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跨境電子商務的發展,對全球普惠貿易產生了有利影響,然而我國企業也面臨著應對國際貿易規則變化的挑戰。通過對跨境電子商務發展現狀的介紹,詳細分析了跨境電子商務發展對全球普惠貿易發展、國際貿易規則變化的影響,并從政府監管的角度,就我國如何順應普惠貿易發展趨勢,適應國際貿易規則新變化、爭取國際話語權,從而為我國中小外貿企業提供良好的跨境電商發展環境提出對策建議。
[關鍵詞]跨境電子商務;普惠貿易;國際貿易規則
[中圖分類號]F72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283(2018)05-0106-03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cross-border e-commerce has had a beneficial effect on global inclusive trade. However, Chinese enterprises are also facing the challenge of adapting to changes in international trade rules. Based on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cross-border e-commerce, this paper analyzes in details of the impact on the world inclusive trade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rul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nese government supervision, advices have been given on the following aspects: how to comply with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inclusive trade, how to adapt to the new change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how to fight for the right to speak in the international trade,which may provide a good cross-border e-commerce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for Chinas small and medium-sized foreign trade enterprises.
Keywords: Cross-border E-commerce; Inclusive Trade; International Trade Rules.
[作者簡介]李孟娜,女,講師,研究生班畢業,研究方向:商務英語、跨境電子商務。
[基金項目]2015年桂林理工大學南寧分校課程改革與建設立項建設項目(項目編號:2015KGB06)。
一、跨境電子商務的發展現狀
(一)全球跨境電子商務發展迅速,市場潛力巨大
跨境電子商務在全球發展已有20多年,各國發展程度不盡相同,在規模上,美國、歐洲、中國等國家和地區領先。而一些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甚至還沒有跨境電子商務平臺,因此跨境電商的市場發展空間是巨大的。從發展趨勢看,根據Paypal和Nielsen公司的預測,2018年全球領先的六大B2C電子商務平臺進口總額將達到3070億美元,年增長率為23.9%。到2020年,出口將達到1300億美元,年增長率為23.9%。不論是主動發展還是被動接受,每個國家都將不可避免地成為跨境電子商務這輛“高速列車”上的一員。發展中國家如若能把握機遇,將推動世界傳統貿易格局重構。
(二)中國是跨境電子商務的積極參與者
據國家工信部統計的數據,2017年全國規模以上的中小工業企業總數已達44.9萬家,占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數的99.3%。中小企業的蓬勃發展,使得小額、多批次、分散式的短期國際貿易采購逐漸取代了大宗的集裝箱式的集中采購。網絡平臺是這些小額批發零售的主要載體,Paypal、支付寶等在線支付工具為這些線上交易的支付、結算提供了便利。依托大數據、云計算的搜索和分析,使中小企業獲得了更為公平的競爭機會。艾媒咨詢的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進出口跨境電商(含零售及B2B)整體交易規模達到了6.3萬億,2017年達到了7.5萬億,至2018年,中國進出口跨境電商整體交易規模將達到8.8萬億,占全球50%的份額。
我國跨境電子商務貿易體量大、增長速度快,政府高度重視,并通過各種方式積極推進跨境電子商務和普惠貿易的發展。2016年7月12日,我國跨境電商行業協會聯盟在晉江發布了“晉江宣言”,會議圍繞跨境電子商務促進普惠貿易主題,深入全面探討了跨境電子商務新發展,中小微企業參與國際貿易帶來的機遇、挑戰和未來,以及大數據時代如何保護數據隱私安全等重要議題。會議指出跨境電子商務將惠及中小微企業,推動全球經濟新一輪的發展,促進亞太地區的發展和共同繁榮。
為此,我國政府已經制定出臺了一系列促進電子商務發展的法規、標準和政策性文件。全國人大財經委牽頭組織起草電子商務法,商務部也在組織起草“十三五”電子商務發展規劃,今后政府還將通過不斷完善各項政策和法規,促進電子商務持續快速規范地發展。
二、跨境電子商務對全球普惠貿易發展的影響
(一)跨境電子商務使國際貿易更加繁榮
在傳統國際貿易中,中小微企業由于能力和條件的限制,只能成為國際貿易供應鏈里的一個小環節,為跨國大企業服務;消費者也很難直接購買到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優質商品;發展中國家在傳統國際供應鏈中是趨于低端、附屬和被邊緣化的。而跨境電子商務正是利用新型的貿易渠道,大大降低了企業進入國際貿易的門檻,推動了中小微企業融入全球價值鏈。例如,通過小微企業在電商平臺上的業務運營數據,為企業提供信貸和擔保,解決了多年來困擾小微企業發展的融資問題。智能物流、云計算、大數據,幫助消費者和企業實現了“買全球、賣全球”。以“互聯網+”為技術工具,跨境電子商務為主要的商業模式,全球中小企業和個人均在跨境電子商務平臺上進行自由買賣,其交易過程受相關平臺規則的監管和約束,其間涉及的支付、稅收、報關、物流、結匯等貿易規則較之傳統貿易更為簡單、便利。
跨境電子商務引領e國際貿易,為中小企業的市場拓展打開了空間。 “普惠貿易”的目標就是讓中小企業和弱勢群體也能夠參與全球貿易。跨境電子商務為各國中小企業、自然人創造了條件,使這些傳統國際貿易中的弱勢群體,能夠有機會融入全球貿易價值鏈,改變了發達國家跨國大公司主導國際貿易的格局。
(二)跨境電子商務引領國際貿易規則發生變化
傳統貿易規則、標準的制定方式已經不能完全適應電子商務和互聯網技術的創新速度和發展要求。跨境電商已經形成了一種平臺經濟,這種平臺經濟、平臺企業,有望超越原先跨國公司主導的對外貿易(裴長洪,2016)。阿里研究院在2015年《互聯網時代的全球貿易新機遇——普惠貿易趨勢》報告中也指出,全球網上貿易規則將具有兩個顯著特征:一是由平臺主導的規則體系;二是它可以超越現有的各國法律體系,從而成為“事實的規則和標準”。由此可見,跨境電子商務作為一種新的業態,在世界經濟中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它所引領的不僅僅是人們消費方式的變化,還有全球貿易規則的變化。
2016年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杭州峰會將E-WTP(全稱Electronic World Trade Platform,電子世界貿易平臺)寫入聯合公報,2017年3月E-WTP在馬來西亞落地,宣布建設“數字自由貿易區”。E-WTP的提出和落地實踐,充分體現了跨境電子商務對全球普惠貿易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首先,國際貿易規則制定的參與主體更加廣泛。國際貿易的參與者不再局限于跨國大公司,貿易規則的制定將會聽取更多來自中小企業以及消費者的聲音;其次,國際貿易規則的制定體現了創新和可持續發展,為企業創造更加靈活、寬松和自由的環境,讓規則能夠隨著市場和技術的變革不斷發展。
三、跨境電商應對貿易形勢新變化的對策建議
跨境電子商務的發展,涉及到不同的關境主體,在稅收、跨境數據流動、跨境消費者保護等方面存在諸多問題。站在世界跨境電商的前列,我國一定要抓住時代發展的契機,積極參與到跨境電子商務貿易規則的制定中,推動全球貿易向更加公平、透明、規范的方向發展。
自2016年3月起,包括財政部、海關總署、國家稅務總局、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商務部、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在內的多個監管部門發布了一系列的新規,對于跨境電子商務的稅收、貿易方式及監管模式做出了重新規制。2016年3月24日財政部、海關總署、國家稅務總局聯合宣布《關于跨境電子商務零售進口稅收政策的通知》(簡稱四八新政),從新政發布到暫緩一年執行,期間又有七次密集的政策發布與調整,反映了面對新的貿易形勢,政府監管面臨著巨大的挑戰。筆者現就跨境電子商務中的稅收、跨境數據流動、跨境企業信用等突出問題,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積極參與國際稅收協調,倡導更利于普惠貿易的稅收政策
“四八新政”的稅改政策,將關稅、增值稅、消費稅“三稅合一”的行郵稅,改革為三稅分離的跨境綜合稅收形式。其目的在于減少進口稅收損失,為進口零售業創造更規范、公平的競爭環境。兩會期間,商務部部長鐘山也表示,中國跨境電商規模已穩居世界第一,覆蓋絕大部分國家和地區,深受廣大消費者歡迎。在這樣的前提下,中國政府可以積極參與國際稅收協調,協助相關組織制定出符合稅收公平、效率、中性原則的國際稅收協定,以此來維護國家主權,倡導建立更加利于普惠貿易發展的稅收政策,為我國跨境出口企業在全球稅收協調中獲取更大的利益。
(二)探索制定適合我國國情的數據跨境流動規則
埃森哲2016年報告顯示,數字經濟貢獻了22.5%的全球GDP,其中,超過50%的跨境服務通過數字化平臺完成,超過12%的跨境實物貿易通過數字化平臺實現。據波士頓咨詢公司預測,到2035年中國整體數字經濟規模接近16萬億美元,數字經濟滲透率48%,總就業容量達4.15億。根據DHL和經濟學人集團的合作研究,中國大部分中小企業期望有一半的收益來自數字貿易的銷售。目前,我國的網絡安全和保密相關的法律禁止涉及國家秘密和國家安全的數據跨境,對于一般的個人數據和企業數據,除了在《征信管理條例》中第24條規定“征信機構在中國境內采集的信息的整理、保存和加工,應當在中國境內進行”以外,其他行業的法律規定基本沒有對數據限制跨境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在網絡安全法中對跨境數據流動的概念進行規定,對跨境數據流動實行分類管理,明確政府可以采取的管理手段以及相關各方主體的安全保護責任。
目前國際上,也未制定出相關的跨國數據流動的統一規則,數據主權爭議很大,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跨境貿易的發展。作為電子商務大國,我國可以也有必要在數字貿易的相關議題上,提出符合自身利益訴求的主張,甚至引領相關新規則的制定,實現數據自由流通和數據跨境管控之間的合理平衡。同時,加強國際區域合作,充分利用現有的國際慣例和規則,完善國內數字貿易法律法規建設,為我國數字經濟發展營造良好氛圍。
(三)建立跨境電商企業誠信評價體系
2017年3月15日(消費者權益保護日),公布了一系列跨境電商參與銷售不合格產品的案例,造成了很壞的社會影響。由于很多跨境電商進口產品屬于海外市場直采,沒有完整的產地信息和安全信息,商品質量追溯困難。買賣雙方信息的不對稱,造成消費者維權困難。加上跨境電商退換貨門檻高,小額交易占多數,很多消費者主動選擇了放棄維權,這對于跨境電商行業長期健康的發展是不利的。政府為了加強對跨進電商的監管,推出了“正面清單”,強化電商企業的主體責任,由進出口檢驗檢疫部門在商品報關時,進行資質審核,企業承擔商品質量責任。相關部門通過電子數據對接、預先備案、抽樣檢查、跟蹤監測等手段進行監控。完善企業的信用體系,增加跨境交易的信息透明度,加強對跨境企業誠信評價體系的建立,增加跨境電商企業違反誠信交易的成本。同時,大力推進跨境電商企業和第三方在線解決糾紛組織ODR的合作,用法律、法規的形式明確消費者維權的途徑。
[參考文獻]
[1]路建南.上海發展跨境電子商務的建議[J].科學發展,2016(8):52-57.
[2]張莉.中國跨境電子商務的國際借鑒[J].今日中國:中文版,2016(7):62-65.
[3]阿里研究院.互聯網時代的全球貿易新機遇——普惠貿易趨勢[R].2015-06-13.
[4]裴長洪.全球或走向普惠貿易時代跨境電商成主流[N].21世紀經濟報道,2016-07-02.
[5]王健.全球普惠貿易發展趨勢及其方向探究[J].中國市場,2016(26):19-22.
[6]李墨絲.超大型自由貿易協定中數字貿易規則及談判的新趨勢[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1):100-107.
[7]雷達,王孝松.我國入世15周年與全球貿易規則重構[J].宏觀經濟管理,2017(2):42-49.
[8]張茉楠.全球價值鏈催生下一代貿易規則[J].人民周刊,2016(4):56.
[9]歐陽澄.民間倡議罕見寫入G20公報,仰望星空的e-WTP將重塑世貿格局[R].阿里研究院,2016-09-12.
[10]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關于加快實施現代物流重大工程的通知[EB/OL].www.ndrc.gov.cn.
[11]趙濱元.中國跨境電子商務發展及政府監管問題研究——以小額跨境網購為例[J].改革與戰略,2017(1):133-135.
(責任編輯:郭麗春 劉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