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濤
[摘要]李大釗堅定的愛國主義精神、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以科學態度學習和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緊跟歷史發展和時代進步潮流不斷探索的精神、勇于獻身的革命精神和無私奉獻的高尚品德,永遠是共產黨人學習的楷模和榜樣。
[關鍵詞]愛國精神;堅定信仰;探索精神;革命精神;高尚品德
李大釗是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先驅,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杰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戰斗的一生,其堅定的愛國主義精神、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以科學態度學習和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緊跟歷史發展和時代進步潮流不斷探索的精神、勇于獻身的革命精神和無私奉獻的高尚品德,永遠是共產黨人學習的楷模和榜樣。學習弘揚李大釗精神,在新時代,新征程,面對新的歷史使命,向李大釗那樣擁有“惟知躍進 惟知雄飛”執著,以“雄健”的精神抵御新風險、迎接新挑戰、戰勝新困難,務實、擔當、廉潔、奉獻,做新時代合格共產黨員。
李大釗的青年時代正值中國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帝國主義的蠻橫侵略,中華民族的災難和中國人民的英勇反抗在他心中留下烙印,國家危亡的局勢、社會黑暗的狀況,深深激發著李大釗的愛國熱忱,“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業”一生“求得挽救民族、振奮國群之良策”。辛亥革命爆發后,面對封建軍閥篡奪政權、新生的共和國有名無實的現狀,憤慨寫下《隱憂篇》《大哀篇》,“共和自共和,幸福何有于吾民也”哀嘆軍閥政府爭權奪利,不為民謀幸福。面對日軍慘殺中國路警極為悲痛“愿中原健兒勿忘此彌天恥辱,所與倭奴不共戴天者,有如碣石。”糾正當時厭世情緒,一篇《厭世心與自覺心》喚醒民眾的覺醒,“改進立國之精神,求一可愛之國家而愛之,不宜因其國家之不足愛”①。當日本提出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他又奮筆疾書寫下《警告全國父老書》《國民之薪膽》,控訴日本的侵略實質,號召萬萬同胞用臥薪嘗膽的精神“蘊蓄其智勇深沉剛毅果敢之精神,磨煉其堅忍不拔百折不撓之志氣”奮起自救。李大釗憂國憂民,嫉惡如仇,用思想和豪情書寫一首愛國之歌。
向李大釗學習,就要像他一樣把國家和民族命運放在首位,愛國、愛黨、愛人民,做到忠誠、干凈、擔當,保持共產黨員的政治本色和精神風范,為黨分憂、為國奉獻、為民謀利。
李大釗堅定信仰馬克思主義,是二十世紀初中國的播火者。十月革命勝利后,他以極大的革命熱情,連續發表《法俄革命之比較觀》《庶民的勝利》《Bolshevism的勝利》《新紀元》等文章熱情謳歌十月革命,他指出十月革命是社會主義的勝利、是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是赤旗的勝利,認為十月革命驗證了馬克思主義的正確性和真理性,并且堅信“試看將來的環球,必是赤旗的世界!”人生最高之理想,在求達于真理,李大釗信仰馬克思主義并努力實踐,成為中國第一個運用唯物史觀觀察社會、認識社會,提出改造社會的馬克思主義史學家。面對當時對社會主義的許多質疑,他潛心開展專題研究,釋疑解難,宣傳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撰寫文章,運用《新青年》《每周評論》宣傳陣地擴大馬克思主義宣傳,同時開展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斗爭,堅持真理,去偽存真;積極籌建成立馬克思研究會、社會主義研究會、北京共產主義小組,引導青年接受馬克思主義走上革命道路,把馬克思主義運用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指導工人運動,推動工人運動的發展。李大釗對馬克思主義矢志不移,并以開拓者的無畏姿態宣傳、研究、踐行馬克思主義,真正做到了自己所說的“勇往奮進以赴之”“癉精瘁力以成之”“斷頭流血以從之”。
革命理想高于天,向李大釗學習,就要堅定共產主義信仰,用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堅定“四個自信”,增強“四個意識”,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李大釗指出馬克思主義是一個時代的產物,接受某一學說時,“不要忘了他的時代環境和我們的時代環境”,他認為考慮中國的問題不能“置吾國情于不顧”。李大釗順應時代的需要,率先在中國大地上高舉起馬克思主義的大旗,對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進行了初步探索。他最早提出中國要走社會主義道路,為中國昭示了新的社會主義發展方向。他認為“中國不欲振興實業則已,如欲振興實業,非先實行社會主義不可”“社會主義是要富的,不是要窮的,是整理生產的,不是破壞生產的。”他緊跟時代潮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結合中國實際,提出建立一個“強固精密”統一的“平民的勞動家的政黨”即中國共產黨的主張。他三赴上海、兩下廣州、五跨長江,促成國共首次合作,領導北方工農運動,首倡黨抓武裝的軍事思想,李大釗緊跟歷史發展和時代進步潮流,為實現民族解放之事業不斷探索。
向李大釗學習,就要像大釗那樣擁有“進前而勿顧后、背黑暗而向光明”的勇氣,用先進理論武裝頭腦,敢為人先,敢于創新,與時俱進,追求卓越,在崗位上出新出彩,建功立業。
李大釗生活樸素。“黃卷青燈,茹苦食淡,冬一絮衣,夏一布衫”倡導簡易之生活,就像他在《簡易生活之必要》中說的那樣“吾人自有其光明磊落之人格,自有真實簡樸之生活,當珍之、惜之、寶之、貴之,斷不可輕輕擲去,為家族戚友作犧牲,為浮華俗利作奴隸。”
李大釗樂于助人。長子李葆華回憶“他很樂于助人,手頭只要有錢,誰急需就送給誰,不講究還不還。”李大釗為青年學生介紹工作,時常接濟困難青年,為半工半讀的學生征集勞務,為家境貧困教授募集喪葬費,為青年學生被誣陷而辯白,為北方災民募集賑災款,李大釗急人所難慷慨相助,誠摯熱情伸張正義。
李大釗關心青年。李大釗是青年的導師,為幫助、引導青年學習實踐馬克思主義付出心血和精力。對青年給予殷切希望,認為青年的命運是中華民族的命運,青年的未來就是國家的未來。勉勵青年為國自重,為民自重;鼓勵青年深入社會、農村、群眾中刻苦鍛煉;告誡青年愛惜生命、珍惜時間,熱愛勞動“一切樂境,都可由勞動得來”,②幸福是奮斗出來的;教導青年“不馳于空想,不鶩于噓聲”扎扎實實學習和工作,“青年之字典,無‘困難之字”③,要有克服困難的勇氣和決心,惟知躍進,惟知雄飛!
李大釗家風質樸。尊重結發妻子,疼愛膝下兒女,“國計已推肝膽許,家財不為子孫謀”。對待家庭子女問題,講黨性、講原則,做到以身作則,率先垂范。鼓勵子女認真讀書、參加革命,帶領他們跋山涉水、鍛煉膽識,要求他們自持簡樸、本分做人,后人也有擔任國家主要職務的,卻從未居功自傲,享受特權,始終以祖國人民利益為重,保持良好家風。
李大釗清正廉潔。第一次國共合作,李大釗任國民黨北京執行委員會負責人,許多款項均經李大釗之手,毫無差錯。平昔不事儲蓄,身后極為蕭條,犧牲后,遺體下葬、棺槨衣裳都是朋友幫忙提供,李夫人回家僅一元生活費,李大釗對黨對革命事業無限忠誠,無私奉獻,一身正氣,兩袖清風。
李大釗英勇無畏。面對敵人的威逼利誘、嚴刑拷打,大義凜然,臨危不懼,對黨對革命事業無限忠誠,無私奉獻,直至犧牲寶貴生命。李大釗生前在《犧牲》一文中寫到:“人生的目的,在發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為發展生命必須犧牲生命的時候,因為平凡的發展,有時不如壯烈的犧牲足以延長生命的音響和光華。絕美的風景,多在奇險的山川。絕壯的音樂,多是悲涼的韻調。高尚的生活,常在壯烈的犧牲中。”短短90余字道出了李大釗對生命價值的看法——為信仰而獻身,為主義而殉難,用年輕而寶貴的生命實踐了自己的人生價值。
向李大釗學習,就要學習他的高尚品德和崇高精神,保持質樸的作風,不馳于空想,不騖于虛聲,待人寬厚,團結同志,儉樸清廉,淡泊名利,無私奉獻,永葆共產黨員的先進性和純潔性,讓共產黨員的先進旗幟高高飄揚。
[注釋]
①李大釗文集(上).第146頁.
②李大釗文集(上).第665頁.
③李大釗文集(上).第17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