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尚民,范建華,蔣一秀,竇新紅,曲 亮,王克華
(江蘇省家禽科學研究所,江蘇揚州 225125)
我國畜牧業持續穩定發展,規模化、標準化和產業化進程不斷加快,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高,2016年肉蛋奶產量分別達到8 537萬、3 095萬和3 602萬t[1],有效保障了居民的飲食消費。但在畜牧業快速發展的同時,畜禽養殖污染問題越來越突出。據測算,目前我國每年產生畜禽糞污約38億t,其中家禽養殖糞污約6.2億t,約占總量的16.3%[2]。由于雞糞含水量相對較低,有機肥廠或養殖場主要采用高溫堆肥發酵的方法生產有機肥[3]。
目前,我國有機肥廠普遍規模較小,特別是養殖場建設的堆肥廠普遍存在堆肥理論知識匱乏、生產工藝落后等問題[4-5],導致市場上有機肥質量參差不齊。C/N值是高效堆肥的關鍵因素之一[6],一般通過添加輔料來調節堆肥物料的C/N值,而且輔料的大小、形態對堆肥效果也有顯著影響,因此選擇適宜的輔料對于提高雞糞堆肥效率、提升有機肥肥效具有重要意義。劉俊等[7]、李忠徽等[8]、陳麗園等[9]通過在牛糞、雞糞中添加不同輔料,研究其對堆肥發酵指標的影響。筆者通過在蛋雞糞中添加不同輔料進行堆肥試驗,觀察堆肥的參數變化和腐熟指標,以期為江蘇地區蛋雞糞高溫堆肥處理提供理論依據。
1.1試驗材料蛋雞糞來自于某蛋雞場,麥秸、稻殼、粗糖均采購自市場,其理化性質見表1。試驗于2017年6月15日至7月30日在揚州滿春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試驗基地進行。
表1各種堆肥物料理化性質
Table1Physicalandchemicalpropertiesofvariouscompostmaterials

物料Material含水率Moisture content∥%有機質Organic matter∥g/kg全氮Total nitrogeng/kg雞糞Chicken manure70.00512.924.9麥秸Wheat straw15.00851.78.5稻殼Rice husk6.25694.86.4粗糠Coarse bran11.37555.84.4
1.2試驗設計按照物料濕重,設置堆體A(雞糞+稻殼,比例12∶1)、堆體B(雞糞+麥秸,比例14∶1)和堆體C(雞糞+粗糠,比例12∶1)3個處理,調節含水率為60%左右,C/N值為25左右,建成長×寬×高=3.0 m×2.0 m×1.5 m的堆體,進行人工翻堆。第一周每3 d翻堆1次,之后每周翻堆1次,堆肥周期為36 d。
1.3樣品采集在堆肥過程中,采用剖面多高度等量取樣法,即將堆體分成多段,在每個高度(上層5~10 cm;中層50~60 cm;下層100~120 cm)采集樣品,混合后采用4分法分取樣品0.5 kg左右[10]。每隔3 d進行樣品采集,每個時間點測定溫度、水分含量、pH和電導率(EC),其中第1、6、12、18、24、30、36天測定有機質、總氮、硝態氮和銨態氮含量,第36天測定種子發芽指數(GI)。
1.4測定項目與方法
1.4.1堆體溫度。每天 16:00 將水銀溫度計垂直插入堆體中同一高度(75 cm),隨機測定5個點,然后計算平均值作為堆體溫度。
1.4.2水分。取干凈鋁盒干燥至恒重,稱取10 g左右鮮樣放入鋪平,在105 ℃烘箱中烘干24 h,取出干燥至恒重,計算水分含量。每個樣品設置3個重復。
1.4.3pH和電導率(EC)。將新鮮樣品和蒸餾水按1∶10比例混合,置振蕩器上連續振蕩30 min,取下靜置30 min后取上清液,分別采用梅特勒托利多pH計和雷磁電導率儀測定[11]。每個樣品設置3個重復。
1.4.4有機質。采用灼燒法,將風干樣品放90 ℃烘箱中烘2 h,冷卻后稱取0.5 g放入坩堝中,在電爐上炭化30 min,移入馬弗爐中550 ℃灼燒60 min,取出,干燥器中冷卻30 min,稱重并計算結果。每個樣品設置3個重復。
1.4.5總氮。將新鮮樣品于55 ℃烘干,用粉碎機粉碎,然后采用凱氏定氮法測定。每個樣品設置3個重復。
1.4.6種子發芽指數(GI)。將新鮮樣品與蒸餾水按1∶10比例混合,室溫放振蕩器上振蕩2 h,取上清液過濾備用,在無菌培養皿中放置濾紙,取10粒雪里紅種子整齊放在濾紙上,取5 mL 濾液加入培養皿中,同時以蒸餾水作為對照。培養皿放置25 ℃恒溫培養箱中黑暗培養48 h后,測定種子發芽率和根長。每個處理設置3個重復。
種子發芽指數(GI)=(樣品種子發芽率×樣品種子根長)/(對照種子發芽率×對照種子根長)×100%
2.1溫度的變化由圖1可知,3個堆體在堆肥前期均達到最高溫度,其中堆體A的最高溫度(71 ℃)最高,且高溫期持續時間(16 d)最長,堆體B次之,堆體C高溫期持續時間最短、最高溫度最低,3個堆體溫度指標均符合畜禽糞便高溫滅菌要求。

圖1 堆肥過程中溫度變化Fig.1 Temperature change during composting
2.2水分的變化由圖2可知,含水率變化主要受溫度變化的影響,堆肥初始階段,3個堆體含水率不斷下降,但堆體C在堆體溫度迅速下降后,含水率變化趨緩,而A、B處理含水率,在高溫期結束后,含水率下降趨勢也減緩,但仍高于堆體C;堆肥第36天時,3個堆體的含水率分別為38.00%、39.12%和42.21%。分析認為,堆體C中粗糠粒度較小,導致堆體通氣性相對較差,且堆肥高溫期較短,后期堆體溫度較低,因此水分散失略低于堆體A、B。

圖2 堆肥過程中水分含量變化Fig.2 Water content changes during composting
2.3pH和EC的變化由圖3可知,3個堆體pH總體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趨勢,前期降低,主要是由于有機酸分解所致;高溫期由于氨氣大量生成,導致堆體pH上升;堆肥中期,pH變化趨緩。堆肥過程中pH始終維持在7.0~8.0,保持微堿性,適宜微生物的生命活動,有利于微生物對有機質的降解。

圖3 堆肥過程中pH變化Fig.3 Changes in pH during composting
由圖4可知,堆肥過程中,3個堆體的EC呈不斷上升趨勢,主要是由于有機質不斷分解釋放大量游離態物質所致,堆肥36 d時,3個堆體的EC分別為2.85、2.79和2.86 mS/cm,均低于植物生長的閾值,達到了腐熟標準要求。

圖4 堆肥過程中EC變化Fig.4 Changes of EC during composting
2.4有機質的變化由圖5可知,堆體A、B和C的有機質分別降解22.70%、19.73%和18.58%。堆肥前期有機物降解速度較快,堆肥后期相對較慢,這是因為堆肥前期是升溫過程,溫度適宜微生物生長而大量繁殖,分泌大量的胞外酶,大分子有機物被分解為小分子物質,小分子物質被溶解為水溶性碳,進入細胞被微生物利用,使有機物的降解速率較快。

圖5 堆肥過程中有機質變化Fig.5 Changes of organic matter during composting
2.5總氮的變化由圖6可知,堆肥過程中,3個堆體的總氮總體呈上升趨勢,堆肥結束時,總氮損失量分別為3.04%、3.34%、7.12%,堆體A最小。

圖6 堆肥過程中總氮變化Fig.6 Changes of total nitrogen during composting
2.6GI的變化堆肥過程中,3個堆體顏色逐漸變深。堆肥結束時,堆肥顆粒松散,呈深褐色,帶有泥土氣味,從感官上看堆體已經腐熟。種子發芽試驗是評價堆肥腐熟度最有效的方法,一般認為,當GI>50%,堆體已經腐熟,對植物基本無毒性。采用雪里紅種子測定堆體的種子發芽指數,堆體A、B和C的GI值分別為95.8%、86.3%、86.1%,表明均已腐熟。
(1)以蛋雞糞為原料,以稻殼、麥秸和粗糠為輔料設計的A、B、C 3個堆體進行高溫堆肥,堆體A的溫度、水分、有機質、總氮、GI等指標均優于堆體B、C,因此在蛋雞糞堆肥時選擇稻殼作為輔料,堆肥效果更理想。
(2)在實際運行過程中,由于稻殼價格較高,可以考慮適當選擇來源廣泛的麥秸作為輔料,堆肥效果也較理想,既能降低堆肥成本,又能解決麥秸資源化利用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