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匡宇
2018年將是為歷史所銘記的一年。這一年既見證了中美關系的戰略轉折和史無前例的復雜博弈,也可以觀察到臺海情勢的深刻變化。兩岸關系和島內政治社會都在形成新的矛盾點,民進黨當局和島內外“臺獨”勢力違背島內多數民意狂妄躁進,不顧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大勢一意孤行,成為對島內社會良性發展和兩岸關系穩定的最大挑戰。但蔡英文當局無法左右的是,大陸仍牢牢掌控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主導權,島內的社情民意也開始出現跳脫藍綠桎梏,向往兩岸和平融合、臺灣安定繁榮的新脈動。
大陸牢牢掌控兩岸關系和平發展主導權
7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會見了國民黨前主席連戰一行。習近平指出,當前兩岸關系和平發展雖形勢嚴峻,但大道之行,勢不可擋。只要矯正歷史坐標,牢牢把握舵盤,兩岸和平統一的歷史航船,一定會駛向勝利彼岸。“習連會”上,習近平提出的“四個堅持”,成為了大陸新時代對臺工作的基本遵循和精準概括。在這一精神統領下,大陸今年的對臺工作反“獨”與促統并重,在以我為主、保持定力的同時,不斷政策創新、深化實踐,牢牢掌控著兩岸關系的主導權與發展方向。
一是堅持體現一中原則的“九二共識”,反對各種形式的“臺獨”和挺“獨”勢力,積極管控臺海風險。從年初的兩會、中央對臺工作會議,到年中的“習連會”,堅持一中原則和反對“臺獨”始終是大陸對臺政策明確強調的基本方針和工作重心。特別是應對“與臺灣交往法”后,美國大打“臺灣牌”攪局臺海的風險,以及島內賴清德等“獨”派對一中原則的激烈挑釁,大陸雷霆出手,穩固基礎,明確紅線,重挫“臺獨”。其一,在國際上鞏固和強化一中框架的規范地位。5月,多米尼加與布基納法索先后與臺當局“斷交”并與我建交、復交,承認一中原則是公認的國際關系準則和國際社會普遍共識。目前,已有4國與臺灣“斷交”,臺灣“邦交國”降至18個。與此同時,世界衛生大會等國際組織屢次將不承認一中原則的臺當局拒之門外,重挫了蔡英文當局的“臺獨”路線。此外,大陸開始集中整治部分跨國公司網站涉臺、藏等地標注中違反中國法律、違背“一個中國”政策與事實的做法。經過半年角力,截至7月底,包括萬豪酒店、日本航空、美聯航等涉事企業已紛紛完成或啟動整改,進一步鞏固了一中原則和一中框架在國際社會的規范性地位,也再一次對要“從國際走向兩岸”的蔡英文當局當頭棒喝。其二,對島內“臺獨”勢力及活動予以及時、精準打擊。進入4月以來,解放軍軍機、軍艦繞臺軍事演訓和以“外交軍種”“浮動領土”為主的海、空軍實彈軍演轉趨常態化,在戰略上彰顯我軍??胀亓α?,有效地展示了大陸“維權護法”、以儆效尤,反對外部干預,掌握臺海情勢的實力、意志、手段和政策可信度。正如臺媒所言“東南西北都有解放軍,大陸全方位示警‘臺獨”,對一段時間以來頗為囂張的蔡英文當局及島內外“臺獨”“挺臺”勢力形成了連番震懾,傳達了清晰信息:大陸演習絕非武力恫嚇,這既是針對未來實戰具體計劃的反復演練,也是對“臺獨”的施政者和宣傳者的警告,更是直白正告外部勢力,如果“玩過了火”,大陸未嘗不會“掀桌子、翻底牌”。此外,7月,由于島內“臺獨”社團在蔡英文當局庇護下,不顧大陸和國際奧委會一再警告,堅持推動“東京奧運會正名公投”,欲撕破“洛桑協議”,挑戰“奧運模式”,制造“一中一臺”,東亞奧林匹克委員會在大陸提案下,決議取消了臺中市舉辦2019年東亞青運會的主辦權。這些事實都說明,大陸身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同時也是世界追求互聯互通、共享繁榮的新一輪全球化大潮流的積極領導者,其軟硬實力、外交工具及政策彈性已今非昔比,絕對優勢足以讓蔡英文當局招架無力,反“獨”促統的工具箱在不斷豐富。
二是堅持擴大兩岸各種形式的交流合作,維護兩岸同胞福祉和民族大義。其一,惠臺新政遍地開花、落地生根,涉臺公共政策體系初步成型。為落實十九大報告中的對臺工作新理念、新思路,2月,國臺辦等29個部委推出了“惠臺政策31條”。半年以來,福建、浙江、北京、上海、天津、廣東等多個省市紛紛積極響應、貫徹落實“31條”,推出本地化的實施意見和具體做法,一個由中央到省、市地方政府多層次共同推進的涉臺公共政策體系開始成型。這一體系以“同等待遇”為核心、以“融合發展”為目的,其特點是產業扶持政策對臺資開放、社會保障和生活待遇政策向臺胞開放,是中國大陸改革開放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中國公共政策體系不斷完善的結果,也是對臺政策全面升級發展的形態,體現出國家發展與國家統一在新時代的對接與互促。近期兩岸輿情顯示,隨著這些政策的不斷落地與口耳相傳,臺資企業和臺灣青年更加青睞大陸,興業、就業的浪潮高漲,例如臺灣就業服務機構1111人力銀行調查顯示,在大陸惠臺政策拉力下,62.53%的臺灣應屆畢業生希望來陸打拼。說明各地惠臺政策符合時代發展趨勢,符合兩岸交流合作方向,對新時代的和平統一大業具有重要價值。其二,兩岸民間交流活動推陳出新,凸顯“全民”“共育”特色。盡管兩岸政治僵局難解,但在大陸各地對臺胞敞開大門并落實惠臺政策的背景下,兩岸交流模式不斷創新,內容成果精彩紛呈。其中,既有經十年風雨而歷久彌新的王牌欄目“海峽論壇”,也有首屆海峽兩岸體育交流運動會、首屆海峽兩岸青年發展論壇和兩岸記者特區行等形式內容頗具新意的新形態兩岸交流活動。這些活動重點面向島內青年,既有助于提升其胸懷格局和使命擔當,助其走出島內的“悶經濟”“小確幸”,投入兩岸同圓中國夢的宏偉進程,也能切實為其搭建平臺、創造機會,為臺青在大陸實現自己的人生夢想搭橋鋪路,從而既能體現和充實兩岸交流的深厚民意基礎和“兩岸一家”的血脈親情,也在大時代中幫助兩岸年輕人找到舞臺和使命感。其三,與島內認同一中原則、“九二共識”的各方力量進行廣泛交往。隨著蔡英文當局和民進黨在島內代表性不斷萎縮,島內仍有相當數量認同兩岸一中與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民意需要與大陸溝通、往來。對此,大陸開大門、走大路,堅持與代表這部分民意的島內政黨、團體密切交流、深度合作。今年以來,大陸各級領導人會見了連戰、洪秀柱、朱立倫、郝龍斌、郁慕明、黃健庭等泛藍政黨要人、縣市首長,不但增進了兩岸社情民意的溝通反饋與兩岸地方交流合作,也為島內臺商、青年、農民等在大陸發展搭建合作平臺,制造互惠機遇。
蔡英文當局“綠色執政”陷入嚴重危機
近期,親綠的“臺灣民意基金會”民調顯示,民眾對蔡英文當局兩岸對抗、內政獨裁、經濟無能的執政路線最為不滿。可以說,蔡英文上臺以來,除了針對國民黨及其支持者的所謂“轉型正義”和“改革”在政治上略有收益,其余領域幾乎一塌糊涂,反使其自身陷入內外交迫的困境中。
一是兩岸政策“臺獨性”、對抗性顯著提升。今年以來,隨著大陸加強在臺海周圍的軍事演訓行動,以及遭受連續“被斷交”、全球航空公司更改標注、東亞青運會被取消等接連重創后,蔡英文當局基本卸下了“維持現狀”的偽裝,其兩岸政策開始公開滑向深綠并進入了與大陸“全面對抗”階段。其一,兩岸政策立場愈發凸顯“兩國論”。例如,接連“被斷交”后,蔡英文當局改以“中國”稱呼大陸,叫囂“中國打壓不會改變臺灣走向世界的決心”;6月25日,蔡英文接受法新社專訪時,著力渲染“新中國威脅論”,要求“自由世界聯合抗中”并宣稱臺灣甘為先鋒。其二,加大力度限制、打壓兩岸交流合作。蔡當局上臺后,始終堅持虛化、弱化兩岸交流政策,對政治經濟、商業文化等方面的交流諸多設限。一方面,蔡英文當局借口兩岸形勢緊張,強化在“經濟與安全上對大陸實施反介入”,例如以“統戰嫌疑”為由,禁止大陸公務團赴新竹參加第十屆“海峽百姓論壇”,以“假新聞和刺探情報”的莫須有罪名,阻撓大陸記者入臺,開下惡劣先河;此外,蔡英文當局還徹查陸方在臺商業、學術據點,對大陸書籍在臺出版祭出最苛刻的審查措施,還嚴禁臺軍使用大陸品牌手機。受此影響,截至2018年上半年,陸客赴臺人數連續兩年下降,對島內觀光業造成嚴重沖擊。另一方面,在大陸適時推出“惠臺31條”,受到島內民眾歡迎時,蔡英文當局又祭出法規大棒,對民眾向往美好生活展開野蠻限制。其三,擁抱“臺獨”勢力和基本教義派。在內外執政交困下,蔡當局只能深度與深綠和“獨”派抱團取暖,鞏固基本盤。例如,選擇“急獨”的賴清德擔任“閣揆”,并急不可耐地拋出“臺獨工作者”言論;對“喜樂島聯盟獨立公投”“東京奧運正名公投”等“臺獨”活動,蔡英文當局明里暗里予以放水、配合,更催動黨務系統協助支持“禁掛五星紅旗公投”等提案。
二是投靠“印太戰略”,欲“引清兵入關”“以武拒統”。蔡英文當局自知以“臺獨”之力難以抗衡兩岸一統之大勢,故將希望寄托于美、日等與中國大陸有直接地緣政治競爭關系的大國,妄圖單邊投靠、“挾洋自重”。對特朗普政府暗示臺灣是“印太戰略伙伴”,立即籌組“外事部門亞太科”“國防安全研究院”“海洋事務委員會”等機構,配合炒作“太平島租借美軍”“美軍陸戰隊入臺”“臺灣捍衛西方價值”和“臺軍參加西方聯合軍演”等議題,宣揚臺灣對“印太戰略”的價值。此外,外事部門負責人吳釗燮多次向西方公開喊話,稱“臺灣沒有美國協防無法抵抗大陸”,“要求啟動與日安保對話”,公然要求西方“為‘臺獨而戰”。同時,蔡英文當局也試圖在內部強化“整軍經武”,最新防務預算大增5.6%,達3460億元新臺幣,蔡英文還多次在“高教機組裝開架典禮”“漢光34號演習”等場合叫囂“全民防務”“防務自主”。
三是“綠色恐怖”政治高壓打擊反對力量。蔡英文當局著力于系統性地加強對島內政局和社會各領域的管控,不僅在行政機關、公營事業、社團組織等機構大肆酬庸親信,控制政治經濟社會命脈,更通過“轉型正義”等政策持續強力追殺國民黨,妄圖一勞永逸消滅最大競爭對手,實現一黨長期獨大。今年以來,蔡英文當局延續“黨產清算”“年金改革”“國安修法”等手段,繼續追殺國民黨,對“婦聯會”“救國團”等組織進行清算收編,又正式成立“促轉會”,處理國民黨的正當性與合法性問題;同時加緊羅織罪名查辦馬英九相關案件、“新黨青年軍間諜案”等,打擊泛藍政治基礎、鎮壓島內統派,借“綠色恐怖”在全臺制造“藍營緊張、綠營擴張、臺獨囂張”的寒蟬效應。
四是執政荒腔走板引發社會普遍不滿。蔡英文首個任期的內政主線,就是主打“權力與財富再分配”來重塑政治社會格局,為其長期執政和“漸進臺獨”打基礎。因此,其斗爭矛頭不但指向大陸和國民黨,還大肆挑動族群、世代、階層的矛盾對立,四處點火,四面樹敵。例如,蔡英文上臺后在勞工權益、同性婚姻、少數民族等議題上出爾反爾,利用話語主導權蠻橫壓制異見,動輒將“反改革”大棒揮向反對群體;與此同時,其“年金改革”“一例一休”等政策加劇了泛藍、中間和青年選民的貧窮化,其力挺北農吳音寧和堅決“拔管”等表現更極大傷害社會對“民主公平”的價值期待。忍無可忍之下,社會輿論從“沉默的大多數”迅速爆發,延燒為要“用選票教訓民進黨”的星火燎原。近期,親綠的《美麗島電子報》、“臺灣民意基金會”民調都持續顯示,民進黨的滿意度和認同度都在持續下滑,已到了20—25%的低位,顯示臺灣民眾已有“全新政黨輪替”的心理預期。
各方政治勢力圍繞選舉展開激烈博弈
2018年是選舉年,年底的地方選舉將左右不少政治人物的成敗去留,也將直接影響2020年的大選和未來島內政治格局。在此關鍵時期,島內各方政治勢力均以選舉為終極考量,展開了激烈的博弈。
一是民進黨選情告急,黨內權力競奪升級。兩年來,重返執政的民進黨從曾經的“理念型在野黨”、陳水扁時期“粗糙的貪腐黨”轉變為“精致利己主義威權黨”,迅速超越了國民黨的“黨國體制、宮廷政治”,在幾乎不受島內制度制約等等情況下,正在異化為專制、貪婪的“綠色威權怪獸”。然而,這樣短視自私、四面樹敵的執政路線也招致民怨沸騰,直接引發民進黨地方選舉選情普遍告急。以最關鍵的“六都”為例,除了桃園市鄭文燦現任優勢明顯,其余“五都”皆陷入膠著或苦戰。臺北市,蔡英文當局屈從于新系和深綠的民粹操作,在“臺灣價值”的辯論中與柯文哲“翻臉”,被迫推出幾無希望的姚文智參選,盡管保留了綠白二階段棄保整合的可能性,但臺北市選戰主軸已轉移到藍白對決。新北市,雖然找回老天王蘇貞昌救場,并持續炒作“文大宿舍案”抹黑國民黨的侯友宜,卻始終難以彌補差距。臺中市,林佳龍在蔡當局執政不力和空污等問題的“拖累”下,其民調支持度已明顯落后于國民黨的盧秀燕,讓“決戰中臺灣”的天平出現微妙傾斜。在曾經“推出西瓜也能當選”的臺南和高雄等民進黨腹地,民進黨內各派系經過慘烈廝殺后所推出的黃偉哲、陳其邁,在綠營南部基本盤松動的大環境下,也面臨國民黨的高思博、韓國瑜的強力挑戰。若民進黨今年選舉只保住2—3席“直轄市長”而“大敗”,則在黨內各派系的掣肘和算計下,蔡英文甚至有可能需要為此負責而辭去黨主席,進而丟失連任資格。為了挽回這種局面,民進黨中央除加大輔選力度,也開始豪賭“兩岸牌”“公投牌”試圖凝聚基本盤、騙取中間選票,更有可能無所不用其極地制造新的“兩顆子彈”“周子瑜事件”等“黑天鵝事件”來影響選情。
二是國民黨持盈保泰,勉力應對內外挑戰。盡管島內形勢總體上更不利于國民黨,但在黨內整合上,國民黨仍難言優勢。其一,國民黨自敗選后,反省、改革效果不彰,仍難以贏得民眾信任。吳敦義任黨主席以來,面臨“無糧草、無領導、無方向”的“三無困境”,在外有民進黨當局“抄家滅門”式追殺,內有多個太陽爭輝的情況下,雖有部分改革措施出爐,但收效甚微。而吳本人更是從起初的“無主席”迅速轉變為頻頻插手地方黨部事務,在協調不力或過分干預下,國民黨在臺北、臺中、臺南等地并未能如外界預期的推出更年輕而有戰力的參選人;而在新竹縣、基隆市、嘉義市等地則鬧出多起初選烏龍、分裂參選和違反既有規則的亂象。其二,國民黨既有的權力結構面臨重構壓力。吳敦義難以提供強有力領導的背后,是國民黨由于失去執政權和黨產后,再加上黨務職務的直選化,再難通過資源和權力去控制黨務系統和地方派系,維持過去的恩庇護從體系,推動基層動員。一方面,國民黨作為利益結合體有重歸分化的可能,另一方面,在沒有超級政治明星,領導權威失能后,黨內也必然形成多個太陽、多個山頭爭鋒的“寡頭共治”格局。目前來看,吳敦義、馬英九、朱立倫、連戰、洪秀柱、郝龍斌等黨內要角,在其背后金主的支持下,或穿梭于兩岸為商民牽線搭橋,或活躍于政商學界厚植個人實力,顯示其不但謀求有為、有位,還要在持盈保泰中布局對國民黨乃至島內最高權力的競爭。
三是“第三勢力”或成未來選舉關鍵變量。2014年地方選舉對島內傳統的藍綠板塊造成巨大沖擊,并由此催生了臺灣政壇新一波的“第三勢力”。兩年來,“時代力量”等第三勢力政黨不復2016年的迅猛勢頭,大多被民進黨收編為附庸或邊緣化,但“白色力量”代言人柯文哲卻幾經起伏后仍能承載中間和淺色民意的高度認可與期望。一方面,柯文哲始終保持著兩岸政策上的高度彈性,以及“批藍打綠”又與之若即若離的立場,其“素人執政”也漸入軌道,在世大運和“雙城論壇”的加持下,盡管一度因為“向綠營道歉”事件導致民意出現波動,但整體而言仍長期維持島內最受歡迎的政治人物形象,在全臺有穩定的3—4成支持度,成為其未來問鼎臺灣地區領導人的民意基礎。另一方面,柯文哲承載了島內民眾“終結藍綠惡斗、推翻藍綠高墻”的政治想象,被視為是在未來最有可能徹底打破藍綠二元結構的X因素?!睹利悕u電子報》、“臺灣民意基金會”7、8月份均發布與政黨形象有關民調,結果一致顯示,蔡英文聲望低迷,民進黨整體形象崩壞,國民黨形象相對提升,島內民眾渴望強大“第三勢力”出現的情緒高漲。例如,《美麗島電子報》民調顯示,在政黨支持度方面,民進黨、國民黨各有23%支持度,但除了8.3%支持“時代力量”,4.1%支持親民黨,無特定政黨支持者竟有34.9%,其中又多數樂見柯文哲組黨參選。媒體預測,柯文哲若與新竹縣參選人徐欣瑩合作,以二人同為跳脫藍綠的姿態,將有能力在2020對兩大黨發起正面挑戰。
島內社情民意與社會結構醞釀深刻調整
2018年以來,蔡當局“綠色執政”愈加荒腔走板,臺海情勢也更加波詭云譎,與之相映成趣的是,島內的社情民意和社會結構也出現了新的變動趨勢。
一是島內統“獨”認同民意出現重要轉變態勢。值得注意的是,近半年來島內多份跨藍綠民調幾乎一致顯示,在大陸堅定一中原則、反對“臺獨”,對“臺獨”作為愈發明顯、執政成績備受詬病的蔡英文當局施以政治高壓并直接向島內民眾提供政策優惠之時,島內民眾的統“獨”觀念正在醞釀微妙的變化:其一,出現“統升獨降”趨勢,認同一中原則和“九二共識”者有所增加。例如,根據《天下》雜志年度“臺情調查”,在兩岸關系的態度上,“維持現狀”和“和平臺獨”同時下滑,“統一”傾向則首度逆轉,總數達16.37%?!哆h見》雜志類似調查顯示,“臺獨”支持度21.1%創10年來新低,傾統民意則為10年新高達14.8%,此外還有47.5%贊成“九二共識”;“臺灣民意基金會”3月民調也顯示,“臺獨”支持度從最高峰的51%下滑至38%,相當于減少了200萬人。8月1日,《美麗島電子報》最新民調顯示,46.3%贊成在兩岸一中前提下與大陸進行談判,36.7%不贊成。其二,“臺灣人”身份認同降低而“中國人也是臺灣人”雙重認同上升?!短煜隆冯s志“臺情調查”顯示,自認“臺灣人”比例稍過半為5年來新低,雙重認同者達34.1%則為歷年新高。交叉分析顯示,青年世代對“中國人”的認同從1%升至4%,30—39歲的雙重認同則增加10%。顯示所謂“天然獨”在兩岸關系新形勢下正在被逐漸解構,甚至有向理統轉變的可能。其三,對大陸好感度的增加。例如,“臺灣民意基金會”6月民調顯示,臺灣成年人中,有44%對大陸“反感”,但有49%有好感,與去年相比,好感度增加4.4%,“反感度”降低3.5%,對大陸有好感的人首度多于“反感”的人。此外,《旺旺中時》7月民調顯示,超半數民眾期望“藍綠紅比賽愛臺灣”。
二是主流民意風潮和社會階層流動出現新動向,島內社會反民進黨、反蔡英文當局的社會運動與民憤民怨逐漸興起。盡管綠色意識形態和“臺灣主體思維”仍在島內民意市場占據主流,但由于蔡英文當局施政無方,經濟民生社會發展乏力,民眾獲得感和公平正義感大幅降低,不少中產階級被迫下行流動;同時,愈發背離“中間路線”,對社會管控和對反對派打擊力道增強,導致青年、社運、勞工團體和泛藍陣營普遍爆發強烈的反綠、反蔡民意?!鞍尾獭眻F體一年來對蔡英文如影隨形進行抗議,迫使其出行必備拒馬蛇籠和防彈車以自保。此外,為意識形態而強行“拔管”,不但讓蔡英文先后折損兩個教育部門負責人,也導致其在青年選民和中間選民的支持度暴跌,《美麗島電子報》民調顯示,在“拔管案”的影響下,5月份蔡英文在青年族群的支持度跌至18%,62.6%的人對蔡英文執政表現不滿意。與此同時,在蔡英文當局面對果蔬滯銷一籌莫展之時,高雄等地的民進黨南部大票倉也有民眾打出“民進黨不倒,臺灣經濟不會好”的標語,顯示反民進黨風潮已經蔓延至全臺并開始動搖民進黨基本盤。日前,扁系“凱達格蘭基金會”所屬“新臺灣國策智庫”即發布民調,稱57.7%的民眾不支持蔡英文2020年競選連任。藍營的臺灣競爭力論壇也指出,64.1%民眾不滿意蔡英文當局施政。由此,民進黨在中南部的參選人普遍受到影響,有的選擇不邀請蔡英文站臺,有的宣傳廣告牌也開始淡化綠色黨籍特征。
三是選民認同的藍綠板塊持續變動,中間選民“無色覺醒”成為新潮流??挛恼芎退^“第三勢力”的崛起,其背后是島內近年來民眾認同結構的持續變化,代表著社會對于“推翻藍綠政治高墻”的期望。這部分自認為“非藍非綠”的中間選民持續擴大,并醞釀出“無色覺醒”的新態勢。例如,《美麗島電子報》8月民調顯示,政黨認同方面,29.5%認同民進黨,23.2%認同國民黨,藍綠都不認同的選民為43.7%。民眾對于政治色彩的淡漠和政黨忠誠度降低,一方面是由于民眾認為民進黨再次上臺執政后表現出的意識形態領軍的執政思維和經濟治理能力的低劣,以及迅速產生的威權化、官僚化和酬庸分贓趨勢,背離了其在野時的自我標榜;另一方面,多種跡象表明,國民黨也未能實現真正的自我反省與革新,導致輿論從2016年的“國民黨不倒,臺灣不會好”,轉向“藍綠都在比爛”“寧可不投藍綠”。另一方面,在蔡英文當政之下,臺灣社會貧富差距擴大化、中產階級貧困化、人口加速老齡化的“M型”結構進一步加劇,特別是“年金改革”對老年族群的剝削和勞工政策對青年的壓榨,導致“青貧族”“悶世代”和反政治、反權威的激進民粹思想泛濫。這一方面造成了“衛生紙恐慌”“連環碎尸案”等新的社會問題,另一方面也讓破罐子破摔的“素人政治”受到追捧,民眾樂意以“無色”自我標榜,主張應從藍綠惡斗的舊政治生態中“覺醒”。
(作者為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