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君,劉錦,陳鵬,遲家家,劉俊展,劉永杰
(1. 山東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山東省病蟲生物學重點實驗室,山東 泰安 271018;2. 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園林科學與工程學院,山東 濟南 250100;3. 濱州市農業科學院,山東 濱州 256601)
豆莢螟屬鱗翅目(Lepidoptera) 螟蛾科 (Pyralidae),是一種寡食性昆蟲,可取食60多種豆科植物,是大豆產區的重要害蟲[1,2]。目前對豆莢螟的防治主要依靠化學藥劑,但豆莢螟的鉆蛀性特點使得藥劑防治效果不佳。隨著大豆種植面積增加和播期延長,豆莢螟危害逐年加重。
利用豆莢螟性誘劑監測成蟲發生期對于指導防治是一項有效途徑。Tóth等[3, 4]對豆莢螟雌性性信息素的四種組分進行鑒定,并在測試中取得較好效果;韓群營、柴偉綱等[5, 6]研究了性誘劑對豆莢螟的田間誘集效果,發現性誘劑和粘膠型誘捕器組合誘蟲效果最好。本試驗比較了豆莢螟性誘劑三種誘捕器的誘捕效果,并監測了大豆種植期豆莢螟發生動態,以及誘捕器對其他害蟲及天敵昆蟲的誘殺作用,為豆莢螟的測報及誘捕器的改進提供依據。
試驗設于山東省肥城市安駕莊鎮,大豆品種為75-3,正常農事管理。
性誘劑誘芯均為反口鐘形天然橡膠誘芯,由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生產;三角形誘捕器由北京中捷四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蛾類通用誘捕器由寧波紐康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生產;水盆誘捕器為市售綠色塑料水盆,直徑約30 cm,內盛洗衣粉水,用細鐵絲穿一枚誘芯橫放在盆口中間并固定,距離水面1~3 cm。
1.3.1 不同誘捕器對豆莢螟的誘捕效果 以三角形誘捕器、蛾類通用誘捕器、水盆誘捕器為3種處理,每處理重復3次,每重復間隔20 m。每666.7m2放置6個誘捕器(各放置1 個誘芯),將誘捕器用竹竿架在空中,高出作物 20 cm 為宜,分為兩行排列,與風向平行。大豆于2017年4月23日種植,調查時間為6月8日—7月11日,間隔約10 d調查一次,期間不更換誘芯。
1.3.2 豆莢螟性誘劑誘捕昆蟲種類及其發生動態 每666.7m2放置6個三角形誘捕器,每個誘捕器內放置1個誘芯,將誘捕器用竹竿架在空中,高出作物 20 cm 為宜,分為兩行排列,與風向平行。大豆于2017年4月23日、5月3日、6月22日種植,共3個處理,每處理間隔20 m 。調查時間為5月14日—9月24日,大豆收割后將誘捕器轉移至后期種植的大豆田。間隔約10 d調查一次,每次調查后清除成蟲,每30 d更換一次誘芯。
試驗數據用Microsoft Excel 2003和SPSS 17.0數據處理軟件進行統計分析,采用Tukey法進行差異顯著性檢驗。
由表1可知,使用三角形誘捕器的誘捕效果最好,平均每誘捕器能誘到豆莢螟成蟲0.22頭,蛾類通用誘捕器和自制水盆誘捕器均未誘捕到豆莢螟,這可能與其進出口面積較大,成蟲容易逃脫有關。另外,在試驗過程中發現豆莢螟性誘劑還會誘捕到異色瓢蟲、龜紋瓢蟲、寄生蜂、食蚜蠅、中華通草蛉等天敵昆蟲以及小綠葉蟬等害蟲,且數量較大。除了龜紋瓢蟲,蛾類通用誘捕器和水盆誘捕器誘捕的天敵及害蟲數量均顯著小于三角形誘捕器。

表1 不同誘捕器的誘蟲效果 (頭/誘捕器)
注: 同列不同小寫字母表示差異顯著(P<0.05)。
2.2.1 豆莢螟成蟲的發生動態 如圖1所示,在大豆生育期內豆莢螟共發生4代,第一代發生高峰期在6月上旬,最高誘蛾量為0.33頭/誘捕器;第二代發生期在7月中下旬,發生數量較少;第三代從8月上旬開始發生,最高誘蛾量在8月15日,平均每誘捕器誘到1.10頭;最后一代發生最為嚴重,從9月上旬一直到10月上旬,最大誘蛾量為9月13日的2.17頭/誘捕器,也是整個大豆生育期的最高誘蛾量。
2.2.2 其他主要害蟲的發生動態 在豆莢螟性誘劑誘捕豆莢螟時可同時誘捕到其他一些重要害蟲,如二點委夜蛾、棉鈴蟲、短額負蝗和蟋蟀等。如圖2所示,二點委夜蛾在大豆生育期只有一個發生高峰期,集中出現在7月中旬到8月上旬,最高誘捕量為7月17日的5.50頭/誘捕器,但至今未見其在大豆上為害;棉鈴蟲以幼蟲取食葉片、花、莢為害,從6月中旬開始發生,在7月中旬達到發生高峰期,誘捕數量為1.94頭/誘捕器,之后誘捕量減少,發生持續到8月底;短額負蝗和蟋蟀為直翅目害蟲,主要以咀嚼式口器取食葉片為害,蟋蟀從7月中旬到9月中旬均有發生,在8月下旬達到發生高峰期,平均每誘捕器3.50頭;短額負蝗從8月中下旬開始發生,在9月13日達到最大誘捕量(6.33頭/誘捕器)。

圖1 大豆田豆莢螟成蟲的發生動態

圖2 豆莢螟性誘劑誘捕其他主要害蟲的發生動態
2.2.3 主要天敵昆蟲的發生動態
(1)寄生蜂和食蚜蠅的發生動態。除了誘捕到多種害蟲,豆莢螟誘捕器也誘集到多種天敵昆蟲,其中誘捕數量非常大的有食蚜蠅和寄生蜂(圖3)。食蚜蠅是蚜蟲的重要天敵,對于控制蚜蟲具有重要作用,寄生蜂通過寄生害蟲的卵從而達到控制害蟲的作用,兩者均為大豆田主要天敵昆蟲。在整個大豆種植期食蚜蠅均有發生,在6月中旬到7月上旬發生量最大,6月24日達到發生高峰期,誘捕數量為80.39頭/誘捕器,這可能與6月中旬開始收割小麥,其缺少棲息地而進入大豆田有關;寄生蜂在大豆整個生育期發生量都比較大,在6月底7月初發生量最大,之后慢慢下降,最大誘捕量為6月24日的89.06頭/誘捕器。

圖3 豆莢螟性誘劑誘捕寄生蜂和食蚜蠅的發生動態
圖3豆莢螟性誘劑誘捕寄生蜂和食蚜蠅的發生動態
(2)其他主要天敵的發生動態。豆莢螟誘捕器還可誘捕到龜紋瓢蟲、異色瓢蟲和中華通草蛉等天敵昆蟲(圖4)。中華通草蛉在5月下旬到7月中旬數量較多,之后數量下降;龜紋瓢蟲和異色瓢蟲在整個大豆種植期均有發生,其發生動態曲線基本一致,異色瓢蟲發生高峰期在5月下旬到7月上旬;龜紋瓢蟲發生稍晚于異色瓢蟲,發生高峰期在6月中旬到7月下旬,且在誘捕數量上稍少于異色瓢蟲。豆莢螟性誘劑誘捕到的龜紋瓢蟲、異色瓢蟲和中華通草蛉發生動態與田間調查到的發生動態基本一致。

圖4 豆莢螟性誘劑誘捕其他主要天敵的發生動態
豆莢螟性誘劑誘捕試驗表明,三角形誘捕器、蛾類通用誘捕器和自制水盆誘捕器的誘捕效果差異明顯,三角形誘捕器的誘集效果最好,蛾類通用誘捕器和水盆誘捕器均未誘捕到豆莢螟,可能與其進出口面積較大,成蟲容易逃脫有關。
本研究在大豆整個生育期使用豆莢螟性誘劑誘捕器,對誘捕昆蟲的發生動態進行調查分析,結果顯示,在大豆生育期內豆莢螟共發生4代,最后一代發生最為嚴重,從9月上旬一直到10月上旬。使用豆莢螟性誘劑進行誘捕不僅可以作為害蟲防治措施,也可以用于田間種群的發生動態調查,與傳統田間調查相結合可以更準確地體現種群的消長規律,并為藥劑防治時機提供依據。
在試驗過程中發現,豆莢螟誘捕器還可誘捕到異色瓢蟲、龜紋瓢蟲、寄生蜂、食蚜蠅、中華通草蛉等天敵昆蟲,以及小綠葉蟬、棉鈴蟲等害蟲,且誘捕數量較大,可能與性誘芯、誘捕器顏色以及粘板上無色膠的味道等有關系。大豆田存在較多的天敵昆蟲,在用藥防治豆莢螟等害蟲時,要選用對天敵毒性小的藥劑,如氯蟲苯甲酰胺等,以達到保護天敵、控制害蟲的作用。豆莢螟性誘劑誘捕到的豆莢螟成蟲數量相對較少,一是可能與其誘蟲活性有關,二是試驗地豆莢螟發生程度較輕[7, 8]。因此,加強豆莢螟性信息素的活性研究以及解決誘捕器對其他天敵昆蟲的誘集問題是非常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