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云芳
摘要:教育在某一程度上可以分為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學生在學校所接受的教育當中,可以說大部分都屬于顯性教育,但是,隱性教育作為顯性教育的有益補充,作用同樣也是不容小覷的。本文將從隱性教育的內涵及特征入手,淺析其在中學德育工作中如何運用,以期產生良好的德育效果。
關鍵詞:中學德育 隱性教育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14-0137-02
一、隱性教育的內涵及特點
(一)內涵
隱性教育是指在宏觀主導下通過隱目的、無計劃、間接、內隱的社會活動使受教育者不知不覺地受到影響的教育過程。顧名思義,隱性教育是通過“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的方式來實現教育目的的。
(二)特征
借鑒國內外優秀研究者對隱性教育的分析以及對其內涵的界定,隱性教育具有如下特點:
(1)教育過程的隨意性。在隱性教育當中,教育者或者受教育者總有一方是處于無意識的狀態,無論哪一方處于無意識狀態,效果總是會出其不意。例如教師一方處于無意識狀態,而學生處于有意識的狀態,那么老師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可能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相對于教師苦口婆心的灌輸式教育,隱性教育所傳達的思想會順其自然地傳遞給學生,學生更不會反感。
(2)教育資源的豐富性。顯性教育會受到時間、地點、教學工具的限制,而隱性教育由于是隱含性的,因此不會受到此種限制。教育者也不能控制各種教育因素,學校、家庭以及社會當中的各種因素都可能會成為受教育者的教育資源,其豐富性可想而知。當然,隱性教育對受教育者的層次也具有很大的包容性。
(3)教育內容的隱含性。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者的意圖越隱蔽,就越能為教育的對象所接受,就越能轉化為教育對象的內心要求。”也就是說,隱性教育的教育內容是隱藏在周圍的事物當中的,受教育者不會感到自己在接受這方面的教育,這種教育內容的獲得是間接傳遞給受教育者的,例如,教師和家長的行為、教室的黑板報以及家庭的氣氛都會影響學生。
(4)教育主體的自主性。由于隱性教育的內容是隱蔽的,并且不會像顯性教育那樣對受教育者提出明確的學習目標,那么,此時的受教育者一定是處于一種開放的、輕松的狀態,至于學與不學、學習這個或者學習那個,都取決于受教育者本身。
(5)教育結果的深遠性。隱性教育因素很多,包括物質文化、精神文化、規章制度等等,而受教育者是根據自身的意愿接受這些因素的影響,再通過自身的同化和順應潛移默化地起著作用,它不同于灌輸式的教育,強制學生接受某種影響,因此隱性教育對學生的影響是深遠的,甚至會影響其一生的成長與發展。
二、隱性教育在中學德育中的實施策略
基于對隱性教育的內涵和特征的分析,接下來,談一下隱性教育在中學德育中該如何實施。
(一)利用好教育者自身的隱性教育資源
其一,教育者自身的道德素質與學識深深影響著受教育者。韓愈在《師說》中曾說過:“師者,傳道授業解惑者也。”一位好的教師會使學生受益一生,相反,則會對學生產生惡劣的影響。教師的一個行為、一句話甚至是一個眼神都可能會影響學生。教師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重要的在于把一種思想、一種觀點傳遞給學生,哪怕能夠對他們的一生產生一丁點積極的影響。因此作為教師一定要呈現給學生積極的一面、正能量的一面,尤其對于中學生來說,其人生觀、價值觀以及社會觀還尚未形成,思維能力還達不到成人水平,容易受到被各種不良信息所干擾。因此,這個階段教師一定要做好學生成長道路上的引領者,指引他們走上正確的人生道路。
其二,要建立一種良好的師生關系。在學校中,學生其實受很多種關系的影響,包括師生關系、生生關系、老師與家長的關系等等。其中,最重要的一種便是師生關系。師生關系影響學生的學習與老師教學的開展。良好的師生關系會成為一種優秀的、重要的隱性教育資源,有助于教學的開展,課堂氣氛的活躍,學生快樂的成長與學習。另外,由于老師和學生相處的時間較長,所以師愛對于學生的生活、學習以及自身成長都是至關重要的。最后,老師也應該處理好自身的各種人際關系,尤其是與學生家長的關系,經常與家長交流學生的學習情況,共同促進其健康成長。
(二)創建和諧的校園文化
校園文化主要包含物質文化、精神文化以及學校的規章制度等。
其一,關于校園物質文化。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要讓學校的每一面墻都會說話。”這其實就是在說校園物質文化對學生的重要性。例如可以在教室當中,除黑板外的其他三面墻上貼標語、辦黑板報、粘貼學生優秀作品等,營造一種積極向上的教學氛圍。另外,學校建筑物的設計也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例如學校的行政樓總是在最顯眼的位置,可能會給學生一種權利至上的感覺;教學樓的封閉性也會給學生帶來壓抑的感覺。這些都是學校應該注意的,要盡力為學生營造舒適的教學環境。
其二,關于精神文化方面。“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強調了環境對植物生長的重要影響。那么對于人來說,環境的影響就更為重要了。相對于物質文化來說,精神文化就顯得更為隱蔽。一個班級的班風、一個學校的校風其實都是自覺形成的,學校可以做的只能是為學生提供一個優良的校園精神文化環境,使其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另外,教師的一舉一動都或多或少地會影響到學生。因此,教師一定要傳遞社會正能量。
其三,學校的規章制度也會影響學生德育的發展。學校相關部門一定要注意規章制度當中所存在的隱性教育資源,善于挖掘其中對學生產生良好影響的內容。
最后,我們在有了良好的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合理的規章制度之后,還需要一個社會大環境的烘托。社會就像是一個大染缸,給每個人提供了不同的生長環境,為了使其可以健康成長,需要家庭、社會和學校三位一體的共同努力。現在,我們處在習近平主席領導下的新時代,國家特別重視人文精神的建設,提倡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相信社會大環境一定會得到優化。
(三)挖掘各學科當中的德育資源
學生的德育,并不是政治老師一個人的事情,要靠所有學科老師共同的努力,要在其他學科中滲透道德教育。例如,語文課中對作者的生平事跡的了解,增強學生不畏艱難的精神;歷史課中通過對歷史的了解,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感;數學課上通過對數學家的了解,使學生有一種持之以恒的精神。當然教師一定要把握好這個“度”,避免過猶不及,否則,不僅未完成本學科的任務,學生也會對學習感到厭煩,真正的德育課也會失去其應有的價值。
(四)開展實踐活動,引導學生發展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學校提供良好的教學環境和合理的規章制度等一些措施確實會對學生良好德育的形成具有積極的影響,但是,僅僅靠這些是不夠的,還需要通過實踐當中的隱性教育資源讓學生有更深切的體會。例如,學校可以定期帶領學生去養老院看望老人,去福利院看望孤兒,積極參加社區實踐活動、關愛弱勢群體等,通過這些真切的體驗,學生內心一定會有所觸動,那么這些實踐活動也就具有了意義。學生在書本上通過顯性教育而得到的理論知識,通過實踐活動而得到升華。
三、結語
隱性教育最大的一個目的就是于無聲處聽驚雷,教育本身也應該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因此在德育領域,我們更應該注重隱性教育的應用,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地去影響學生。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3.
[2]檀傳寶.學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5.
[3]沈嘉琪.論隱性教育[J].教育探索,2002(1).
[4]王浩.高校德育工作中的隱性教育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6(1).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