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甜雨
摘要:大學生暑期“三下鄉”開展二十余年來取得了不少成就,但同時活動效果受到基地建設不穩定、資金投入不足、學生參與積極性不高、活動內容單一等因素的制約。只有在健全保障機制、增加資金投入、提高學生參與積極性、加強院校合作的基礎上,實踐活動才能取得更大的成效。
關鍵詞:大學生 “三下鄉” 社會實踐
中圖分類號:D267.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14-0105-02
1997年中宣部、中央文明辦、國家教委、共青團中央、全國學聯聯合下發《關于開展大中專學生暑期文化衛生科技“三下鄉”的通知》,首次提出并組織大中專學生利用暑假時間走向基層,走進農村,將先進的文化、衛生、科技知識帶入農村,提高大學生將學業與社會結合的能力,推動社會主義農村的進一步發展。在2004年中央發布的16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特別指出,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堅持政治理論教育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在社會實踐中“促進大學生了解社會、了解國情、增長才干、奉獻社會、鍛煉毅力、培養品格、增強社會責任感”。在2005年,共青團中央、教育部等部門又聯合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意義》,明確了暑期“三下鄉”在大學生社會實踐中的龍頭地位。自1997年首次提出到現在,暑期“三下鄉”活動已開展了二十余年,眾多學子積極參與其中,努力將所學與社會實踐相結合,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獻智盡力。
一、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的活動意義
1.暑期“三下鄉”活動是促進學生成長的需要
(1)有利于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提升。暑期“三下鄉”活動為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及實踐搭建了一個寬闊的平臺。長期處于學校環境中的學生,能通過此平臺掌握學校里不能學到的知識。社會實踐引導學生深入基層,指引學生關注國家、關心社會和人民發展,學生在社會實踐中認識自己、體驗生活,并通過對基層的奉獻,激發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愛國情懷。
(2)有利于學生專業特長的發揮。社會實踐與專業相結合,以活動為載體,以學生的專業為出發點,通過專業技術“下鄉”支援農村建設,將專業知識轉化成新農村建設的助推器,提升農村的文化、衛生、科技水平,同時通過一系列的社會實踐活動,增強了學生專業理論知識的運用能力。
(3)有利于學生綜合素養的提高。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往往選擇在偏遠農村進行。交通不便、環境惡劣、生活條件艱苦,這對在大城市里生活和學習的學生來說,是一次對自我的考驗,對個人毅力的檢驗。在實踐活動中,只有提升學生自我的團隊合作意識、增強他們的人際交往能力,培養他們吃苦耐勞、堅韌不拔的精神,實踐活動才能順利進行。通過暑期社會實踐,學生品質得到鍛煉,個人意志得到錘煉,對他們的全面發展也起到了促進作用。
2.暑期“三下鄉”活動是促進社會進步的需要
(1)“三下鄉”有利于農村經濟發展。通過科技下鄉,學生利用專業知識,指導農民結合自身地域或產業優勢發展經濟,如利用互聯網實現農產品線上販賣,結合自身區位優勢發展旅游業等。尤其是在我國全民脫貧的攻堅克難階段,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為農村的經濟發展模式提供了新的發展思路。
(2)有利于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通過文化下鄉,大學生以文藝活動匯演及支教的形式參與到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中來。我國經濟水平發展不均,與城市相比,農村基礎建設較為薄弱,農民對知識學習重視不足,文化生活貧乏。通過支教、文藝匯演等文化傳播及推廣,極大地豐富了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強了農村中小學生對知識的渴望以及對大學的期盼。
(3)有利于提升農村醫療衛生水平。“三下鄉”社會實踐服務于農村,通過衛生技術下鄉,能增加農村的醫療衛生力量,促進基層醫療衛生的發展。義診檢查、保健知識宣傳等切實的醫療衛生服務,能使基層群眾的一些疾病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能使群眾改變陳舊的醫療衛生觀念,提升基層農民整體健康水平。
二、大學生暑期三下鄉存在的問題
1.基地建設缺乏長期性
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基地是高校大學生進行“三下鄉”活動的大本營,以此為根據地在當地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科教文衛活動。但基地的建設受制于當地政府和高校雙方。部分地方政府認為“三下鄉”活動并不能直接促進當地發展,不能帶來實際的經濟效益,甚至怕在“三下鄉”活動中出現安全問題而將接待“三下鄉”活動視為負擔。而有些已連續開展多年實踐活動的基地因當地人事變動而無法維繼,不得不重新尋找合作實踐基地。而高校在“三下鄉”活動開展基地的選擇主要靠教師私人關系,或者靠學生自行奔波聯系,臨時性和隨意性很大。而部分高校與地方政府簽訂實踐合作協議時未對權責作出明確的規定,協議內容缺少強制性措施維護雙方合作關系,造成基地建設的不穩定與不連續,出現基地年年找年年丟的現象,致使“三下鄉”成效大打折扣。
2.實踐活動經費不足
實踐活動經費不足是制約暑期三下鄉活動有效開展的一個重要因素。以陜西地區高校為例,除個別重點社會實踐隊伍之外,普通隊伍只有高校提供的1~2千元人民幣的經費支持。由于經費的缺乏,實踐隊伍無力購買活動所需的基本器材,學生甚至要自行籌集參加實踐活動期間的交通及食宿費用。為了避免給活動基地及學生增添負擔,實踐活動負責人出于對經費問題的考慮不得不削減活動時間,降低活動預期目標,從而導致活動效果大打折扣。經費的不足不僅降低了社會實踐活動的實效性,也制約了學生參與暑期實踐的積極性。
3.學生參與積極性不高,動機不純
暑期“三下鄉”活動是了解國情、增長才干、將所學回饋社會的活動,是大學生增強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的難得機會。但在實際活動中,部分學生不愿犧牲暑假時間而放棄參加此類活動,另有部分同學則受制于人數和經費的限制,導致參與度較低。在參與暑期“三下鄉”的學生當中有部分參加者的目的不單純,態度不端正。他們參加暑期“三下鄉”有的是為了獲得“社會實踐先進個人”稱號,有的為了在獎學金綜合測評中拿到德育測評加分,有的是為了在就業面試時增加籌碼,更有甚者,抱著游山玩水的心態參與活動,將服務基層變吃喝玩樂在基層。
4.活動單一
暑期社會實踐活動通常由某一高校中某一院系的團工委牽頭進行,參加活動的大部分學生也是來自開展該活動的院系,導致參與學生專業較為單一,不能為暑期“三下鄉”的基層帶去文化科技衛生并存的活動。以西北某文科類高校為例,全校18支暑期“三下鄉”隊伍,均將“支教”作為自己的主要活動,通過短期的“支教”給當地中小學生普及文化知識,拓寬他們的知識面,幫助他們樹立遠大的理想。但由于文科類院校學生在科技、醫療衛生方面并不專業,因此無法在開展暑期“三下鄉”活動時向當地百姓提供科技衛生方面的知識,致使活動較為單一,使得科技、文化、衛生“三下鄉”只能集中在文化下鄉層面。
三、解決辦法及發展方向
大學生暑期“三下鄉”開展二十余年取得了不少成績,學生得到了鍛煉,基層群眾的文化、科技、衛生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高校的社會服務功能也得到彰顯。但同時也存在一定的問題,諸如保障機制落后,資金支持匱乏等,只有這些問題得到解決,暑期“三下鄉”才能取得更大的成效,人民群眾、在校學生才能從中受益更多。
1.完善保障機制
建立健全完善的大學生暑期“三下鄉”保障體系,為大學生的暑期安全下鄉提供可靠的法律或制度上的保障。全面落實大學生暑期下鄉安全責任問題,做到權責分明,為持續有序地開展暑期“三下鄉”活動營造良好的氛圍。其次,應對大學生暑期“三下鄉”提供一定的資金支持。高校應設立大學生暑期“三下鄉”專項資金,對特色鮮明、意義深遠的“三下鄉”項目給予不同程度的資金支持,減輕學生的經濟壓力,提高學生參與其中的積極性。同時,應形成全社會支持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的局面。地方政府應加強對實踐基地的指導與建設,建設一批穩定性強、特色突出的活動基地。高校也應加強與活動基地的聯系,通過簽訂協議,建立回訪制度等措施,維護實踐基地與高校的長效合作。
2.加強宣傳力度,端正學生態度
“三下鄉”雖然能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砥礪學生品格,提升學生素質,但是部分學生參與“三下鄉”目的不單純,個人功利心較強,而不是把暑假“三下鄉”當作長知識增才干作貢獻的途徑。因此,高校在組織學生參加“三下鄉”活動時,應加大宣傳力度,借助多種有效的宣傳方式,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三下鄉”觀念,提高大學生對基層、對鄉村的認識,激發他們的實踐熱情。并可通過舉辦經驗交流會等方式,邀請社會實踐中的優秀個人分享他們“三下鄉”的經歷及經驗,讓其他學生從這些真實的案例中認識到社會實踐的魅力以及對個人能力的提升,端正對參加社會實踐的認知。其次,高校可將暑期社會實踐納入教學計劃中,讓“三下鄉”成為在校大學生必修課程,讓社會實踐成為專業學習的一部分,這樣社會實踐不僅有專業教師參與指導,同時也能提高學生的積極性。
3.加強院校合作,真正做到“三下鄉”
大學生暑期“三下鄉”,旨在通過學生走進社會基層進行社會實踐,將先進的科技、文化、衛生知識傳播給廣大基層群眾。但是在實際操作層面,由于各個高校是獨立開展暑期實踐,特別是文科類院校,沒有理工類及醫學專業學生,無法同時在社會實踐時更好地傳播科技與醫療知識。為解決此類問題,文科類高校在開展暑期實踐時,應與其他理工及醫學類院校結成實踐同盟,各取所長,共同將先進、扎實、專業的文化、科技、衛生知識帶給農村群眾。在共同開展社會實踐的同時,不同高校學生也能通過集體活動,向其他高校的優秀學生學習,對學生本身來說也能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四、結語
高校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是鍛煉學生品格,推動社會進步的良好平臺。但社會實踐存在基地建設不穩定、資金匱乏、學生參與率低、態度不端正等諸多問題。高校應完善大學生社會實踐保障體系,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加強社會實踐校際合作,推動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特色化、制度化、專業化、品牌化。
參考文獻:
[1]張開晃.論大學生社會實踐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的作用[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農林教育版),2006,8(4):66-68.
[2]仲宏.關于大學生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的思考[J].蘇州絲綢工學院學報,1999(4):123-124.
[3]王彬.論大學生社會實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4):25-26.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