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倩
[摘要]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核心理念,關鍵是要從價值內涵的高度上來把握,而不是單從目標,實現路徑等角度去探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構建和弘揚應建立在四個自信,尤其是文化自信的基礎之上去探究時代精神。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于新時代下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具有重大理論意義。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內涵
社會,是指具有目標和共同價值觀的人群的聯合,是人類有機聯系、互相合作形成的群體;主義,是人們提出遵循的理想觀點和主張;核心,是關鍵,是精髓,是解決一切問題的著眼點;價值觀,是指一個人對周圍的客觀事物的意義、重要性的總評價總看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力圖實現對國家、社會以及個人和諧發展的良性引導。通過科學合理的方式探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內涵,為我國社會實現長遠和諧發展提供精神助力。
十七大報告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十七屆六中全會強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十八大報告中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廣泛弘揚,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扎實開展。
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來看,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是從國家層面來說。富強,是近代以來中國民族長期奮斗的美好夙愿,體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基本的價值目標。民主,是人類政治文明發展的成果,是社會主義始終高昂追尋的方向。文明,是社會主義社會的重要特征,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永恒追求。和諧,是歷史的傳統,是中國文化的特質,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十九大又突出強調了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強國。美麗,建設美麗中國是中央的戰略部署,而“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則是億萬國民的新期待。然而,建設美麗中國不能只是空話,需要付諸實踐,需要全社會動員起來,需要政府、企業和民眾攜手同行、齊心協力,用有效的實際行動為實現美麗中國添磚加瓦。
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要建設實現社會主義法治社會。自由,是人的本質屬性,是社會主義實現的理想之一。平等,是全人類的向往追求,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基本原則底線。公正,是社會主義的基本價值取向,是社會主義優越性的集中體現。法治,是現代社會治理的基本方式。
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要培養出具有高素質高涵養的公民。愛國是公民最基本的做人素養,是中華民族的情感的維系認同。敬業,是做好本職工作的前提,是職業道德的基本要求。誠信,是道德大廈的支點,是做人做事的基本準則。友善,是社會和諧的重要因素,是良好人際關系的重要體現。
英國以自由、寬容、開放、公正、公平、團結權利與義務相結合,重視家庭和所有群體為社會價值觀;法國以自由、平等、博愛為社會價值觀;美國以自由、民主、人權為價值觀;新加坡以國家至上、社會為先、家庭為根、個人為本、求同存異為社會價值觀。拿新加坡倡導共同價值觀為例,新加坡之所以在全社會推行共同價值觀和本國國情是分不開的。它的國情又基于深刻的歷史和現實的原因。具體從歷史方面來探討:新加坡歷史上受到一百年的殖民統治,殖民統治者剝奪了新加坡的財富資源,還對新加坡的制度、文化和價值進行了潛移默化的移植滲透,不同的殖民國給新加坡國民帶來的是不同的社會制度、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不同的價值觀念。這種不幸的殖民統治造成新加坡國民缺乏國家、民族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價值觀念混亂,國家意識淡漠。因此,新加坡建國面臨最大問題就是如何消除殖民統治帶來的影響,重新構建新加坡國民的民族意識、國家意識和價值觀念。從社會構成來看,新加坡是一個多元社會。印度人、華人、馬來人是三大主要種族,此外還有猶太人、日本人、歐洲人、泰國人、菲律賓人等少數種族。因此不同的種族具有不同的語言文字、文化傳統、宗教習俗和價值導向。因此各民族間的融合始終是新加坡面臨的重大難題。
基于以上原因,新加坡國內各民族、各階層、不同宗教信仰的民眾所共同接受和認可的五大共同價值觀念,即國家至上、社會為先、個人為本、家庭為根,求同存異。這種價值觀念從三方面加強了國民的品質修養。一是推動包容和忍讓成為國民的價值追求。二是努力培養包容和忍讓文化。三是要塑造包容的品質。新加坡的共同價值觀教育,成為新加坡公民道德教育的核心內容,也對我國民族精神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產生重要借鑒意義。英國、法國、美國,這些西方國家的核心價值觀大多把自由放在首位。也從側面反映出西方所盛行的個人主義、個人感受至上的標尺。
市場經濟下,誠信、道德、社會公信力出現一些問題。有的還很嚴重,如道德失范、價值失衡、社會失信、沒有底線、主流價值觀日趨邊緣化、社會多元化越來越明顯,大家都有各自對社會熱點事件、人物的評論和認知。各式各樣的意見撲面而來呈現差異性、獨立性、多樣性。傳統怎么繼續,文化怎么引領,精神如何支撐,共識怎么凝聚,都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大問題。此外,如何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嵌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能自覺滲透到當下中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要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就必須深刻認識到中國的國情,從國情實際出發,把握改革開放40年對國情認識的深化,才能更好探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了工作中心的轉移。1987年十三大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立論的高度。1992年十四大強調初級階段在中國是一個至少上百年的很長的歷史階段,制定方針政策不能脫離實際,超越階段。1997年是十五大系統全面概括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特征,形成了基本綱領。2002年,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2007年十七大進一步提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2012年十八大提出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依據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十九大提出我國主要矛盾的變化并沒有改變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對我國國情要有足夠深刻的認識,才能更好構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一)為中國文明的復興事業立魂
中國文明復興事業需要艱巨漫長的過程,追溯過去,承上啟下。它和傳統文化價值觀存在密切的繼承與發展的關系。傳統價值觀,是指一個民族在歷史長河中,慢慢塑成的對客觀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義、價值的依賴性的衡量杠桿和觀點。我國的傳統價值觀,主要有:1、生生不息的拼搏奮斗精神;2、知行合一觀;3、精神世界的素養;4、愛國主義精神;5、追求真理,勇于奉獻的精神;6、團結互助,尊老愛幼的倫理規范等。關于中國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世界上不少有識之士認為,包括儒家思想在內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蘊藏著解決當代人類面臨的難題的重要啟示??梢哉f,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成為許多文學作品好的素材資料,是中國和中國人成長走向世界的名牌,是中華民族與世界文化融合的精神資本。
新時代中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際上是在為中華文明的復興事業“先立乎其大者”,所以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稱為興國之魂。對國家,對小家的維系都要首先抓住核心的東西,而這就是核心價值觀。習近平指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是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p>
(二)為蛻變轉化的中國社會定位,為改革頂層設計尋找特殊的邏輯原點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實現黨和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具有重要意義。它是國家的靈魂,文明的靈魂。核心價值的性質定位和功能定位在于為改革的頂層設計尋找特殊的邏輯原點,為改革攻堅凝聚共識激發能量。習近平指出深層次全方位改革的目標,實現黨和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實現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必須建設作為社會最大公約數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因此核心價值觀也是一種文化影響,是一種文化價值。而對文化價值來說最不可或缺的載體就是制度和人心。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既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精神內核,又是連接億萬國民價值觀的橋梁。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要促進解決目前社會存在的“價值不正”“觀念沖突”“道德迷茫”等問題,推動解決目前存在的試圖沖擊、解構和顛覆主流意識形態的意識形態領域的問題,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社會思潮、凝聚社會共識,增強社會成員對國家、文化和價值大小的認同,從而實現精神文化對中華文明的偉大復興的積極能動作用。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3-3-18(1).
[2]習近平.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3]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4]李德順.價值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