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力
[摘要]1935年中央政治局召開了遵義會議,會議明確了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的核心領導地位,其主要原因是毛澤東在黨內的主導作用日益突出且穩固。筆者經過多種文獻資料的查閱,從危急關頭力挽狂瀾的首要人選、政治決策、軍事指揮、政治指導思想以及領導集體等諸多方面,分析毛澤東如何在遵義會議中確認核心領導地位。
[關鍵詞]毛澤東;遵義會議;核心領導地位
1935年1月15至17日,中國共產黨在生死存亡的危機關頭召開了遵義會議,遵義會議作為中國歷史上的一個轉折點。一直以來,學界都認為遵義會議是毛澤東領導地位確定的一個重要歷史標志,并將其記載在史冊中。但近幾年來,卻有學者對此提出一定的質疑,因此,如何正確認識毛澤東在遵義會議上的核心領導地位,是當前擺在廣大歷史學者面前的重要研究課題。筆者通過相關文獻資料的查閱,認為在當時戰爭形勢嚴峻的背景之下,中央政治局召開的遵義會議初步解決黨迫在眉睫的組織問題及軍事問題,我們深知,一次會議上要完成解決黨嚴重的組織、軍事問題是困難的,任何事物都是一個發展的過程,遵義會議也不例外,它具有會前力爭、會中確定、會后完善過程。所以,毛澤東核心領導地位也經歷一個初步確立、鞏固以及完成的過程,因此,可以說遵義會議是毛澤東核心領導地位確定和鞏固的基礎。
毛澤東作為中央蘇區的重要開創者及中央紅軍的主要締造者,在革命斗爭實踐當中,摸索出一套符合當時國情的農村包圍城市道路及紅色政權理論,創造了一套符合當時革命實際情況的戰略戰術及軍事思想,即:紅軍革命根據地由小到大、農村包圍城市、紅軍由弱到強的指導方針。但由于王明“左”傾教條主義路線對紅軍指揮權的把持以及在中央蘇區的貫徹,導致寧都會議上,毛澤東的作戰方針及軍事思想受到了極大的質疑,最終剝奪了毛澤東的紅軍指揮權。在第四次反“圍剿”當中,以周恩來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深入貫徹毛澤東軍事指導方針,取得了反“圍剿”勝利。但由于在“左”傾教條主義的影響下,紅軍冒險同國民黨軍“總決戰”,進而為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埋下伏筆,尤其是臨時中央進入中央蘇區后,博古等人“奉行分兵把守、短促出擊、以堡壘對堡壘、決不喪失蘇區一寸土地”不切實際的軍事教條主義,實行防守時的保守主義、進攻時的冒險主義、退卻時的逃跑主義的軍事路線,最終第五次“圍剿”只能以失敗告終,在廣昌戰役失敗后,中央蘇區即將失守的形勢之下,中央書記處立刻召開了會議,并決定成立“三人團”,其主要負責籌劃和領導紅軍的戰略轉移。由于博古、李德為首的“左”傾教條主義軍事路線仍在繼續發展,導致中央紅軍被迫進行戰略轉移,湘江戰役后中央紅軍陷入了生死存亡的危險境地,歷史的慘痛教訓教育了全黨,在這之后,毛澤東成為了全黨、全軍指揮紅軍走向勝利的第一人選。①
眾所周知,湘江戰役以后,博古已經喪失斗志,六神無主,李德也已經沒有威信,這時,實際上撐起危局的是周恩來,1934年12月12日中央召開通道會議,周恩來第一次請毛澤東參會,并決定采納毛澤東的建議決定轉兵貴州,1935年1月15日至17日,黨中央在遵義召開遵義會議。遵義會議最后作出四項決定:1、毛澤東增選為常委;2、委托洛甫起草決議,經常委審查后,發到支部中去討論;3、常委中進行適當的分工;4、取消“三人團”,仍由朱德、周恩來為最高軍事指揮者,而周恩來是黨內委托的對于軍事上下最后決心的負責者。遵義會議剛結束,1月18日,中央政治局即分工,以毛澤東為周恩來在軍事上的幫助者,毛澤東進入中央政治局常委,首次進入核心決策層,參與中央的決策和軍事指揮。一渡赤水后,中央和紅軍轉戰到川黔滇交界的雞鳴三省,召開了“雞鳴三省”會議,由張聞天接替博古擔任黨的總負責人,從表面上看,毛澤東當時既不是黨的總負責人,也不是軍事上的一把手,但是,事實上周恩來、張聞天、朱德等都是毛澤東的協助者,遵義會議后,軍事上的主張和意見,大多數都是由毛澤東拿主意,只要是毛澤東提出的意見,大家都采納,毛澤東實際上成為黨中央和紅軍的主心骨。張聞天非常民主,什么大事他都要和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同志商量,而他自己主要分管黨的教育和宣傳方面的工作,在黨中央的領導工作中張聞天及毛澤東分工配合明確職責分工,加強相互配合,在張聞天及毛澤東分工配合期間,很多時候都是以洛毛聯署發出的指示電報。在新中國成立以后的一次重要訪談上面鄧小平說道:“在重要的問題上,大多是毛澤東同志出主意,其他同志同意的②。”這充分說明毛澤東在名義上沒有總書記和軍委主席之職,但其他領導都承認他在重大問題上和軍事的指揮決議。周恩來、朱德、王稼祥、陳云等同志黨性原則強,且顧全大局,但凡毛澤東的意見正確的,一致表示同意,并認真的貫徹。因此,遵義會議后毛澤東對紅軍長征路線的決定、落腳點以及行之有效地實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路線及方針上面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全黨全軍都認可他是實際決策人。
眾所周知,毛澤東在戰略決策、軍事指揮上是非常有遠見的,比如之后的轉移兵力到貴州的決議,后續事態的發展證明了這次決定的正確,遵義會議明確指出、批判并糾正了一些軍事指揮上的錯誤,尤其是以博古等人為首的“左”傾教條主義者的軍事觀點和做法。 毛澤東指揮紅軍作戰的基本原則在遵義會議得到了充分的肯定,會議還總結了中央紅軍五次反“圍剿”失敗的教訓及經驗,在這次會議當中,第一次立足于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高度,客觀闡明了我國革命戰爭的特點以及戰爭形勢所決定的戰略戰術問題。與此同時,這個會議,還明確了毛澤東的戰略戰術原則、攻勢防御的軍事路線以及在中國共產黨的指導地位,使其更好地為毛澤東提供一個施展才華的舞臺。這次會議取消“三人團”,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又進行了分工,將毛澤東明確為周恩來軍事指揮上的幫助者,1935年3月4日,為了發起遵義戰役,中革軍委又成立了前敵司令部,以朱德為前敵總司令,毛澤東為前敵政治委員,之后在1935年3月12日茍壩會議上又成立了“三人軍事領導小組”,由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三人軍事領導小組全權指揮軍事,在當時全黨全軍上下最關心的重要的問題就是軍事問題。“把戰爭問題放在第一位,這是戰爭環境的反映”③,紅軍的存在和發展完全取決于中國共產黨的生存,在當時嚴峻的戰爭形勢之下,“三人軍事領導小組”是至關重要的領導機構。雖然周恩來具有軍事指揮上的最終決定權,但他從中國革命利益的大局出發,顧全大局,同時加上對軍事天才毛澤東的折服,心甘情愿的退居當毛澤東的助手。在毛澤東的正確指揮下,紅軍節節勝利,所向披靡,取得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搶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的勝利,徹底擺脫了國民黨的圍追堵截,實現了奪取了戰略轉移中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勝利,提高了全黨全軍的威望,毛澤東的軍事才能被全軍、全黨公認,樹立了自己軍事領導權威。
遵義會議作為廣大學者及研究人員判斷毛澤東核心地位是否確立的一個非常關鍵的標志,這次會議接受了毛澤東實事求是的思想,民主團結、獨立自主的解決了革命中的路線問題,其主要原因是有效地確定了毛澤東正確思想路線,這樣黨內及紅軍的諸多問題就迎刃而解,正如毛澤東所言:“遵義會議,實際上變更了一條政治路線。過去的路線在遵義會議后,在政治上、軍事上、組織上都不能起作用了④。”
由此可見,在當時,毛澤東的思想已經成為了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站在另一個角度來分析,正是因為領導核心地位的確定,才促使其發揮理論創造的作用,立足于全局及戰略的高度上,將中國國情同馬列主義結合起來,有效地解決了當時的革命問題,并科學的概括了中國革命的經驗,使其更好地為毛澤東思想的發展開辟了道路。
五、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在中央領導集體的核心地位
毛澤東作為黨的領導核心,其突出地位及主導作用是無法置疑的。核心領導主導作用得以發揮的重要前提是黨中央集體領導,若是沒有通過黨中央的集體領導,那么也就根本無法將核心體現。當時參與遵義會議的20位領導同志,都是久經考驗的,具有豐富的軍事、政治斗爭經驗,他們作為中國共產黨內優秀的人才,不居功自傲、不計較個人利益,以大局為重,合理確定自己的位置,以輔助毛澤東及其核心地位的維護為己任,為了中國共產黨團結統一而努力⑤。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將共產國際的干預擺脫,與這些優秀的無產階級領袖密不可分。解決中國革命所存在的問題,有效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原理、方法、立場、觀點,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走出了一條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道路,同時有效地鞏固及奠定黨組織的基礎。之所以將遵義會議當作中國共產黨得以走向成功的標志及最偉大的歷史轉折點,主要是因為中國共產黨在無數戰爭的磨練下,其主要領袖毛澤東逐漸被確定為黨中央的領導核心。
總之,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在黨和紅軍領導地位的基礎,雖然此次政治局會議毛澤東未在黨內擔任主要的領導職務,但毛澤東作為中國共產黨領導集體中的核心人物,在政治、思想、軍事等各方面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紅軍及黨的重大決策中起到了關鍵性作用,使其受到了絕大多數中央領導人的支持,同時也得到廣大紅軍官兵及黨員的擁護。因此,說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在全黨的核心領導地位是不容置疑的。
[注釋]
①李方祥.關于遵義會議確立毛澤東領導地位的爭議和史實辨證[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1(4):19-27.
②石仲泉.遵義會議評價的科學歷史觀——紀念遵義會議七十五周年[J].中共黨史研究,2010(1):12-20.
③石仲泉.毛澤東在遵義會議是怎樣成為領導核心的[J].新湘評論,2011(6):35-36.
④趙玉光.毛澤東領導地位的確立及其意義[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3.
⑤楊鳳.關于遵義會議與毛澤東領導地位確立問題的再探討[J].黨史文苑,200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