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國際經濟的迅速發展,我國外貿企業越來越多遭遇其他國家(地區)的國際貿易壁壘的限制,山東省在全國省份中受國外技術貿易壁壘影響程度很高。基于山東省外貿企業遭遇貿易壁壘規模及結構的現狀,從企業提高產品技術含量和科技創新能力、加強環保意識和產業升級、研究國際法規與標準、提高應訴能力、建立貿易保護體系等方面提出對策。
[關鍵詞]外貿企業;國際貿易壁壘;山東省
[中圖分類號]F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283(2018)05-0044-04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economy, our country foreign trade enterprise, more and more abroad in other countries (regions) of the limita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 barriers, in Shandong province in the country are influenced by the foreign trade 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 are among the best,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size of the Shandong foreign trade enterprises encountered barriers to trade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structure, from the enterprise to improve product technology content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strengthe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nsciousness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the international regulations and standards, and improve the responding ability, establish system of trade protection countermeasures.
Keywords: Foreign Trade Enterprises, International Trade Barriers, Current Situation, Shandong
[作者簡介]王維金(1973-),男,講師,物流師, 經濟學碩士,研究方向:國際貿易實務、跨境電商。
[基金項目]2017年度濰坊市科技發展計劃(軟科學部分)研究項目“濰坊中小型外貿企業發展問題及對策研究”(項目編號:2017RKX031);2017年度山東經貿職業學院課題“山東省‘互聯網+農業農產品出口融資研究”(課題編號:YJKT2017110)階段性成果。
一、山東省外貿企業遭遇國際貿易壁壘的現狀
1.國際貿易壁壘的規模
隨著國際經濟的迅速發展,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一貿易大國,但在出口貿易中,越來越多的外貿企業遭遇其他國家(地區)的國際貿易壁壘的限制,尤其是技術貿易壁壘對我國出口貿易的影響最大。2014年,國家質量檢驗檢疫總局在全國開展了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對我國外貿出口企業影響的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在全國隨機抽取的3134家外貿出口企業中約有三成以上受到國外技術貿易壁壘不同程度的影響,給全年出口貿易造成755.2億美元的直接經濟損失,比2013年增加93.2億美元。現從實施技術壁壘的國家(地區)、造成損失的比例、涉及產品類別、影響的主要省份等幾個方面進行說明(見表1)。
從表1可以看出:在全國,山東省受國外貿技術貿易壁壘的影響程度很高,排在第三位,受技術性貿易壁壘損失占各省總技術貿易壁壘損失的13.9%。技術性貿易壁壘是當今國際貿易壁壘中最主要的形式之一,對我國出口貿易的影響極大。對我國實施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國家和地區不僅有發達國家和地區,如歐盟、美國、日本,還有來自發展中國家的拉美國家。其中對中國外貿出口企業影響較大的來自歐盟和美國,這也表明應對來自歐盟和美國的技術貿易壁壘是重中之重。受技術貿易壁壘影響較大的產品主要是技術含量低、勞動強度大、勞動密集型以及對環境污染重的產品。
山東省是我國的外貿大省。從表2、3、4、5中近幾年的進出口貿易數據可以看出:從貿易總額來看,2012—2014年山東省排在全國第6位,2015年升至全國第五位,有逐步上升的趨勢;從產品分類上看,山東省的多類產品的出口在全國名列前茅,如農產品、蔬菜、機電、輪胎等。
2.遭遇國際貿易壁壘的結構
山東省地處東部沿海地區,外貿企業較多,是全國對外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山東省主要的傳統優勢產業有機電、紡織服裝、農產品等,這些產品生產簡單,出口門檻低,但產品質檢稍不合格就會對整個行業造成很大影響,動輒就遭到國外的反傾銷調查。近幾年山東外貿企業經常遭遇國外貿易壁壘的影響,主要有技術性貿易壁壘、貿易救濟調查、綠色貿易壁壘、環境壁壘等。其中,技術貿易壁壘和貿易救濟調查對山東省出口貿易的影響最嚴重。2009年,山東省外貿企業由于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造成164億美元的經濟損失,成為全國受技術性貿易壁壘影響最大的省份。從表6、表7、表8可看出,山東省出口商品遭遇貿易救濟調查頻繁,涉案金額大,涉案企業多。
二、山東省外貿企業應對國際貿易壁壘的對策
1. 提高產品技術含量和科技創新能力
根據微笑曲線理論,微笑曲線的兩端是高技術含量和高附加值的研發和營銷環節,中間部分則是低附加值的裝配制造環節,以制造加工環節為分界點,全球產業鏈可以分為產品研發、產品制造加工、產品營銷三個環節。處于全球產業鏈中的位置決定了企業的競爭能力和獲利能力,所以企業應向全球產業鏈的兩端升級,因為產業各環節的要素是不斷發生變化的,所以全球產業鏈會出現新的組合。處于全球產業鏈中間低端的國家(企業)競爭優勢的發揮、知識的積累跨越到產業鏈的高端,依靠技術含量的提高和對終端市場的把控,形成以自己國家(企業)為主導的分工體系,形成新的全球產業鏈,為原來沒有優勢產業的國家(企業)變為產業優勢國家提供機會。
外貿企業應正確掌握全球產業鏈動態組合的特點,在某些產業或產品上尋找突破口,勇于科技創新,加大技術含量,創造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積極獲取國際營銷渠道的主動權和終端市場的控制權,向全球產業鏈的兩端延伸,充分利用國內外資源和市場。
外貿企業應強化自身在科技創新中的主體地位。從美國的實踐經驗來看,大企業是集成創新的主體,中小企業是原始創新的主體。山東省外貿企業應利用市場和資金優勢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的技術、信息優勢深度融合,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在企業建立專家工作室,將企業的創新需求與專家的科研相結合,將企業的技術開發小組與專家組成技術創新聯盟,研發產業的核心技術,提高科研技術創新成果的轉化率,加快產業化步伐。
2.加強企業管理,提高國際競爭力
管理就是生產力,管理創新就是競爭力。外貿企業要牢固樹立市場、效益、質量、成本、品牌、國際化的經營管理理念,拓展跨國經營、購并整合、流程再造、供應鏈管理及扁平化組織等企業管理領域。使用國際先進的企業資源計劃(ERP)、經濟增加值(EVA)、六西格瑪(Six Sigma)等管理技術,通過構建企業文化、推進管理創新、實施名牌戰略、塑造企業形象等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
戰略決策的正確與否關系著企業的命運。正確定位企業,根據企業比較優勢,制定發展戰略和規劃,規劃好企業在不同時期的發展方向。強化企業風險管理意識,建立風險管理體系,既要考慮商業風險,也要考慮政治風險。推進企業信息化建設,提高管理水平。
提高企業國際競爭力的關鍵在于人才。外貿企業應利用人才優勢加強管理, 研發核心技術,做好市場定位,創造國際品牌,增強企業凝聚力,提高企業國際競爭力。
3.加強環保意識和產業升級
外貿企業應將生態環境保護觀念融入現代企業經營管理,貫穿于企業經營的設計開發、加工制造、包裝儲運、銷售等各個環節,從管理者到員工都應提高環保意識,在實現經濟效益的同時,兼顧社會效益、環保效益。逐步把企業綠色文化融入進企業的核心價值觀。發展低碳生態經濟,開發綠色產品,獲得綠色認證, 如ISO14000 國際環境標準體系認證、綠色環境標志等。確保產品節能高效,切實做好產業轉型升級。
機械制造業、農產食品業、輕工紡織業是山東省外貿出口的傳統優勢產業,雖然這些產業對外貿出口具有一定的拉動作用, 從目前供給側改革的要求來看,這些傳統優勢產業所伴隨的生態環境成本非常高,在去產能、壓低庫存,提高有效供給方面將產生很大的阻礙。為實現山東省經濟與資源環境保護的可持續發展,根據當前山東省經濟發展現狀,應淘汰“高產能,高消耗、高污染”的落后產業,進行產業升級。加強科學技術及資源的綜合利用,加大對廢氣物的回收利用,在調整出口產品結構、轉型升級的同時,大力發展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技術貿易和服務貿易。
據山東省商務廳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山東省出口貿易總額1335.5億美元,其中加工貿易出口額526.1億美元,加工貿易出口額占出口貿易總額的39.4%;2014年出口貿易額1447.5億美元,其中加工貿易出口額554億美元,加工貿易出口額占出口貿易總額的38.3%;2015年1—6月份出口貿易總額1447.5億美元,其中加工貿易出口額554億美元,加工貿易出口額占出口貿易總額的36.8%。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加工貿易在山東外貿出口中占很大的比例,接近40%,從近三年加工貿易出口額占外貿出口總額的比例來看,呈逐年下降趨勢。這說明山東省外貿企業大部分處于全球產業鏈的低端,無論加工貿易還是貼牌,加工環節周期長,通常付出土地、廠房、原材料、水、電和勞動力,投入成本很大,沒有核心技術、沒有知識產權、僅賺取加工費。但同類國家具有替代性,企業間相互爭取訂單,彼此壓價競爭。近三年山東省加工貿易出口額占出口貿易總額的比例下降,是由于部分訂單被東南亞及新興市場國家所爭取。而處于全球產業鏈高端的國家掌握研發和營銷,所投入的信息、技術、管理知識等要素,不容易被替代。所以,山東省外貿企業應主動進行產業升級,向全球產業鏈的高端轉移。
4.研究國際法規與標準,提高應訴能力
技術法規的強制性和標準的隱蔽性是技術性貿易壁壘的顯著特點。多數發達國家是國際技術標準的制定者,尤其美國、歐盟和日本制定的最多,他們憑借自身資金和技術優勢,制定滿足自己利益的游戲規則,使很多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產品達不到國際標準,達到了貿易保護的目的。據國際檢驗檢疫標準與技術法規研究中心(簡稱標法中心)統計數據顯示:我國每年有30%以上的外貿企業遭受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影響,2005年損失288億美元,2015年損失755億美元,每年新增成本(改換標簽費、認證費、檢測費等)260億—300億美元。造成這些損失的直接原因是對國際法律法規不熟悉,應訴能力低。
外貿企業應熟悉國際法規與標準,提高遭遇貿易壁壘時的應訴能力。首先要熟悉WTO中兩個協定《技術性貿易壁壘協定》(TBT協定)和《實施動植物衛生檢疫措施的協議》(SPS協定)。不同行業的外貿企業,應熟悉關于本行業產品的技術法規和標準。以機電類為例,機電產品出口份額在山東省外貿出口額中居首位,機電類外貿企業應多了解相關的國際法規和標準,如WEEE、ROHS、ERP、URP、CE指令和電磁兼容指令,還有歐盟及美國的法律法規,如果對法規不了解,會對機電產品出口造成很大影響。
外貿企業如遇到貿易壁壘問題,應具有協同競爭的觀念,提高應訴能力,利用一切機會,及時向檢驗檢疫機構反映,做好技術儲備工作,提供有利的數據支持,保持持續積累和跟蹤,挖掘出通報措施中潛在的技術壁壘要求。
外貿企業應建立國家貿易壁壘應訴機構,收集技術性貿易壁壘措施,分析研究其規律,便于提前找到應對或規避措施。充分利用WTO技術性貿易壁壘咨詢點的窗口作用,掌握技術法規和合格評定程序的信息。
5.建立貿易雙方有效溝通機制
發生貿易爭端前,加強與國際組織的溝通,了解最新的技術標準動態,為產品出口創造條件;加強與知識產權、專利技術強國(如美國、歐盟)溝通,促進合作;加強與國家標準和法規制定者溝通,參與到法規的制定中;加強與客戶的溝通,消除隔閡,順利合作。
發生貿易爭端后,通過協商、調解、終裁、訴訟等方式解決。最簡單、直接、友好、成本最低的方法就是友好協商,進行有效溝通。有效溝通能增進理解,消除誤解,消除摩擦,實現雙贏。企業要建立嚴格的有效溝通機制。要有完善的溝通渠道,做好溝通備忘錄,做到溝通人崗匹配。在外貿公司中,最直接、最有效的溝通就是業務員之間的溝通,提高業務員的協調溝通能力非常關鍵。業務員必須具有一定的業務知識、語言表達能力、良好的心態,并且要熟悉貿易合作方的文化背景。
6.建立貿易壁壘預警快速反應機制
建立貿易壁壘預警快速反應機制,能對貿易摩擦所帶來的風險進行及時準確的預測,對危機的產生進行提前預警,為企業贏取更多的時間對貿易壁壘進行充分分析,采取相應的應對措施盡快解決,盡可能地降低由國際貿易壁壘所帶來的損失。
結合山東省外貿出口實際情況,積極利用世界貿易組織規則,建立國際貿易壁壘預警快速反應機制。首先,由山東省 WTO/TBT 通報咨詢研究中心組織,成立由政府(山東省質量技術監督局)部門、技術機構、行業協會、外貿企業組成國際貿易壁壘應急辦公室,按不同產業及主要出口產品設立分辦公室,加強組織協調,充分整合有利資源,建立一個既符合省情,又與國際接軌的國際貿易壁壘預警系統,快速高效積極應對國外的各種貿易壁壘。
7.建立貿易保護體系
首先,借鑒發達國家的做法,建立符合山東省利益的TBT體系。針對國外在安全、環保、輻射、蟲害等方面有問題的產品,制定相關的技術指標體系和檢驗標準,保護我國環境、人身安全,限制國外不符要求的產品進口。其次,合理運用貿易救濟調查。山東省外貿企業遭遇國外貿易救濟調查最主要的形式是反傾銷調查,不僅來自發達國家,也有發展中國家。企業由于對發展中國家法律法規不熟悉,抗辯能力小,所以應訴不積極或放棄應訴。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對我國有很大的替代性,產業間競爭激烈,山東省外貿企業應高度重視來自發展中國家的貿易救濟調查,不能置之不理,科學運用貿易救濟調查措施,積極應訴,予以回擊,維護自身正當利益。第三,參與國際標準的制定,把具有中國特色的傳統產品提升為國際標準,把我國處于國際前沿的技術轉化為國際標準。第四,提高認證意識,完善認證制度。以自主知識、專利技術為依托,構建適合自身的TBT體系,這是對我國市場和產品進行保護的屏障。美國、日本、歐盟都有多種體系,我國應對進口產品,尤其是進口商之間競爭比較激烈的產品,應制定出我國自主的認證體系,除了占有主動權外,還可賺取認證費、換證費和檢測費。外貿企業應參與一些國際性標準的認證,如ISO9000質量系列認證、IEC國際電工認證、ISO14000環境質量認證、SA8000社會責任認證。與這些國際權威認證機構合作,互相認證,可以沖減我國每年支付的巨額認證費。
(責任編輯:喬虹 梁宏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