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蓀予
[摘要]近十年來黨史界關于南昌起義的研究進入了新的階段,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學者們主要圍繞南昌起義與人民軍隊創建、南昌起義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南昌起義與八一精神、共產黨人與南昌起義、共產國際與南昌起義、南昌起義前敵委員會成員、南昌起義的成敗等議題展開論述,呈現出了許多有價值的新觀點、新見解,對當前人民軍隊的建設和系統梳理及回顧南昌起義的歷史事件有著重要的意義和參考價值。
[關鍵詞]南昌起義;研究;綜述
回顧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人民軍隊誕生、發展和壯大的歷史,對新時期人民軍隊的建設至關重要。南昌起義“打響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和創建人民軍隊的偉大壯舉,越來越顯示其重大的歷史意義。近十年來,史學界、學術界圍繞南昌起義從不同角度進行了細致深入的研究,形成了很多新見解、新成果,本文擬就這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作一綜述。
學者們普遍認為,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開始了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的新時期,為創建人民軍隊作出了重要貢獻。南昌起義播下的革命火種遍及全國,為人民軍隊的發展壯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許多學者認為,南昌起義對創建人民軍隊的重大貢獻主要包括:誕生了黨獨立領導的人民軍隊;確立了黨指揮槍的原則;明確了政治思想工作在人民軍隊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建立了一套適合人民軍隊的戰略戰術;培養和輸送了一批人民軍隊的將帥之才等。
石仲泉主要從南昌起義爆發的原因、發展過程和最終結果等方面出發,認為長期以來,對南昌起義的評價,主要肯定它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是中國共產黨獨立掌握武裝力量的開端,標志著黨領導的人民軍隊正式誕生,揭開了土地革命戰爭的序幕。井岡山道路的形成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開篇之作,這部鴻篇巨制不是一揮而就,也不是個人獨著。他認為,一方面,這個偉大開篇無疑是以井岡山根據地的建立為標志的,但它又有一個形成過程,“南昌起義作為黨獨立領導中國革命武裝斗爭的開端,可以視為探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革命道路‘偉大開篇的一個組成部分。”①另一方面,毛澤東無疑是“創作”這個偉大開篇的主要代表,但它也同時凝聚了多位老一輩革命家的智慧和貢獻。
郜耿豪運用大量的史料,通過細致的分析和論證,認為“南昌起義的偉大意義在于明確了中國革命的政治方向,它是共產黨獨立領導革命和獨立領導革命武裝斗爭的開始”。②在革命失敗的艱難時刻,以毛澤東、周恩來等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勇敢地克服了蘇聯、共產國際和黨內部分人的阻撓,毅然在南昌舉起武裝斗爭的大旗。他認為,南昌起義是中國共產黨人獨立決策的結果,是依靠自身的努力在關鍵時刻挽救了黨和中國革命。南昌起義標志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的誕生,8月1日因此也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紀念日。
王海英認為,南昌起義對中國革命做出了開拓性的貢獻,“它不僅在原則上提出了武裝斗爭、土地革命和根據地建設三者的聯系,而且在具體行動中也從三個方面作了實踐。”③南昌起義的根本綱領是土地革命,南昌起義開始把武裝斗爭與土地革命結合起來,開始了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建立革命根據地的嘗試,這些思想的提出為開辟“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提供了理論上的依據。她認為,南昌起義初步確立了黨領導軍隊的原則,在中國沒有武裝斗爭的革命是不可能成功的,而沒有共產黨領導的武裝斗爭更不可能成功。正是有了新的認識,黨確定了武裝斗爭的總方針,組織自己的武裝力量舉行南昌起義,這是黨在軍隊建設上的一個飛躍。開創了在敵強我弱態勢下適合人民軍隊的戰略戰術,南昌起義使我軍完成了從正規化作戰到游擊戰的戰略轉變,為黨領導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思想奠定了基礎。
石仲泉認為,南昌起義作為黨獨立領導革命武裝斗爭的開端,可視為探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革命道路“偉大開篇”的一個組成部分。黨在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大革命中雖然參與一些決策,但不是領導革命的主角。只是從南昌起義開始,黨以獨立領導的革命武裝反對反革命武裝,才真正探索中國革命道路。由此,走什么樣的道路才成為中國共產黨人獨立思考和實踐的首要問題。從黨對中國革命道路探索的發展歷程來看,南昌起義是探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革命道路“偉大開篇”的一個組成部分,南昌起義為求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正確道路提供了極其重要的歷史教訓。石仲泉不贊成那種認為南昌起義不是探索的觀點,他指出,既然是探索,就會有成功的,也有不成功的;不成功的,也是探索。他從辯證法的角度認為,南昌起義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革命道路的“偉大開篇”作出了重要貢獻。
何建華認為,南昌起義在中國共產黨創建人民軍隊、武裝奪取政權中的地位與作用,歷史已充分肯定。他認為,當我們追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程,便能發現南昌起義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具有突出的貢獻。“南昌起義的決定經歷了一個較長的討論過程,如此重大的決策,折射出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中國革命的勇氣和謀略,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的積極成果。”④同時,南昌起義中對事關中國革命的許多重大問題進行了探索性的實踐,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程的重要組成部分。統一戰線、武裝斗爭和黨的建設是中國共產黨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三大法寶,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積極成果,南昌起義對此作了可貴的探索,積累了寶貴的經驗。他認為,南昌起義在探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僅僅是初步的,也有認識上的偏頗,為中國革命提供了歷史教訓。
姜廷玉認為,“八一精神形成和體現于南昌起義之中,南昌起義不僅創建了新型的人民軍隊,而且形成了偉大的八一精神。”⑤他認為,南昌起義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不畏強暴,敢于斗爭的革命精神;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獨立自主、勇于創新的革命精神;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團結合作、共同對敵的統一戰線思想;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堅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和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他認為南昌起義雖然距今已有80多年了,但南昌起義的精神是永存的,它具有重要的歷史和時代價值。
徐占權認為,南昌起義鍛造出的八一精神的重大意義主要有三點:第一,它表明中國共產黨是一個以馬列主義武裝起來的無產階級政黨,宣告了共產黨人不畏強暴,繼續革命的堅強決心;第二,它表明中國共產黨人勇于堅持真理,具有堅定信念,不屈不撓,勇于開拓,敢為人先的革命精神;第三,“它說明中國共產黨已經懂得了武裝斗爭在中國革命中的極端重要性,徹底糾正了放棄黨對軍隊領導權和指揮權的錯誤,開始獨立領導中國革命和創建人民軍隊。”⑥從此,人民軍隊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發展壯大起來。據此,1933年7月11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決定以8月1日作為中國工農紅軍成立紀念日。
(一)陳獨秀與南昌起義
金立人認為,1927年8月1日前,從共產國際到中國共產黨,只有兩個人提出中國革命要采取武裝斗爭的形式,一個是斯大林,一個是陳獨秀,“并且陳獨秀先于斯大林提出這個設想。”⑦“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陳獨秀再次提出中國革命必須把軍事因素放在首位,建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軍隊。陳獨秀還專門就軍事的地位及其重要性進行闡述,認為軍事因素仍舊是革命的最重要因素,黨在這個問題上的政策是對的,應當繼續堅持下去,而且必須進一步加強軍事工作。同時陳獨秀為南昌起義做好用兵之道,令人遺憾的是在這關鍵時刻,陳獨秀迫于種種壓力,未能直接參加南昌起義。金立人認為,盡管如此,陳獨秀為南昌起義準備軍事力量,為南昌起義安頓中央和各條戰線的精英使其免遭迫害的功績,是不容忽略的。
(二)瞿秋白與南昌起義
全燕黎認為,瞿秋白積極參與了南昌起義的醞釀和決策,主持部署了起義軍南下和各方面配合的行動方案。起義失敗后,他又代表中共中央對起義的得失進行了總結,特別是在中共六大上,瞿秋白從主客觀兩方面對南昌起義的歷史意義和經驗教訓作了全面的分析。因此,瞿秋白在南昌起義前、過程中、起義后的總結上,都發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在起義爆發的當天,以瞿秋白為實際負責人的中央就致信前敵委員會,明確南昌起義的主要意義在于“廣大的發動土地革命的爭斗”,“與中央決定之秋收暴動計劃匯合為一貫的斗爭”,并指示“湘粵贛鄂四省立即進行,響應南昌暴動:一方牽制破壞壓迫南昌之敵,一方開始秋收斗爭。”⑧7月9日,瞿秋白代表中共中央作六大政治議決案,其中針對南昌起義和配合起義軍南下的四省秋收暴動作了進一步的剖析。全燕黎認為,南昌起義是以武裝力量保持革命勝利的嘗試。因此,她認為瞿秋白對于南昌起義的事先計劃安排是正確的。
(三)周恩來與南昌起義
谷麗認為,作為前敵委員會書記的周恩來以其出色的領導才能為南昌起義做出了歷史貢獻,“在組織準備和人事安排方面,精心組織策劃,巧用賀龍、葉劍英等,為南昌起義的順利進行做了充分的組織準備”⑨;在戰略策略方面,他初步提出土地革命,武裝奪取政權的主張,并將工農武裝割據思想運用于實踐,為探索中國革命的新道路作出了有益的嘗試;在總結經驗教訓和現實啟示方面,他深刻認識到深入農村發動土地革命、武裝農民的重要性,為中國革命的勝利做了有益的理論探索,尤其是周恩來在南昌起義過程中表現出的大無畏革命精神仍是今天所需要的,具有重要的啟迪意義。
(四)朱德與南昌起義
庹平認為,“朱德參與領導南昌起義,充分發揮了其他人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⑩他在周恩來征求發動武裝起義的戰略設想時,提出的黨到江西發展武裝力量的建議,成為黨決定在南昌發動起義的重要參考。在南昌起義軍余部面臨絕境的關鍵時刻,朱德挺身而出,作出要盡快與上級黨組織取得聯系、帶領這支部隊到既隱蔽又有群眾基礎的湘粵贛邊界地區去找個立足點、要繼續對全軍做政治思想工作等4條重要決議,確定了部隊總的軍事行動方向:隱蔽北上,穿山西進,直奔湘南。針對軍心渙散的情況,為加強黨對軍隊的領導,統一官兵的思想,在1927年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朱德先后3次對軍隊進行了整頓、整編和整訓,史稱“贛南三整”。通過這次整頓,軍隊思想得到統一,革命意志更加堅定,增強了在艱苦卓絕的環境中生存和發展的本領。
(五)廖乾五與南昌起義
陳愛平認為,革命先烈廖乾五在南昌起義前后的活動以及功績具有重要的影響。首先,廖乾五作為南昌起義的重要組織者之一,參與了南昌起義的準備工作;其次,他和同志們共同阻止了張國燾對南昌起義的破壞活動;再次,廖乾五和國民黨右派領導汪精衛展開堅決的斗爭;最后,參加了南昌起義的指揮工作,彰顯了自己的革命本色。
肖燕燕認為,共產國際是南昌起義發起的重要推動因素,并促成了中國共產黨南下廣州的決策。總的來說,“共產國際的革命經驗為南昌起義指明了正確的革命方向,為南昌起義打響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政治準備。”?南昌起義從計劃到實施經過了長期的醞釀準備,中外很多因素都對它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其中共產國際的作用舉足輕重,整個起義過程都得到了以鮑羅廷和羅明納茲為代表的國際社會的支持。共產國際的第八次執委會醞釀了南昌起義,共產國際的五月指示推動了南昌起義。肖燕燕認為,鮑羅廷積極推動集體討論,為南昌起義的發動確定了初步計劃,羅明納茲的大力支持使南昌起義計劃基本確定,共產國際代表積極倡導返回廣東再圖發展的主張,是南昌起義軍采取南下廣東戰略的重要因素。
劉小花認為,“對共產國際給予南昌起義援助這一事實應充分肯定,共產國際對南昌起義的援助雖然反復不定,但最后還是作出了援助的決定。”?盡管軍事上的援助未能成功,但不能因此否認其曾經提供援助的事實。特別是在起義失利后,共產國際高度重視,使遭到挫折的中國共產黨人重新儲蓄革命力量。劉小花認為,在討論共產國際與南昌起義時,不能只強調其阻撓南昌起義的一面,還應看到共產國際始終關注著起義部隊的動向,密切關注著中國革命的前途命運。她認為,共產國際援助態度不堅決是導致南昌起義失利的原因之一,同時也應該看到南昌起義領導人對共產國際援助太過依賴的一面。南昌起義成功后,在共產國際援助不確定時,起義領導人沒有及時改變策略,仍執意往廣州方向去幻想獲得共產國際援助,結果勞師遠征,使起義遭到慘敗。
徐元宮認為,南昌起義相對于共產國際具有獨立性,除了羅明納茲和布留赫爾等人參加過幾次策動會議,以及軍事顧問庫馬寧因為偶然因素參加了起義之外,中共發動的南昌起義沒有獲得過莫斯科的經費支持,也沒有得到過蘇聯的軍火援助,同時也沒有蘇聯軍事顧問的幫助。所以,徐元宮認為,南昌起義是中國共產黨人獨立領導革命戰爭、創建人民軍隊和武裝奪取政權的開始。共產國際輕視中共,對國民黨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共產國際在1927年7月25日密電中指示:我們認為更合適的是讓共產黨人辭去相應的軍事工作并利用他們來做政治工作。殊不知大革命之所以慘遭失敗,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共產國際的直接干預下,中共在相當長的時期里忽視了對武裝力量的領導。
關于南昌起義前敵委員會的成員問題,學界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由周恩來、惲代英、李立三、彭湃、譚平山五人組成。齊霽認為,南昌起義軍中黨的前敵委員會是最高領導機關,譚平山在前委中也占有一席之地。”?李立三曾說:“八一革命表面上看起來,似乎完全在黨的指導之下,實際上不過是許多C.P.分子的個人指導,最后幾乎變成平山同志的個人指導。前委的組織原照中央命令,沒有平山同志,但是當時平山在政治上負了很大的責任,中央并未將他撤換,所以前委商量的結果,只好要平山參加前委會議。”所以說,譚平山實際上也是前敵委員會的成員之一。
另一種觀點認為,由周恩來、李立三、惲代英、彭湃四人組成,譚平山不是前敵委員會的成員。2011年出版的《中國共產黨歷史》指出,“1927年7月27日,周恩來從武漢經九江到達南昌。根據中央的決定,中共前敵委員會成立,由周恩來、李立三、惲代英、彭湃組成,周恩來任書記。”劉樂燕認為,中共中央在1927年7月25日的會議上任命周恩來為前敵委員會書記的同時,“有可能也指定了其成員,但暫時還未看到相關文獻,不好妄下結論。”?不過在8月4日的一份中央給廣東的文件中,可以看到中央已經對哪些人是前敵委員會的成員作了明確的指示。這份歷史檔案的公開,解決了人們此前在此問題上的疑問,前敵委員會的成員為周恩來、李立三、惲代英、彭湃四人,已成為無可爭辯的定論。
怎樣看待和評價南昌起義,至今為止黨史界仍存有頗多爭議,一種觀點認為南昌起義是成功的,另一種觀點認為南昌起義由于南下失利,所以是失敗的。
中國軍事科學院軍史部原副部長、少將李維民認為,如何評價南昌起義的成功與失敗,是一個很值得研究的問題。應該把南昌起義的勝利和南下廣東的失利分開評述,籠統地說南昌起義失敗了是不符合客觀實際的。南昌起義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打著國民黨左派的旗幟,以統一戰線形式發動的。1927年10月24日和11月14日,犯了“左”傾盲動錯誤的中共中央,先后發出黨內通告和決議案,嚴厲指責南昌起義“前敵委員會的指導在政治軍事上造成了極大的錯誤,仍然是繼續機會主義的舊政策”。當時的中央對南昌起義作出的種種不符合實際的批評,是在極左觀點指導下形成的。南昌起義開創了人民軍隊的建軍史,其歷史功績是誰也抹殺不了的。南昌起義部隊南下廣東后,雖遭到嚴重挫折,但是取得了寶貴的武裝斗爭的經驗和教訓,保留了革命火種,鍛煉了一大批建軍骨干,為創建、發展、壯大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做出了重大貢獻。李維民認為,南昌起義播種的革命火種遍及全國,為中國工農紅軍、八路軍、新四軍和人民解放軍的發展壯大奠定了基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授銜的十大元帥中,有六位是參加過南昌起義的,十名大將中有四位是參加過南昌起義或加入過南昌起義部隊的。總之,南昌起義的光芒在人民解放軍歷史上熠熠生輝,是誰也抹殺不了的。
[注釋]
①石仲泉.關于南昌起義的一個科學論斷[N].北京日報,2012-08-06(19).
②郜耿豪.南昌起義的偉大意義[J].軍隊政工理論研究,2016(3):34.
③王海英.略論南昌起義的歷史地位[J].黨史文苑,2007(8):21.
④何建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視野下的南昌起義探析[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3):11.
⑤姜廷玉.論八一南昌起義精神的內涵和歷史價值[J].軍事歷史研究,2012(2):4.
⑥徐占權.南昌起義及其偉大歷史意義[J]江西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11(5):43.
⑦金立人.陳獨秀與八一南昌起義[J].四川統一戰線,2010(8):36.
⑧中央致前委信.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3冊)[M].第238頁.
⑨谷麗.論周恩來在南昌起義中的歷史貢獻[J].西安文理學院學報,2013(5):80.
⑩庹平.朱德參與領導南昌起義締造人民軍隊的卓越貢獻[J].黨史文苑,2012(8):14.
?肖燕燕.南昌起義的國際因素[J].學術探索,2012(7):130.
?劉小花.共產國際、聯共(布)對南昌起義的援助[J].紅廣角,2010(11):16.
??齊霽.近十年來南昌起義研究之新進展[N].北京日報,2017-06-1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