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衛華??
摘 要:應用第一手史料培養高中生歷史核心素養不僅可以增強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提高他們自主學習的能 力,還能夠使其樹立正確價值觀。同時,還可以創新教學的方法。通過專注和研究最新的學術課題,提高自身專業素養,拓展和關注史料的來源,課前合理安排教學任務,培養和提升史料的應用能力;課上確立教學的目標,不斷改變、創新教學思路,創建以解決問題為主要導向的教學探究模式;課后注重鑒別和運用史料,構建以學生學習成效為主體的多元化模式的評價體系,這三個是利用第一手史料培育高中生歷史核心素養主要途徑。
關鍵詞:第一手史料;歷史素養;高中生
一、 引言
教育界已經對高中歷史教學中應用史料教學的模式達成共識。但對一手史料及二手史料之間的區別有所忽略,在當今這個史料大發現的時代,怎樣將一手史料應用到高中歷史教學中,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思維模式和核心素養,這個問題是值得大家思考的關鍵所在。
二、 第一手史料應用于高中歷史教學的現狀和意義
(一) 第一手史料應用于高中歷史教學的現狀
由于考古學家的不懈努力和不斷探索,新史料的挖掘對我國史學研究事業在很大程度上起到推進作用。隨著新史料的發現,歷史研究者也逐漸掙脫了以往依靠傳世文獻的老舊模式,因此,第一手史料不僅推動了歷史教學的進步,并且還悄悄改變著歷史研究方式。當前高中教學正在逐漸推進新課改,在歷史教學課堂上也越來越重視史料教學的方式。史料是歷史現象的呈現,是學習歷史的關鍵材料。21世紀初在新一輪的教學改革中高度重視培養閱讀和分析史料思維的能力。在新課改的教育熱潮下,近幾年出現了大量有關史料教學研究的成果。
(二) 第一手史料應用于高中歷史教學的意義
《課程標準》指出學習歷史可以增強學生的歷史思維,開闊學生的歷史視野,認識國內外的發展大勢,提升其歷史使命感和洞察力。所以在進行歷史教學時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歷史素養。隨著培養能力要求的不斷遞進,史料的重要性也越來越突出,讓學生閱讀史料是教學的中心任務,是進行創造性活動和解決一切問題的基礎。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閱讀史料可以培養學生形成論從史出的思想意識,在提升學生考試能力以及理解和認識歷史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首先,高中歷史教學利用史料可以增強學生的唯物史觀,幫助學生在錯綜復雜的歷史現象中看清事物發展的規律和本質,理清主流,對事物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在史料教學過程中,以史料對歷史發展的規律做出解釋,將唯物史觀貫穿到歷史學習的整個過程中,這對學生培養和形成方法論和歷史論都有著重要意義。其次,史料還能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在歷史教學上應用史料為學生展示歷史相關背景、時間和空間,引導他們更加深入地理解歷史材料,有助于學生重建歷史框架,這樣有利于學生更好地學習歷史。第三,應用史料教學能夠鍛煉學生鑒別史料的能力。史料的類別有很多,在進行史料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清楚什么樣的史料才是有用的值得學習和利用的,同時,對老師而言,也需要學會選取一些具有經典代表意義的歷史材料,并讓學生學會鑒別史料的真偽,實事求是地對待歷史。第四,史料教學還能夠提高學生歷史解釋的能力,讓學生在歷史材料的基礎上對歷史問題進行理性分析,做出合理解釋,以史料作為證據,有理有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觀點,培養學生的思維分析能力。最后,史料教學可以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學生在史料學習的過程中可以感悟到學習歷史不單純是學習過去的事情,而是要學會以古鑒今,吸取歷史的經驗教訓,增強社會責任感,提升民族的自豪感和自身的信仰。
三、 第一手史料應用于高中歷史教學的功能
(一) 第一手史料有利于創新教學方式,提升自主學習能力
圖像類的史料在歷史的學習、研究中能起到關鍵性的作用,尤其是解構歷史方面是重要的紐帶,圖像類史料具備直接、直觀、強烈的視覺沖擊等特征,在歷史教學方面,它具有文字類史料沒有的優勢。例如,在講授《發達的古代農業》時,采用敦煌莫高窟壁畫、河西走廊墓葬壁畫等一些可以反映出東漢到宋朝時期的農產業發展狀況的圖像史料,可以生動形象地再現當時生產工具的整個發展和變遷以及農業生產情況,同時還可以凸顯古時候農業生產的地域性變化。在教學時,讓學生通過分組討論的形式,在教材基礎上探索第一手史料,從而證實歷史觀點,深刻地理解什么是論從史出。例如,在學習《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這堂課時,組織學生討論秦漢制度的優勢和劣勢,學生利用新出土的肩水金關漢簡、江陵張家山漢簡以及里耶秦代竹簡等第一手史料,站在客觀理性的角度分析歷史現象,清晰地梳理了當時各級別官僚機構及地方行政部門的運行情況、法律及刑法的特點、對后世的影響等。利用第一手史料除了能夠解讀和重構歷史,同時還可以幫助學生培養歷史思維模式,培養歷史思維模式只能在依靠客觀真實材料的基礎之上,不然產生的歷史價值觀就會偏離實際的史實。而學生和老師所依賴的所有教學教材全都是教材撰寫者根據自己的歷史思維編寫而成,所以學生學習教材知識只是對別人已有的歷史思維成果進行記憶和繼承而已,他們通過教材所能看到和想象到的歷史思維起點也都是前人得出的史實結論。這并不能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學生思維的運轉也沒有任何幫助,還會令學生陷入死記硬背的模式。但若能夠搜集和歸納第一手史料,學生不僅可以突破教材上呆板的信息,還能拓展歷史思維視野,更加完善歷史知識結構,改變以往被動的學習模式,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興趣,以及通過史料解讀歷史人物、歷史現象等探索能力。
(二) 第一手史料有利于培養正確情感態度價值觀
歷史教育的核心功能和價值在于幫助學生確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情感態度,學生要想確立正確三觀和情感態度,往往需要具備一定的人生經驗和閱歷。而第一手史料因其具備的真實性及客觀性更加具備權威性和說服性。在學習《開辟新航路》這一課時,學生都對航海家不怕冒險和苦難的堅強毅力表示驚嘆和感動,對他們敢于探索的精神所折服,同時也對鄭和的船隊規模心生疑惑。為了打消這一念頭,教師利用鄭和船隊廠遺址考古挖掘的最新成果,學生在面對第一手史料時不會再疑惑不解,同時還會被古人的智慧征服,對歷史的真實情景進行再次還原和重現,有利于學生更進一步體會到歷史最原本的模樣,發自內心地去感受歷史,明白自己應該做出怎樣的價值和情感判斷,最終促成學生自身感情的升華。
四、 第一手史料應用于高中歷史教學的途徑
(一) 課前準備
在教育大改革的浪潮下,在課前備課環節教師就應該沖破以往簡單的對教材進行梳理總結以及簡單安排教學過程,新教學模式的改革要求老師應當從新出發,重點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以及樹立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上做足準備,尤其要在通過第一手史料進行活動的教學過程中下功夫。
1. 關注學術前沿,培養專業素養
信息時代下,各種史料、史觀不斷更迭,隨著歷史發展進程的逐步加快,教學的內在要求也應該得到更新。原來教材上的固有知識已經無法滿足當今教學需求,歷史教學不能再以靜制動,隨著人們創造性思維意識的逐漸增強,已無法滿足于書本上的固有知識。這就需要老師必須時刻關注最新的學術動態,不斷提高和增加自身的歷史知識儲備,給自己充電的同時也要努力提高專業素養,在備課過程中歸納出新的知識和觀點,掌握新的教學方法。例如,充分利用中國文物網、《考古學報》、武漢大學簡帛網等各類教學資源。
2. 教師整體備課,拓大史料來源
教師團結協作,組織共同備課,互相分享史料,加強教學團隊的交流和合作,共同探討第一手史料,以資源共享的方式不斷擴大自身的“史料庫”,促進教學方法和內容的創新。這樣除了有助于幫助所有老師加快完成教學活動速度的目的,有效保證利用第一手史料進行教學的有效性和科學性,同時還能夠增加史料來源的渠道,大幅減少搜集資料的工作負荷,從而大大提高備課的工作效率。
3. 合理布置課前任務,提高史料應用能力
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內容和教學目標給學生安排適當的課前任務,培養學生主動搜集第一手史料的積極性。以《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為例,安排學生利用課下時間參觀博物館,對長平之戰的文物進行展覽,收集秦在統一過程中的涉及的相關文物史料,并對長平之戰的遺址進行實地參觀,真正實現就地取材。同時,老師引導學生歸納和分析史料,指導學生篩選排除與教學無關的內容,并對有用的內容進行建檔和分析。在明確第一手史料中包含的歷史信息后再更深入地探究史料內涵,同時加深對歷史的理解,然后再次對史料進行歸納和整理,例如,將實物資料變成圖像的形式,將文字資料變成圖標的形式等等,以這種方式幫助學生提高其文字表達能力和對史料的總結概括能力。
(二) 課堂教學
1. 確定教學目標,革新教學思路
不少教師雖然將第一手史料應用到了教學中,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仍然將怎樣完成預設教學目標作為教學的主要任務,其教學模式就是利用課外大量的史料對課內教材進行補充或替代,將一些已經被別人證明和認可了的史學觀點強行灌輸給學生,這樣明顯是有悖于利用第一手史料進行教學的目的的,教師應該重新規劃教學的思路,培養學生自主獲取史料并從中得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斷等能力,這個才是教學的真正目標??偠灾?,教師壓根就沒有真正擺脫教學的傳統思想。所以,老師在應用第一手史料教學時,應將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索歷史內涵和觀點的能力作為首要教學目標,從以往重在老師“教”轉變成重在學生“學”。
2. 創建以解決問題為導向的探究模式
“以解決問題為導向”簡單的理解指的就是教師引導學生對歷史問題進行反思,從中提出問題,讓學生以問題為思考的方向,以此作為導向,然后通過搜索、分析史料來解決這一問題,通過問題的指引,促進學生了解和探索知識,間接地使學生處于整個教學活動的中心。以解決問題為導向的探究模式才是通過第一手史料實施教學的有力方式,這種迂回式的探究模式有助于幫助學生掙脫課內教材上既有的知識觀點,提高學生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 重視總結歷史發展的規律性
第一手史料可以展現出歷史發展的各個方面,由于史料的來源渠道和知識點的結構都不同,所以學生和教師所搜集和歸納出的史料內容也不一樣。因此,總結歷史的發展規律很重要,只要對歷史發展規律有所了解,明白歷史的發展進程不是雜亂無章,而是有跡可循具有一定規律的,就能認識到歷史發展的多樣性和差異性,這些都有利于學生和教師更快地梳理復雜多樣的史料,并從中體驗到歷史的更迭和豐富多彩。因此,引導學生透過紛繁的歷史現象看到事物發展的本質和規律,才能提高學習和分析史料的能力。
(三) 課后反思
老師要利用第一手史料實現高中歷史教學方式和理念的轉變,構建多元化教學評價體系,突破傳統的以學生考試成績作為唯一衡量的思想觀念,將這一判斷標準變成以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作為評價標準。教師應重視在教學過程中應用第一手史料提升學生學習積極性,激發其自主自愿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在學習討論中提升歸納史料的能力。這些素質不像考試成績那樣在短期內能得到量化的指標,而是需要長期的熏陶,但一旦形成將會在學生今后的學習成長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五、 結論
以史為鏡,可知興替;讀史使人明智,這些都是在強調歷史反思能夠幫助人們智慧的成長和正確價值觀的形成。對歷史問題進行理性的思考,這一反思過程實際就是一個人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形成過程。學生最后都會離開校園,當他們離開校園走進社會后,歷史學科唯一可以帶給他們的就是這些在學習過程中形成的核心素養,并讓其終身受益。時空觀念可以幫助學生培養成在具體時空下認識和考究現實社會的習慣。證據意識可以培養學生實證和理性精神。歷史理解可以讓學生養成尊重他人、理解他人以及處理客觀問題的態度。歷史解釋可以讓學生用全面發展的眼光理性、平和地對待現實生活和社會中的各種問題。歷史反思能夠讓學生從歷史上吸取教益,最后在實踐中體現歷史的真正價值。
參考文獻:
[1]唐亞洲.創設歷史情境,培養核心素養——以《新文化運動》一課為例[J].中學歷史教學,2017(12):19-20.
[2]張瑞.核心素養引領下的高中歷史教學——以“戰后資本主義經濟的調整”一課教學為例[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7(18):35-37.
[3]陳聰貴.如何培養高中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J].西部素質教育,2017,3(18):84-85.
[4]周子喻.淺談比較法在高中生歷史素養培養中的應用[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7,1(25):121-122.
[5]姜洋.利用第一手史料培育高中生歷史核心素養路徑研究[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7,33(08):66-68+71.
[6]姚智.“歷史解釋”在課堂教學中的滲透——以人教版必修一《古代希臘民主政治》一課教學為例[J].中學歷史教學,2017(05):38-40.
[7]楊儀.高中生歷史理解素養培養策略——以高中歷史教材“明代內閣制”的教學為例[J].中學教學參考,2017(07):93-94.
[8]代斌,許興東.以數字故事促進高中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5(24):6-9.
[9]強海霞.以多樣化教學方式提升高中生歷史素養——以《宋明理學》一課為例[J].考試周刊,2014(71):134.
[10]顧春梅,周靖.提升高中生歷史素養的一次嘗試——2009年上海高考歷史試卷借鑒PISA Reading評分標準[J].歷史教學問題,2010(04):116-119.
作者簡介:
楊衛華,中教一級,廣東省廣州市,廣東華僑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