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共享經濟與農場的結合誕生了共享農場。共享農場不是簡單地給市民提供一塊租賃耕種的土地,而是在農場、農民、市民之間重構關系。共享農場既是新型的農場經濟形式,又是一種自然的生活方式,代表了人們心中的一種田園夢想與追求。共享農場可以共享的資源眾多,包括土地、房屋、農產品、農機、等,而土地是共享農場的核心資源。共享農場的利潤來源渠道較多,包括會員收費、農產品銷售、鄉村旅游開發與接待、銷售與配送費用的節約等。
[關鍵詞]共享農場;經濟形式;生活方式;資源;利潤
[中圖分類號]F32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283(2018)05-0090-03
Abstract: The combination of sharing economy and farms gave birth to the shared farm. The shared farm is not simply a piece of land for people to rent and farm, but reconstructing relationships among farms, farmers, and citizens. The shared farm is not only a new form of farm economy, but also a natural life style and idyllic dream. There are many shared resources, including farm machinery, agricultural products, life style, funds,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labor force, etc. Land is the core resource of shared farms. There are many sources of profits for shared farms, including membership fees, agricultural products sales,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reception, savings in sales and distribution costs.
Keywords: Shared Farm; Economic Form; Life Style; Resource; Profit
[作者簡介]刁志波(1977-),男,漢族,黑龍江人,哈爾濱商業大學旅游烹飪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旅游企業管理和旅游產業經濟。
[基金項目]2015年度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劃項目(項目編號:15JYE01)。
一、共享經濟的影響
在人類幾千年的文明史中,共享是人類生存、生產和生活的基本方式。即使是私有制的出現,也無法改變人們之間的相互幫助與協作,如農忙時節的相互幫助和共同生產。時至今日,人們之間借用東西、共享信息等依然極為常見。2010年左右,隨著Uber、Airbnb等共享平臺的逐漸出現,各種商業模式逐漸清晰[1]。共享開始從純粹的無償、互助、互利,過渡到有償和付費使用,交換的對象和范圍都更加寬泛。隨著移動互聯網、智能終端、移動支付等技術的發展和普及,共享的形式和內容變得更多元化,個人有了更多的參與機會和方式,共享的資源開始由信息等資源轉變為個人的閑置等資源。目前,共享單車、共享汽車、共享房屋、共享寫字樓、共享餐飲等應用,已經在城市中普遍出現,基于互聯網的共享經濟已經成為現階段新經濟的典型代表。一方面,城市的各種資源在不斷共享;另一方面,在鄉村等地區,以土地為代表的大量資源閑置或浪費。因此,共享經濟與農場的結合就誕生了共享農場,這是共享經濟在農業領域滲透的結果。
2017年5月24日,財政部發布了《關于開展田園綜合體建設試點工作的通知》,要求逐步建成以農民合作社為主要載體,讓農民充分參與和受益,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因此,共享農場可以是田園綜合體的一種具體形式。2017年,海南省的共享農場試點工作正式啟動。
二、共享農場的本質
(一)新型的農場經濟形式
在共享農場出現前,自20世紀70年代,社區支持農業(Community Support Agriculture,簡稱CSA)已經在瑞士、日本等發達國家普遍出現[2]。當時的一些消費者需要尋找安全、健康的食物,一些農民需要穩定的客源和市場,于是雙方建立起了一種互助、合作、共享的關系。社區支持農業是農民與農產品消費者之間的一種協作形式,他們互相支持、共同參與農業生產、分享勞動成果并承擔風險。在不同國家和地區,社區支持農業的形式有所區別,但其共性還是顯而易見的,共享農場與社區支持農業的理念是一脈相承的。
可以認為共享農場是在統一管理和經營基礎上的一種互助、合作、共享的農場經濟形式,即農場會員和市民可以有償方式參與農業生產、體驗農場生活并獲得農產品,農民出租土地、提供勞務,農場經營者進行統一管理、經營、提供技術支持并利用互聯網等信息技術整合農場資源。共享農場不是簡單地給市民提供一塊租賃耕種的土地,而是滿足多樣化需求的現代農業經濟和文化活動,是在農場、農民、市民之間重構關系。共享農場強調三方面:第一,對農村閑置的優質資源的激活和充分利用;第二,農場資源與城市需求之間進行優化匹配;第三,對農場實施有效管理和技術支持,打造生態農業的經濟圈。
(二)一種自然的生活方式
對于共享農場的會員和市民來說,選擇加入某個共享農場并不是一次簡單的消費行為,實質是代表了他們的生活態度和價值追求,包括吃的食物、食物的種植過程、回歸自然的健康生活、周邊的朋友與社區等。共享農場代表了人們心中的一種田園夢想與追求,對大自然的親近,是一種心靈深處渴望的世外桃源。當這些生活態度和價值追求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時,共享農場就變成了一種生活方式,即一種與工業化、城市化不一致的生活方式。因此,可以說共享農場是對當代城市人的心理需求、物質需求的積極反饋,是對農村、農業生產的一次積極變革,反映了人們對美麗鄉村和美好生活的積極追求。
三、可共享的農場資源
為了保障共享農場的正常運轉與盈利,需要在農場會員(市民)、農民和農場經營者等相關主體間充分共享資源,從而達到資源充分利用、供需充分匹配。除了土地、房屋、農機、農產品以外,資金、農業科技、勞動力等也是必要的共享資源。
(一)土地
土地是共享農場的核心資源,市民或農場會員通過付費租賃可以獲得自己的私家農田,因而沒有土地就沒有共享的基礎。目前,共享農場只能利用閑置的土地或從農民手里進行土地流轉。從共享農場的角度看,農場的土地最好位于城市的近郊,方便農場的會員或市民前往農場,也方便農產品的運輸和配送,這樣的農場在會員銷售方面也更加容易。此外,還要求農場具有綠色、無污染的環境,具有良好的空氣和水資源等條件。但城市近郊的土地往往受城市化建設影響嚴重,土地越來越稀缺,價格越來越高,很多土地最后都成為了房地產開發項目,村民和村集體可能不會將土地流轉給共享農場的經營者。
(二)房屋
傳統的農場不具有大規模的接待能力,源于農場本身沒有進行這一功能的設計。對于共享農場來說,需要挖掘農場的多元屬性,拓寬其非農功能,實現“農業+旅游”的深度融合,以農促旅、以旅強農。如果一個共享農場有500畝的土地,發展500個會員,滿足高峰時期的住宿、用餐、休閑等需求要有較多的房屋。這些房屋要與農場有機融為一體,而不是奢華、高檔的俱樂部會所。因此,房屋的建筑、家具、色彩、規模、功能也要與自然、環保、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一致。
(三)農產品
能吃到自己親手種植的糧食,這是很多城市人夢寐以求的愿望。簡單地說,共享農場能讓人們吃上放心糧、放心肉、放心水果和蔬菜。可共享的農產品主要是種植類的農產品,也包括養殖類的農產品。這些農產品強調的是安全、綠色、環保,這是共享農場出現的初衷,也是共享農場的經營底線。共享農場的特點是生產環節與消費環節、農場與市民(會員)的直接對接,即從田間地頭直達餐桌,省去了中間環節,降低了流通成本,加快了配送效率,更容易贏得市民的信任。
(四)農機
農機的價格往往較貴,一臺大型農機可能需要十幾萬、甚至上百萬,而且閑置率較高。共享農場的日常生產管理,還需要農場的經營者統一完成,需要拖拉機、平整土地機械、插秧機、播種機、脫粒機、聯合收割機等機械設備。共享農場對農機的統一購置、使用和管理,使共享農場既可以實現規模化經營,提高生產效率,節約勞動力,又可以把某些生產環節交給市民或會員來完成。市民或會員共享農機,實現了機器和人工的密切配合。
四、共享農場的盈利來源
(一)會員收費
目前,國內的社區支持農業或共享農場,經常采用會員制形式、線上進行土地認購,會員獲得相應的權益,包括私家菜園、私人小院、共享農場、共享廚房、定制農產品、管家服務、配送服務、自然課堂、戶外活動等。有的共享農場會員資格的收費較高,已經遠遠超過土地種植、銷售農產品獲得的直接利潤。通過銷售會員資格,共享農場可以獲得較多的資金支持,而且是每年穩定的現金流,這些對于共享農場的可持續發展十分重要。對于會員來說,盡管付出了金錢,但能獲得更深度的體驗、參與、分享的權利。
(二)農產品銷售
對于會員來說,一般享有認購土地的農產品收獲權。以廣東的艾米農場為例,會員每年可以免費獲得240斤新鮮胚芽米,每月一次、寄送20斤[3]。除了會員權益中的免費農產品外,會員往往會有額外的需求和訂購,有些農產品也不在會員免費提供的范圍內。對于共享農場來說,除了會員以外,在產量充足的情況下,還可能擴大銷售范圍和對象,農場的農產品也可以進入超市、專賣店、網店等線下、線上渠道。共享農場強調的是規范化、規模化的生態農業,通過會員的口碑和親身體驗,農場的品牌價值和農產品的價格都會不斷提升,產品銷售也將是重要的利潤來源。
(三)鄉村旅游開發與接待
共享農場是鄉村旅游和休閑的高級形式,會員或市民在農場的停留必然衍生出住宿、餐飲、戶外活動、制作和購買手工藝品、自然教育等配套需求。這些配套服務不是滿足旅游團的一日游或二日游需求,而是建立在共享農場基本理念和會員服務基礎上,更強調的是綠色、環保和可持續發展。因此,住宿往往是民宿風格,餐飲強調的是農場自產的食材和健康烹飪,戶外活動強調的是人和自然的和諧接觸,手工藝品強調的是當地的特色和文化傳承,自然教育更是農場最核心的特色服務和吸引力所在。
(四)人力成本、銷售費用與配送費用的節約
共享農場強調的是會員的參與和體驗,由少數人專職種地變為眾人參與種地,因而在播種、澆水、除草、采摘等田間管理環節,可以節省農場員工的部分時間和工作量。例如,國外的有些農場會有一些黑板或提示牌,上面標明農場當天的工作內容和注意事項,會員或市民就可以有目的地參與農場工作。在銷售方面,通過會員制等方式,農產品可能在種植前就已經銷售完畢,銷售費用已經大大降低。由于很多會員會親自采摘、直接帶回家,從而節省了配送費用。因此,可以說共享農場解決了傳統農業的田間管理人力不足、農產品銷售困難、物流配送不便利等問題。
此外,基于共享農場的資本運作、連鎖經營、衍生產品開發等,也是重要的利潤來源。
[參考文獻]
[1][美]雷切爾·博茨曼,路·羅杰斯.共享經濟時代:互聯網思維下的協同消費商業模式[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5.
[2]陳衛平. 社區支持農業:理論與實踐[M]. 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4.
[3]艾米會. 會員權益[EB/OL]. http://www.emihi.com/html/zhishi/35.html,2017-10-18.
(責任編輯:郭麗春 梁宏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