責呢?誰來承擔這個責任,是提供法律服務的學生,還是整個平臺?如果是整個平臺的話,平臺又以何種身份承擔責任呢?
大多數法律服務平臺不會選擇成立公司,所以其充其量是個普通的組織或者機構。因此,為了“明哲保身”,最好的辦法乃是在提供法律服務之時,向需方強調此項法律服務乃是建議,最終的決定權掌握在需方自己手中。并且,有條件的去除一些危險系數大的法律服務,以免日后“惹禍上身”。法律服務平臺的初衷是幫助、服務,只要能達到這個初衷,就已經接近目標了。
隨著全面依法治國的時代到來,筆者相信高校法律服務平臺會越來越好,此平臺不僅可以提高法學生的實操水平,更有利于社會的法治建設,所以,高校法律服務平臺是必要且意義重大的。
參考文獻:
[1]司法部.《關于推進公共法律服務平臺建設的意見》,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