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慧 袁永友
[摘 要]分析借鑒義烏、海寧、疊石橋的成功經驗,從政府、海關、商檢、金融外匯機構、稅收管理及企業等方面論述了武漢發展新型貿易方式——漢口北市場采購貿易的現狀,分析了武漢發展市場采購貿易的優劣勢,從政府層面和企業層面提出了進一步打造內地開放高地,加快漢口北市場采購貿易基地建設的若干對策建議。
[關鍵詞]市場采購;國際商品交易中心;優勢;劣勢
[中圖分類號]F7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283(2018)05-0048-04
Abstract: This paper drawing on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yiwu, haining, stacked stone bridge, from the government, customs, commodity inspection, foreign financial institutions, tax management and enterprise development in wuhan are discussed here in the new trade way, hankou north market procurement trade present situation, analyzes the international commodity trading center to participate in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of key areas and crucial links, proposed further build open highland on the mainland, some policy Suggestions to speed up our country foreign trade development mode change.
Keywords: Market Purchase; International Commodity Trading Center; Advantage; Disadvantage
[作者簡介]李佳慧(1995-),女,本科生;袁永友(1954-),男,教授,中國國際貿易學會理事,碩士生導師。
一、市場采購貿易的含義和武漢地區現行狀況
1.市場采購貿易方式和政策特點
市場采購貿易方式是專門針對市場多種類、小批量、多批次的交易特點,為推動國際貿易便利化而創新的一種新型貿易方式。武漢漢口北實施包括商務、海關、檢驗檢疫、稅務和外匯等多個方面的創新和改革,并配有相應的保障措施,顯示出以下特點:(1)政策系統性強。配套政策涵蓋了市場采購貿易流程的各個環節,并延伸至公共服務聯網信息平臺、商品標準化體系、知識產權保護綜合管理體制、市場集聚區范圍的認定等方面;(2)創新突破力度大。配套政策解決了市場采購貿易經營主體成長、海關市場監管方式創新、檢驗檢疫機構監管體系建設、增值稅征退銜接、境外采購商開設經常項目外匯賬戶等一系列障礙;(3)政策目標和協同效應不斷顯現。例如湖北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探索內外貿一體化發展模式,加大設施建設和政策統籌力度,把漢口北市場打造成國家重點內外貿結合商品市場”;省政府辦公廳《關于做好促進外貿持續穩定增長工作的通知》明確要求“促進內外貿一體化,積極鼓勵國內流通企業參與國際貿易,推進武漢漢口北市場實施釆購貿易內外貿一體化試點”等,使政策目標更加清晰,對內對外開放政策更加協調。
2.武漢發展市場采購貿易的區位情況
武漢漢口北國際商品交易中心位于武漢臨空港經濟開發區核心板塊之一的漢口北商貿物流樞紐區。近年來,交易中心利用位居亞洲最大的武漢北鐵路編組站、中部最大的國際空港天河機場和長江中上游最大的國際化航運中心武漢新港三項國家級交通樞紐黃金節點優勢,在國家“一帶一路”倡議、湖北省“建成支點、走在前列”戰略以及武漢市打造“國際產業聚集之都、國際商貿物流之都”戰略宏觀背景下,緊緊抓住湖北省內外貿結合商品市場試點機遇,全力推進內外貿一體化發展,漢口北已具有向全球商品市場輻射的能力。2018年4月27日至28日,習近平總書記與莫迪總理在武漢進行非正式會晤,進一步凸顯了武漢貿易區域優勢地位。武漢位于中國中部核心板塊,且在長江經濟帶中游牽引四地,通聯八方,成為“一帶一路”主要交匯地帶,漢口北市場采購貿易的發展戰略意義深刻。
漢口北國際商品交易中心由漢口北集團有限公司建設并投資運營,該公司是武漢著名企業卓爾控股漢口北集團有限公司的全資子公司。此外,中國基建港口和卓爾發展兩家香港上市公司也參與其中。自2016年9月8日漢口北國際商品交易中心被國家八部委正式批準成為國家第三批市場采購貿易方式試點以來,在省市區各級政府的關心與支持下,集團認真籌劃,精心組織,積極推進試點的各項籌建工作。
3.武漢建立漢口北市場采購貿易基地的成果數據
漢口北海關特殊監管場所的軟硬件建設逐步推進,包括海關國檢聯檢大樓、查驗平臺、辦事大廳、監管倉庫等硬件建設和海關聯網系統、場站管理系統等軟件的運用。外貿綜合服務中心平臺是集納工商、稅務、商務、外管等涉外政務及貨代船代、報關報檢、翻譯等商務服務于一體的一站式外貿綜合服務平臺。自漢口北國際交易中心獲批試點以來,中心舉辦了多場市場采購全球推介會。2016年12月1日至3日,“漢口北-中西亞三國市場采購經貿洽談會”在漢口北隆重舉行,中心與中西亞國家四家重點市場簽約成為了國際友好市場,并達成項目金額約3.5億美元的意向采購協議。12月18日,首屆“漢口北一帶一路外貿發展論壇”舉行,50多國外商參會,并對漢口北市場進行了深入考察了解,反響良好,顯示出廣闊的合作前景。
截至2017年11月20日,漢口北市場出口額已突破5.5億美元,其中“一帶一路”沿線占有比重超過了80%。在出口商品中,最受歡迎的是日用品,占比達40%,五金電器和塑料制品其次,占比約15%,紡織服裝排第三,占比8%。就印度市場而言,2017年,漢口北試點對印度的出口達到了8079.58萬美元,占到試點市場采購貿易方式出口總額的14.21%。2017年,湖北省貨物進出口總額約3134.3億元,規模創歷史新高,同比增長了20.6%,高于全國6.4個百分點。其中出口2064.1億元,同比增長了20.2%,高于全國9.4個百分點,增速創近3年新高。全省對外貿易依存度為8.6%,較上年提升0.5個百分點。外貿出口企業和產品結構不斷優化。民營企業出口占比創歷史新高,占全省總額6成。
二、武漢發展市場采購貿易的優劣勢對比分析
1.優勢
(1)地理和資本環境優勢
國務院2016年批準建立包括湖北在內的7個自貿區,其核心是緊扣制度創新,進一步對接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在更廣領域、更大范圍形成各具特色、各有側重的格局。湖北自貿區武漢片區建設加快,與漢口北的貿易改革試點相呼應,成為湖北省擴大對外開放的兩翼。兩區相互借力,同部署,同推進,同考核,構建起了輻射全省、領先內陸的高層次開放平臺,有利于搶占中西部對外開放制高點。在資本聯動上,漢口北市場建設主體企業卓爾集團收購中國外貿電商第一平臺“蘭亭集勢”30%股份,成為第一大股東,利用蘭亭集勢的海外市場資源,幫助漢口北商品通向國際市場。同時銀行等金融機構根據企業授信額狀況給予了一定的資金扶持,為經營主體提供了良好的資本環境,一批內外資銀行等金融機構在漢口北集聚發展。
(2)政府支持和政策優勢
政府為吸引更多外貿企業落戶漢口北并報關出口,制定了以下優惠政策:一是為落戶企業提供全程注冊手續;二是政府給予落戶企業辦公場地房租50%的返還;三是政府優先安排落戶企業員工子女就近上學;四是落戶企業享受省市區給予的出口獎勵;五是落戶企業可獲最高200萬美元低息貸款;六是落戶企業在漢口北通關,場站內產生的費用可給予減半或免收的優惠;七是落戶企業邀請外商來漢口北考察,可獲額外補貼。這一系列相關措施的出臺,為推進漢口北發展創新起到了積極作用。
(3)經濟發展和人力資源優勢
截至2017年底,武漢市在招商引資項目中簽約總金額約25828.9億元;其中億元以上大項目達789個,簽約金額約23646億元。全年實際到位資金8226.6億元,同比增長41.3%。簽約億元以上項目數和簽約金額,分別為上年的4.4倍和7倍,為漢口北競爭力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漢口北2017年實現了市場采購貿易方式出口約5.7 億美元,外貿備案商戶達2060家;全省外貿綜合服務企業實現出口19.2億元,服務中小微企業約2000家,省級跨境電商公共平臺累計完成跨境直購4.8萬票。首次認定9家省級外貿綜合服務試點企業,全省外貿綜合服務企業實現出口13.7億元。推動跨境電商向“快通關、快報檢、快匯兌、快退稅”全流程業務邁進,積極推動武漢市申報國家跨境電商綜試區。
湖北武漢是我國高校聚集數量最大的地區,其中各類高校近百所,在校大學生130余萬,2017年6月武漢市政府新公布的《關于支持百萬大學生留漢創業就業的若干政策措施》為接納人才,吸引人才提供了優良的政策導向,留住百萬大學生為加速建設現代化國際化生態化大武漢、全面開啟復興大武漢新征程提供了智力支撐。
2.劣勢
(1)口岸建設不全面,營商環境存在漏洞
漢口北市場除海關、商檢、稅務等部門監管手段還有待加強外,電子口岸的聯網平臺監管、“單一窗口”等貿易便利化的舉措尚未完全實施。物流成本偏高,漢新歐、江海直達、啟運港貿易通道盈利模式堪憂,海關特殊監管區整合力度不大,市場監管、法制和誠信環境建設相對滯后,開放型經濟發展面臨諸多瓶頸。
(2)龍頭企業少,市場總體規模較小
漢口北市場范圍雖然較大,但單個企業出口額不大,缺少進出口龍頭企業,無法與國內先進地區競爭。義烏專業市場自20世紀80年代創辦開始,“前店后廠”模式極具特色,“家庭作坊”與市場結合,商品薄利多銷,促成了原始資本的積累,成為名副其實的國際性日用小商品流通中心。而武漢地區工廠規模小,大部分以代理進出口為主,缺乏相應的市場競爭力。外向型經營主體少,產業外向度低。2015年湖北省17個千億工業企業中,外貿依存度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36.3%),尚未形成地區外貿規模優勢。
(3)綜合競爭力相對較弱,產業品牌優勢不夠明顯
由于在區域分布、經營基礎、市場體制以及政策措施方面的差別,漢口北與海寧、疊石橋市場相比仍有較大區別。就區域分布而言,漢口北位于內陸地區,依托現有基礎建設仍比不上疊石橋地區沿江靠海的優勢,疊石橋擁有南通綜保區與上海自貿區兩大區域優勢,區域“溢出效應”明顯。而漢口北市場發展不成熟,產業經營基礎建設尚未完善,與其他優質地區存在差別。就經營體制而言,疊石橋和海寧地區發展規模優于漢口北市場,內貿批發和外貿供貨出口形成了產業集聚效應,區域包含生產基地市場,家紡市場尤為突出,品牌優勢十分明顯。
三、武漢大力發展市場采購貿易的對策建議
1.政府層面
(1)政策支持應從全球和全國的高度出發。武漢市政府應充分對接國家戰略,緊緊抓住作為“一帶一路”倡議和“長江經濟帶”的發展機遇,以湖北自貿區試點和漢口北市場采購貿易試點為契機,讓一切有利于開放型經濟發展的市場要素向湖北流動。通過校企合作,推進人才基地建設,建立外貿商學院,開設外貿課堂,培訓商戶和外貿企業,增加數量,形成規模。同時政府要鼓勵企業提供相應的實習崗位,為相關人才搭建平臺、積累經驗,促進漢口北區域人才水平的提升。
(2)基礎配套設施的建設要加快。積極推進武漢新港建成長江中游國際航運中心。提升江海直達航線、武漢—東盟近洋航線及武漢至日韓的運行效率。充分發揮“漢新歐”通道作用,推動打通武漢江北鐵路,實現鐵路與武漢新港的無縫對接。加快武漢航空口岸商品貨運中心的建設步伐,加快海關商檢等監管場站的建設進度,高標準做好場站設施設備和配套系統設施安裝、調試以及相關技術人員配置,盡早完成項目建設驗收和運營。建立健全集涉外政務、商務、貨代船代、報關報檢、翻譯、咨詢等功能于一體的外貿綜合服務平臺體系。
(3)深入推進漢口北跨境電商發展。跨境電商大大縮短了流通環節、降低企業生產成本,提升了企業經濟效益、推動企業轉型升級,是湖北省今后對外貿易新型業態發展的基石。作為外貿新業態,正逐漸成為不可忽視的經濟增長“新引擎”,快速改變著我國開放型經濟的版圖和格局。對于深處內陸的漢口北來說,大力推進跨境電商也是突破地域限制、擴大開放水平、轉變外貿發展方式的重要途徑。政府要積極引導跨境貿易電子商務產業鏈到湖北省內聚集發展。在擴大跨境貿易電子商務進口規模的基礎上,完善出口通關、稅收征退、進出口結匯的基本業務流程, 加快發展漢口北跨境電商B2B出口業務。
(4)加快培育對外貿易綜合服務性企業。政府要營造良好的環境和搭建基礎服務平臺。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動外貿綜合服務企業創新發展,培育具有湖北特色的、競爭力較強的綜合服務體,為中小微外貿企業提供全面的配套支持。建立相關部門之間的聯動工作機制。商務、財政、國稅、海關、外匯等部門要通過出臺實施意見,做好服務,充分發揮已有的一帶通和一達通湖北公司的平臺帶動作用,引導內貿企業開拓國際市場,壯大外貿主體,幫助廣大中小微企業降低外貿交易成本,解決貿易融資難題。
2.企業層面
(1)完善基礎產業鏈。積極培育內部體制和機制,發揮政策導向作用,生產型企業提升工藝水平和產品利用率,發揮市場規模優勢,通過一系列產業配套設施的完善,提高單位產品的附加值,為進一步開拓國內外市場奠定良好的產業基礎。代理商要找準企業定位,充分發揮內外部聯動作用,加大外銷產品研發力度,提升外貿業務水平。市場商戶、代理商積極配合做好市場采購貿易主體備案工作,大幅提升市場經營主體備案登記率。
(2)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在海外尤其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設立展示產品營銷中心、專業連鎖市場等。培育“走出去”的國際意識,改變只想做國內批發貿易的心態。通過“引進來”和“走出去”,促進外貿出口與專業市場開拓互動發展,為發展“一帶一路”市場作出示范。
(3)建立企業戰略聯盟。相關企業要積極配合政策貫徹實施,加強本地區企業和沿海地區企業戰略合作,建立企業聯盟,實現優勢互補,擴大產品發展規模、提高綜合競爭力。加快產業技術革新、經營管理創新,推進“集團化營銷”“自有品牌出口”“跨境電子商務”等新型營銷模式的發展。
武漢漢口北國際商品交易中心作為武漢臨空港經濟開發區核心板塊之一和商貿物流樞紐區,要加快口岸建設、營商環境和企業發展。大力發展經營主體,整合內外部資源,增強核心競爭力,爭做行業標桿,為湖北省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參考文獻]
[1]王書芬,趙永根.關于培育疊石橋市場采購貿易方式的調查思考[J].今日中國論壇,2013(21):92-93.
[2]盧躍,閻其凱,高凌云.中國對外貿易方式的創新:維度、實踐與方向[J].國際經濟評論,2017(4):116-127,7.
[3]許珂.浙江專業市場發展規律研究及轉型戰略思考——以義烏為例[J].經濟研究導刊,2014(22):69-72.
[4]任振鶴.漢口北市場采購貿易方式試點工作落實會上的講話[Z].2016-10
[5]童道馳.貫徹落實全國外貿工作座談會精神暨市場采購貿易試點工作推進會上的講話[Z].2016-12-07
(責任編輯:顧曉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