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麗萍
代表進社區傾聽民意,了解人民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并做好代言人,是法律賦予的重要職責。我連任十二屆至十五屆市人大代表,回顧代表聯系社區傾聽民意的方式和要求已發生許多變化:一是原來代表聯系社區未設置固定的聯系點,現在每位代表固定聯系一個居委會;二是原來對代表每年進社區的次數未提出剛性要求,現在要求代表聯系社區每年不少于2次;三是每個街道均設置聯絡室,方便代表與市民的聯系;四是近幾年代表聯系社區除傾聽民意外,還帶著主題進社區,如食品安全、老年人權益保障、垃圾分類等相關立法的問卷,讓立法走進社區,廣泛匯集立法意見建議。這些變化使得代表聯系人民群眾的制度更接地氣,更注重效果。
具體來說,我的第一個感受是:代表密切聯系群眾制度十分有必要,代表聯系社區傾聽民意,快速反映民意,從小事做起,很有意義。
我在十二屆至十四屆履職期間,參加代表聯系社區活動去的是黃浦區外灘街道永安居委。講起外灘,人們通常想起“繁華與時尚”,但這個舊式里弄一點也不“繁華與時尚”,這里居住條件差,老年人冬天洗澡困難,部分住戶還在拎馬桶,居民盼望能夠盡快動遷或整體修繕。
于是我對全市舊城改造的情況進行調查,提出了《關于“十二五”期間加大舊城改造、進一步改善居住質量的建議》。十四屆履職期間,我和許多代表參加了市人大常委會組織的加快舊城改造專項監督活動,我們通過活動,將基層群眾的呼聲經法定途徑向市政府有關部門作了傳遞。
如今,政府推進全市舊城改造工作已經取得一定成效。我前兩年再進永安居時,雖然未實施動遷,但舊房屋已經進行了全面修繕。水表分裝、管線更新了,部分居民安裝了簡便的衛生設施,居民紛紛點贊。
我十五屆履職聯系的社區為南京東路街道。這次代表聯系社區活動我進貴州西小區看社區“微更新”,感覺里弄的公共空間設計很好,確實給人溫馨的感覺,但走進居民家里,仍是居住面積狹小,其困難沒有實質性的改變。所以,我覺得代表聯系社區活動任務艱巨,我會長期關注舊城區改造問題并積極建言。
我的第二點感受是:代表帶著主題聯系社區,帶著一份份立法問卷聯系社區傾聽市民意見的做法非常好,可以匯集民間智慧,讓法律條文更接地氣,更具可操作性。
記得食品安全立法時,有個白發蒼蒼的阿姨事先做足功課,她讀過上位法與相關法律,針對實際情況從容理性發表意見,讓我深感敬佩。有些居委會干部或樓組長,事先廣泛聽取群眾意見,匯總的條款干貨也頗多。
記得老年人權益保障條例立法進社區傾聽意見時,會場氣氛熱烈,老年人講的都是自己的事情,如養老床位的基本保障、如何確保政府財政投入逐步增加、老年人的文化生活、醫療診病的便捷性等等,他們充分表達自己的意愿。
今年市人大啟動生活垃圾處置管理的立法工作,這次的代表聯系社區活動,我發現市民發言從不同維度贊同立法的必要性、分析可能遇到的困難、呼吁政府、企業、社會力量整合,每個人的發言充滿智慧和使命感。
每次進社區聽取市民意見后,我回到家就趕緊細細整理,歸類分析,遇到不清楚地方,會再次詢問請教各方。代表參與立法審議離不開這些第一手資料,人民群眾是“信息源+智慧源”。
從我前三屆履職實踐看,代表聯系社區的主要困惑包括:一是人民群眾提出的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如舊城改造、看病難等),代表再進社區面對他們,確實壓力很大;二是進社區是上班時間,與代表見面交流的大多是老年人,其他群體意見的獲取渠道不暢。
因此,我的第三點感受是:代表聯系社區活動還需不斷探索與創新。我的建議是:一是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代表聽取民意的渠道將更加便捷,我們除了每年固定幾次進社區外,可通過建立微信群、密切市區代表協同等方式,構建傾聽民意的“日常機制”;二是代表聯系社區、進(商辦)樓宇、進企業的“多樣化模式,應得到及時推廣,以保障獲取民意渠道的廣泛性:三是代表聯系社區時市民反映的訴求,除了代表自行記錄并通過合法途徑進行代言(如提交議案和代表意見、參加審議發言)外,可否請代表聯絡室或街道工作人員幫助匯總并轉政府部門,對市民反映的突出問題和緊急問題,政府相關部門也宜通過合適的形式進行回應。(作者系市人大代表,上海勘察設計研究集團總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