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亞芳
摘 要 在數字化時代的背景下,我們擁有多樣化的數字學習平臺和工具,對我們每一個人都提出了新的挑戰,怎樣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使學生在數字化社會中成為一個合格的學習者是我們一線教育工作者應深入思考的問題。本文對學生數字化學習中遇到的一些問題進行了詳細的剖析并提出了有效的對策。普及給每一位學生在當今數字化社會生存的能力,已經是當下教育工作的重要部分。
關鍵詞 數字化學習 深度學習 人文教育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8.08.063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the digital age, we have a variety of digital learning platforms and tools, which pose new challenges for each of us. How to improve students'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make students become qualified learners in the digital society. Our frontline educators should think deeply about the issues. This paper analyzes some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students' digital learning and puts forward effective countermeasures. The ability to universalize the survival of every student in today's digital society is already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urrent education work.
Keywords digital learning; deep learning; humanities education
現階段數字化學習在課堂中越來越普遍,學生的學習方式已經不知不覺發生了明顯的改變。為了順應時代發展,老師和學校管理者也在不斷地探索適應新形勢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學生面對海量的碎片化的信息時很容易出現迷航,大部分學生流連于各種新奇的信息,很少自主去整理知識和構建知識結構體系,導致學習缺乏深度。在數字化校園中,過分強調數字技術也造成了人文關懷和情感教育的缺失。因此,在面對網絡數字化學習帶來巨大學習效率的同時,也要警惕網絡給我們帶來的不容忽視的負面影響。
1 數字化學習中學生深度思考能力的喪失
在一些高中學校的數字化學習調查中表明,造成學生懶得動腦的一大原因,是網絡時代的生活讓一切都變得輕松,減少了學生動手動腦的機會。而充斥在學生生活中的動畫與電子游戲,也因為聲、光、色彩、圖像的越來越完美而擠占了學生想象的空間。大多數學生很難再產生情緒的波動,很難去投入到一樣東西上面,很難專注去做一件事情。因為,學生的大腦習慣了輕而易舉能獲得大量愉悅感,他們就會慢慢對這種愉悅感脫敏。久而久之,這種強度的愉悅感已經滿足不了他們,學生需要更高強度、更持續、更深入的刺激。長此以往,很多學生將失去自主思考和判斷的能力。
2 數字化學習中人文意蘊缺失
在數字化時代學習的今天,我們足不出戶就可以上國際名校的網課;在虛擬現實技術中,學生可以游遍世界各地;在短時間內就能學會開車、修理等技能,知識和技能的獲得在網絡上變得越來越簡單,教師的知識儲備面臨嚴峻的考驗,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影響力也隨之降低。很多學生在課堂上忙于資料的整理和記錄,課堂教學內容是將教案的文字材料以電子文檔的形式放在網上,教師與學生之間缺乏交流與互動,學生心靈和思維活動越來越少。學生對知識的習得在機械重復中產生,教師的精神引領和心靈感召作用越來越弱。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曾說過:“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云推動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一個靈魂。”學習過程中,學生不應只是文化知識的接受者,而更應是具有獨立思想的生命個體。后現代主義的教育目標不應只關注掌握知識的多少,更多地應考慮在知識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學習能力、個人品格、核心素養等方面能力的提升。由于數字化的內容相對機械、抽象,缺乏人文感染和意蘊傳輸,數字化模式下的理性課堂可以幫助學生學習文化知識,建立知識體系,形成知識聯系,而無法達成師生間心靈的聯系,人文的感召。而現在的感性課堂教師應在感性思維、自由思辨、魅力感染方面做文章,讓學生能通過和老師之間的心靈互動達到知識和人文、感性和理性的同時習得。
3 應對數字化學習弊端的對策
在數字化學習中,信息往往是成千上萬、紛繁復雜的,如何在海量的信息中高效、精準地篩選出對學習有價值的信息,在信息選擇中融入學生自己的智慧,避免學生不加思考、盲從學習;如何在信息的獲取中融入目標判斷和價值取向,避免學生隨機選擇信息,形成思維固化;這些問題值得我們一線的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積極應對。
3.1 引導學生深度學習以克服注意力失焦
通過課堂研究實踐,我們發現將傳統課堂教學結構進行一定量的調整,將直接傳輸課堂知識模式改成項目制學習的模式,引導學生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深度學習,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投入度。學生在項目制學習的過程中,各自通過自身努力使得自己的個人價值得以體現,學生的學習激情和學習成就感明顯增強,無論是同質小組還是異質小組,學生的學習參與度與學習專注度都非常高,這能有效防止傳統課堂中的10分鐘注意力失焦情況的發生。同時,學生通過課后學習交流平臺進一步拓展學生的學習廣度和深度。這對于學生對學習的自我管控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幫助。在學習興趣、學習能力、自我管控多方面正因素的調控下,數字化學習中的干擾因素明顯減少,學生的學習任務完成率明顯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品質明顯增強,學習效果也明顯提升。
3.2 搭建知識體系以提升深度思考能力
信息爆炸的時代,決定性的能力是抽象能力,從知識碎片中提出脈絡,自成體系,并應用于世界的認識與改造,是對學習、社會、自我認知的深度思考能力。那么如何幫助學生搭建知識體系呢?有兩種路徑:對于碎片化的信息,可以選擇由點到面的方式將自己收集的信息做個整理,刪除無用或過時的信息,再做分類、貼上標簽,如情感、干貨、思維方式和認知、教育、心理、哲學、科技等。對于學生自己感興趣的知識或存在困惑的問題,可以選擇由面到點的方式。學生只需要找出自己感興趣或解決問題的知識點,再篩選合適的讀物即可,也可以輔助請教相關的人。各個知識點都是有觸角的,可以盤根錯節、交相呼應,形成高關聯、系統化的體系,這會大大提高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觸類旁通,從而提升學生的深度思考能力。
3.3 營造互動環境以增強師生交互
在數字化教學環境中,先進的數字化技術,奪目的數字化效果能在一定程度上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但我們通過實踐研究發現,這樣的學習刺激在引導學生學習上能起一定的作用,但這種作用力并不能持久發生。數字化教學手段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但并不能完全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如果數字化課堂教學僅僅依靠數字化自身的作用,而忽視了教師、學生以及師生互動的因素,那數字化學習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我們認為,數字化教學只能作為常規教學的輔助手段,穿插在課堂教學之中,將互聯網技術、數字化技術等先進教學手段靈活運用在課堂教學之中,這樣,課堂的飽滿度和實效性都能得到較好滿足。同時,為避免因為數字化技術使用而導致的學生表達能力下降、交流能力缺乏、溝通能力降低等一系列負面因素,教師因努力營造課堂互動環境,互動環境可以是真實環境中產生的,也可以是基于網絡技術的,學生之間、師生之間互動頻率的增加對于數字化教學負面因素影響的降低能產生巨大的作用。互動環節的設置、互動環境的設立能降低學生對數字化產品和技術的依賴,也能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產生很好的正面引導作用。
學生數字化學習的現狀對我們的數字化教育提出了全新的挑戰,面對數字化教育的種種缺失,我們如何在技術不斷發展的同時,把“以人為本”的理念貫穿數字化教育的始終是我們一線教育工作者目前應著重關注的問題。這個問題的有效解決,能使數字化教育在傳統課堂的載體上取得更大的發展,在此模式下培養出來的學生必將成為發展之助力,國家之棟梁。
參考文獻
[1] 李志昌.信息資源與注意力資源的關系.中國社會科學,1998(2):106-116.
[2] 張雪梅.論學生注意力的培養.成都師專學報,2002(3):101-103.
[3] 鮑宗豪.數字化與人文精神.上海三聯書店出版社,2003:5-16.
[4] 劉景福,鐘志賢.網絡教育的情感缺失現狀及其對策.田遠程教育,2001(6):32-35.
[5] 張祥云.走出人文教育的思維困境[J].高等教育研究,2003(3).
[6] 黎加厚.創造學生和教師的精神生命活動的信息化環境——教育信息化的“生命環境觀”[J].電化教育研究,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