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國家及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在于產業和企業的發展水平,產業及企業生存和競爭的活力又在于是否具備自主創新能力。發揮國際科技合作的功能和作用,提高科技合作活動績效,培育可持續發展能力,基礎在于國際科技合作效能的提高。基于對國際科技合作與自主創新的含義及關系的描述,分析我國國際科技合作現狀及我國國際科技合作存在問題,提出了構建基于自主創新的國際科技合作體系的路徑。
[關鍵詞]科技合作;自主創新;路徑
[中圖分類號]F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283(2018)05-0064-04
Abstract: In the modern era, the foundation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countries and regions lies in the level of development of industries and enterprises. The vitality of industries and enterprises in surviving and competing lies in whether they have the capability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functions and roles of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cooperation, improving the performanc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cooperation activities and cultivating the capacit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 all based on the improvement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cooperation. Reviewing past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cooperation activities, there is undeniably a number of strategic issues that need to be addressed, such as more emphasis on the number of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cooperation, the scope of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cooperation, the scale of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cooperation, and less emphasis on the cost of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cooperation, the efficiency of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cooperation, and the independent innovation of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cooperation.
Keyword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operation; Independent Innovation; Path
[作者簡介]馬建龍(1989-),男,漢族,甘肅白銀人,助教,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物流與供應鏈管理。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科技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國家與國家之間、地區與地區之間的競爭越來越多地表現在以自主創新能力為重點的科技之間的競爭。黨的十八大報告中對創新進行了新的驅動部署,提出我們國家要從全球視野推動創新,進一步提升原始創新和集成創新能力,引進和吸收世界各地的創新成果,堅持走有中國特色的自主創新之路。因此,進一步加強國際科技合作,加快構建具有全球視野的開放型、復合型與前沿型國家自主創新體系,成為提升我國國家競爭力的重大戰略選擇。
一、國際科技合作與自主創新的含義及關系
許多專家和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和不同層次,對國際科技合作的概念做了界定。英國學者Luke Georghiou將國際科技合作定義為: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研究者、大學、企業之間進行的學術交流、合作研發、交換研究成果,或者參與其他國家大型科技計劃,在不同國家實驗室之間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并且合作國家之間建立研究實驗室,資助世界各國科研活動,向有需要的研究人員提供相應的實驗器材或設施,國際援助,國際合作開發,國際技術轉讓,在不同國家建立研發機構等。
國內學者李艷華等認為國際科技合作是由兩個或者兩個以上國家的法人或自然人按照所簽訂的協議在制定的科學技術領域進行的相互配合與協作。趙振江則認為國際科技合作是指不同國家的法律主體之間,就兩個或多個國家的技術研究和科技開發形成的權利和義務責任關系。除此之外,陳傳夫、楊林村、吳聲功等學者從不同角度對國際科技合作進行了詳細界定。
國內對自主創新的研究起步比較晚,浙江大學的陳勁教授(1994),對自主創新給出相應的定義:只有通過研究與開發才能掌握技術的本質,認為研究開發中的學習是自主創新過程中的主導學習模式。除此之外,謝燮正、楊德林、周寄中、劉鳳朝等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自主創新進行研究并給出詳細的界定。
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對于科學技術及管理的信息、知識和經驗的傳播,具有立竿見影的作用和成效。雖然專有或專利技術的傳播與轉移,并不意味著能直接帶來自主創新的提升,但它可以解決現實中存在的亟待解決的“技術短板”和“技術瓶頸”問題,從而迅速替代或改進落后的現有生產技術,縮小了同先進技術的級差,為進一步吸收以及在此基礎上開展研發、改進與創新,提供了一種可能。特別是作為深化國際科技合作的一種方式,跨國跨地區合作設計研究開發機構對于提高創新意識與能力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自主推進國際科技合作,最大限度地利用國外科研智力資源、數據及最新研究思路,最大限度地提高科研效率。盡快實現從智力資源大國向在多數重要學科占據領先地位的科技創新大國的轉變。利用科技外交,加強國際科技合作,精選有戰略性價值的前沿性基礎研究領域,以我為主地創新發展新興戰略性技術和產業。
二、我國國際科技合作現狀
1.我國R&D;投入持續增加。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16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數據顯示,2016年全國研發經費投入總量達到15676.7億元,比上年增長10.6%,增速比上年提高了1.7個百分點(見表1)。近年來我國研發經費投入強度一直呈上升趨勢,與發達國家的差距逐年縮小。2016年,國家財政科技支出達7760.7億元,比上年增長10.8%,增速為近4年來的最高水平。一系列鼓勵全社會研發投入的政策取得良好效果。
2.國際科技合作形式多樣化
我國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的形式已從過去相互考察、出國參加學術會議、展覽會、在華舉辦展覽會和技術座談會等方式發展為合作研究、聯合設計、聯合調查、合辦試驗室和研究所、派學者到國外科研機構合作研究開發、請專家來華作技術咨詢和可行性研究、科技人員受聘出國工作等。
在多邊和區域框架下,我國有針對性地參與國際科技合作,特別是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又出現了在華或出國合資開辦高新技術企業、共同成立高技術發展促進中心、共同出資設立高技術產業合作專項資金、舉辦出口科技產品展覽會、支持留學人員回國建立科研和教學基地或回國創業等科技與經濟相結合的合作方式。
3.國際科技合作日益頻繁
由于近年來中國科技實力不斷提高,科技進步為社會經濟發展的貢獻不斷增加,發達國家政府認識到中國科技發展的重要地位,相繼出資與我國聯合支持優先領域的合作研究(見表2),開創了良好的國際科技合作局面。據統計,這些對華科技合作專項資金總額每年約合數億元人民幣。
三、我國國際科技合作存在問題
1.國際科技合作與自主創新缺乏協調性
目前,利用全球科技資源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成為國際科技合作的鮮明特點。我國的國際科技合作尤其是地方國際科技合作大多對自主創新能力的形成和培養作用不大。與此同時,多年來過多的技術引進而忽視后續的吸收—消化—再創新,使得很多企業研發能力不足,凸顯了自主創新能力的不足。
2.知識產權保護和開發利用水平有待提高
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是促進科技進步、文化繁榮和經濟發展的一項重要法律制度,是開展國際科技、經濟、文化交流與合作的基本環境和條件之一。涉及的知識產權保護問題也越來越多,所以各國都非常重視知識產權的保護問題。但是我國在這方面還比較落后。一是知識產權保護意識淡薄。近年來我國每年取得的國家級重大科研成果達3萬多項,而每年受理的具有較高技術水平的發明專利申請只有1萬多件,其余的成果沒有取得專利保護,這些技術一旦公開,就意味著白白流失;還有發明人只是申請中國專利,而不申請其他國家和地區專利,也導致專利大量流失。就企業而言,我國企業面臨的國際知識產權競爭環境日益嚴峻。二是知識產權保護措施缺乏。知識產權需要國家政府綜合運用行政、經濟、法律等手段予以保護,但是,由于我國知識經濟和商品經濟發展滯后,知識產權保護工作還面臨著許多困難。三是知識產權人才缺乏。國內大多數企業尚未建立知識產權管理部門,沒有專門負責知識產權工作的人員,真正了解和懂得知識產權知識的人才不多。企業一旦牽連到知識產權爭端,要么處于極其被動的地位,要么需要支付高額費用聘請外部人員應訴。
3.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有待提高
目前國有企業在資產規模、經濟規模和增長率等方面均優于民營企業,但是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深入和國有企業改革的深化,國有企業的國有性質和企業性質在創新活動上存在一定的沖突,國有企業在企業創新中的地位并不突出。私營企業研發活動發展較快,研發效率較高。私營企業在中國經濟轉型階段技術創新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對于產業結構的調整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其在整個企業創新系統中所占的比例還比較小,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依靠行政力量在眾多領域形成壟斷,行業開放和競爭環境的缺乏使得國有及控股企業缺乏研發和創新動力,同時嚴重限制了私營企業的發展空間。
四、構建基于自主創新的國際科技合作體系的路徑
1.通過制定實施針對性、科學性、可行性、可操作性兼具的政策措施,促進國際科技合作服務于自主創新戰略
結合國際科技合作實踐,建立國際科技合作支撐體系,主要包括政策支持層面與組織支撐層面,社會中介服務層面與物質基礎層面的國際科技合作科技基礎系統。客觀上,這個支撐體系的內部各個系統作為相對獨立的系統構件,其本身也包含著不同的要素構成,上述各子系統各要素的有機結合和協調高效運轉,對國際科技合作方向、目標、重點、過程與成效形成了有力的保障(如圖1所示)。因此,國際科技合作支撐體系的建設應以此架構為基礎,結合各利益相關方的實際,在建設和運行的過程中,實現動態調整和持續完善。
2.建立具有自主創新戰略意義的知識產權體系
開展國際科技合作時,要積極營造保護知識產權的良好環境和氛圍,基于公約慣例、法律法規等多維度實施知識產權保護戰略,保障國際科技合作知識產權成果,從而促進國際科學技術進步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最終目標。為此可從宏觀層面和微觀層面兩個角度開展相關工作。
3.形成服務于自主創新的社會支撐體系
國際科技合作的有效開展,離不開以市場機制為主導的社會化服務體系的支撐,而自主創新更是離不開經濟社會的培育。結合國際科技合作實踐,地方性的國際科技合作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建設應圍繞國際科技合作的信息、中介服務、人才和金融四個要素來建立。
[參考文獻]
[1]Georghiou L.Issues in the Evaluation of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Policy. Evaluation[J].1998,4(1):31-57.
[2]楊林村.國際科技合作研究的知識產權問題[J]. 科技與法律,2000(2):74-76.
[3]吳聲功.國際經濟合作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4]畢克新,李婉紅.國際科技合作知識產權保護與對策研究[M].科學出版社,2012.
[5]楊小林.中國科學院國際科技合作的突破與發展[J].科學對社會的影響,2006(3):16-20.
[6]羅佳,石踐.淺談國際貿易中我國所遇的知識產權問題以及解決措施[J].知識經濟,2011(17):126.
[7]欒紹香.論知識產權保護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商貿工業,2008, 20(10):322-323.
[8]李盛竹.國際科技合作與自主創新戰略研究——以重慶為例[M].中國經濟出版社,2017.
(責任編輯:郭麗春 梁宏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