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我們有必要放大“研”的功效,實現以“研”導“讀”、以“研”代“讀”、以“研”促“點”、以“研”升“悟”。
關鍵詞:課堂教學;高中;歷史;“研”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研究課堂教學藝術,更要研究如何巧妙地設置問題,帶動學生研究,通過研究來促進教學中的其他各個環節。新課程理念的研究觀認為:研是細磨與深入地探求,利用有計劃與有系統的資料收集、分析和解釋的方法,從而解決問題的過程。研在學習中有鞏固、提升學生知識和技能的作用,同時擔當著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任。筆者認為,放大“研”的功效,可全面提升學生的歷史素養,筆者就此進行了一些探索與嘗試。
一、 以“研”導“讀”
課前預習是引導學生走進文本的前奏,但各式繁重的課業負擔嚴重影響學生課前預習效果,導致課堂上學生對課文內容不甚熟悉。若以問題引領,自然會促進學生很好地去通讀、研究文本,進而達到以研導讀,理解文本的效果。在講《辛亥革命》一課時,我設計這樣的問題:研一,百年的歷史風云,彈指一揮間。如果你是當時的革命黨人黃興,請分析當時的形勢并進行備戰。學生通過文本,不僅知曉了辛亥革命發生的背景和過程,還培養了學生善問的習慣和發散的思維。
二、 以“研”代“讀”
“研”主要是引導學生自研不得解的問題或課前預設目標,通過四至六人小組展開研討,注重合作學習,注重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師生與文本互動等多邊交流,傳統的做法基本上是問題引領,學生回答,如果巧妙設置,會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最大限度地進入到文本的學習當中。我在高三一輪復習《“百年張裕”——解讀民族資本主義》一課時,本應設計問題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經歷了哪些階段?我打破常規,提供半命題:結合所學知識和材料請讀寫“百年張裕”的歷史,第一篇章:夾縫創業,第二篇章:輝煌時刻,第三篇章: ,第四篇章: ,第五篇章: ,第六篇章: (要求用四字詞語)。這樣一下子就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他們躍躍欲試,積極表現,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 以“研”促“點”
“點”是教師在研的基礎上發揮教師主導作用,針對學生學習目標對小組質疑和教材中的重點、難點、關鍵點、聯系點、易錯點、易忽略點、應用熱點、邏輯點等進行精點巧撥,拓展引申。通過學生思考對問題的表述,來發現學生的問題,進而對學生的問題進行點撥,以避免再次出現類似問題,真正達到整體素養的提高。在教授必修3第30課《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文化》時,我設置了一個易錯點“社會主義新文化是以傳統文化為基礎的綜合創新嗎?”學生多數認為正確,只有一名學生有異議。于是就此問題順勢組織想展開辨析討論,經過激烈討論,學生得出:社會主義新文化源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融合中國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我順勢引導,文化有糟粕和精粹。學生自然得出:社會主義新文化源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融合中國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的精粹,回歸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
四、 以“研”升“悟”
“悟”為升華。“研”的過程也是感悟升華的過程,通過研,既提高了學生的思辨能力,又深化了學生對自我、對人生的新鮮、宏大而又深遠的感悟。如在講《辛亥革命》時設置了三個研究小題:研一,辛亥革命“打開了中國近代化的閘門”,使20世紀的中國發生巨變,你如何理解?研二,《茶館》中的第二幕有這樣一段對話:王淑芬(看李三的辮子礙事):“三爺,咱們的茶館改了良,你的小辮兒也該剪了吧?”李三:“改良!改良越改越涼!哼!我還留著我的小辮兒。萬一把皇上改過來呢!”這段話說明了什么?研三,佩弗在《遠東》中說:“1911年在中國建立起美國政體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從中你得到了什么啟示?學生研討出:辛亥革命促進了中國的近代化,但并不徹底,并沒有找到真正救中國的道路!同時,同學們也體悟到中國復興路艱難而曲折,唯有奮發圖強,才能實現偉大的中國夢!
綜上所述,筆者作為一個高中歷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學會靈活地運用“研”,這不僅是一門藝術更是一門技術,它以“高效”為出發點和歸宿,以引發學生積極主動的思維活動為目的,充分暴露學生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當然,也充分挖掘出了學生的內在潛力。通過老師精心設計的“研”,能夠很好地促成課堂其他教學環節的進行,喚醒學生的潛能,提高學生的能力,施展其用,使“研”成為學生的一種心理需要,樂于接受,樂于探索,樂于提高。
參考文獻:
[1]周先榮,姜正川.學研課堂的基本特點及其對教學創新的啟示[J].教育觀察(下半月),2016,5(12):12-13.
[2]姜少榮.中學歷史課堂合作研學有效性策略[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4,15(05):95-96.
[3]袁富英.“研學后教”下的歷史課堂有效性初探[J].教育導刊,2013(01):85-86.
[4]黃榮德,唐宇靈.“學研式”課堂教學模式的思考與實踐[J].江蘇教育研究,2010(14):30-32.
作者簡介:
侯曉燕,山西省晉中市,山西省晉中市平遙縣第三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