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永衛,范賀花
(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河南 鄭州 450046)
高校教師創新能力,是指高校教師將新穎、獨到的見解運用于教育教學和科學研究之中,發現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學方法、產生推動社會發展科研成果的能力。
隨著新科技革命的迅猛發展,科技進步與創新已經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成為一個國家和地區綜合競爭力的根本所在。習近平主席2014年發表重要講話強調:“堅定不移創新創新再創新,加快創新型國家建設步伐。”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也做出了“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河南”的戰略決策。高校教師是教學、科研活動的直接承擔者,是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塑造者,是構建科技創新的基礎力量。高校教師創新能力的水平直接影響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和科研成果的質量。社會的發展以及建設創新型河南需要高校教師不斷提高自己的創新能力。201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提出要完善突出創新導向的評價制度,根據不同創新活動的規律和特點,建立健全科學分類的創新評價制度體系。推進高校和科研院所分類評價,實施績效評價,把技術轉移和科研成果對經濟社會的影響納入評價指標,將評價結果作為財政科技經費支持的重要依據。因此,對高校教師進行創新能力評價,并科學地根據評價結果創造條件,不斷激勵和發展高校教師的創新能力就成為非常值得研究的課題。
目前,已經有很多學者研究了高校教師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問題和高校教師創新能力提升策略,并取得了大量的、豐富的研究成果[1]-[9], 劉曉靜[4]指出,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關鍵因素在高校教師,教師首先要有較強的創新能力,高校的管理者可以考慮從物質獎勵、精神鼓勵、提升個人的發展潛力等18個方面來提高教師的創新水平;馮文春[8]等將逼近理想解應用到高校圖書館教師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中去,建立了關于圖書館教師創新能力的評價體系;吳映曈[9]建立了基于AHP和灰色關聯分析法的多指標教師創新能力綜合評價模型。但對于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使用最多的方法還是層次分析法[9]-[15]。
高校教師的創新能力評價體系由很多評價指標構成,各項指標的重要性又不完全相同;而層次分析法的特點是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它是一種較為系統、層次化較強的分析問題的方法,各指標間的重要性不好量化時,層次分析法采用成對比較矩陣來處理,較好地解決了難以量化的問題,從這方面來說,層次分析法不失為一種較好的處理問題的方法。
高校教師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利用層次分析法的不足之處在于[16]:
(1)對高校教師創新能力評價指標如何分層、如何細化?大部分專家、學者的解釋并不科學,常規的方法是查閱文獻,再根據實際情況建立AHP層次結構模型,這種方法主觀性太強,確定科學權重的前提是AHP層次結構模型必須科學合理,若在第一步所建立的層次結構模型不客觀、不科學,即使采用再精確的確定權重措施,也很難保證評價結果的有效性。
(2)使用AHP方法時,關鍵一步就是確定各評價指標的權重,較為常用的方法是聘請有關專家對評價指標打分,一般情況下,聘請專家人數為十至十五人,這樣打分的樣本容量很小,由統計學知識可知,樣本容量對評價結果影響很大,小樣本所得評價結果并不一定符合實際。
(3)所聘請的專家在打分時,不可避免地帶有主觀性,我們很難保證每個專家都能客觀、公平地對每個評價指標打分,這在一定程度上對評價結果產生影響。因此,在確定權重時,要盡可能地避免主觀因素給我們帶來的影響。
針對AHP法的上述不足之處,本項目在高校教師創新能力評價體系構建時擬采用多元統計學的因子分析法。具體構建思路如下:
1.構建創新能力評價層次結構模型
因子分析法是對數據進行簡化的一種方法,其基本思想是通過分析變量間的聯系,以尋求所得數據的結構。然后假設幾個變量來代表這些數據的結構,這幾個變量能夠表示原來變量的大部分信息,我們稱其為主因子。
假定共有p個變量X1,X2,…,Xp,可以提出m個因子(m≤p),利用如下模型進行因子分析法建模:
Xi=μi+ailF1+ai2F2+…+aimFm+εi(i=1,2,…,p)
(1)
這里F1,F2,…,Fm是主因子,它們無法通過觀測獲得數據,因子載荷為F1,F2,…,Fm前面的系數值,εi稱為特殊因子,它的實際意義是不能被F1,F2,…,Fm這些主因子所解釋的部分。
所以,利用上述因子分析的方法來構建高校教師創新能力評價指標層次結構模型是可行的,高校教師創新能力評價可以細分為三層,第三層是指標層,就是我們所涉及的具體評價指標;第二層為準則層,就是通過因子分析所提取的主因子,稱之為二級指標;第一層稱為目標層,也就是高校教師創新能力評價,稱為一級指標。現在問題是二級指標數如何確定,我們的方法是對觀測數據應用因子分析法提取主因子,所提取的主因子的個數就是評價模型中的二級指標數,用它們作為評家模型的二級指標,這樣每個二級指標下都包含一定數量的三級指標,這樣就建立了高校教師創新能力評價模型,且其層次結構也十分清晰。
2.確定各二級和三級指標的權重
建立高校教師創新能力評價模型后,下一步工作就是確定各二級和三級指標的權重,二級指標是根據因子分析法對數據進行降維后得到,可以利用各假想的主因子對目標層的方差貢獻率來表示對其權重,方差貢獻率的意義是其對總目標所包含信息的百分比,一般要求方差貢獻率在85%以上,因此用其作為權重較為合理。一般情況下,主因子對總目標的方差貢獻率達不到100%,所以還需對其歸一化,具體方法如下:
(2)
這里ai為第i個主因子的方差貢獻率,Ai為歸一化后第i個主因子對目標層的重要程度,也就是對目標層的權重,這里我們共提取n個主因子。
各三級指標對總目標的權重確定可以利用其因子得分系數矩陣獲得,通過這一方式,可以將準則層的各個指標,也就是前面所確定的主因子,用三級指標線性組合的形式表示,具體表示如下:
yi=bilxil+bi2xi2+…+bimxim
(3)
其中,yi就是通過因子分析法所提取的第i(i=1,2,…,n)個主因子,xij為(j=1,2,…,m )為主因子yi下的各個具體指標,bij稱為回歸系數。
bij是三級指標xij對主因子yi的貢獻率,所以還需對其歸一化處理,具體方法如下:
(4)
則所得Bij就是各評價指標xij在其對應主因子yi上的權重。
1.調研數據獲取
為構建較為科學且易于操作性的高校教師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筆者首先進行相關文獻[1]-[12],[17]-[19]檢索工作,并參照201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和部分高校的教師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然后與有關高校的領導以及院系的院長(主任)、書記、專業課教師、部分學生進行訪談, 以詳細了解他們在教師創新能力評價及三級指標設定等方面的想法及建議。最終遴選出以下20個教師創新能力評價指標 :
(1)學歷水平、學位獲得情況;
(2)年齡、專業技術職務情況;
(3)職業技能資格證書情況;
(4)在教學中注重教育藝術,自覺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學中去,具有強烈的求知欲;
(5)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手段,注重課堂互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去,具有較強的駕馭教材的能力,對學生的反應十分敏感,教學中具有豐富的想象力;
(6)在教學中構建一種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使學生的創造力得到充分表現;
(7)創新教學產出豐富,指導學生在創新創業大賽、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等競賽中獲獎;
(8)積極參加教學改革,發表教學研究論文,獲得教學改革項目,并將研究成果及時應用于實際教學;
(9)積極參加教學技能競賽活動,在講課比賽、教育系統教學技能競賽、微課程教學設計競賽等比賽中獲得獎勵;
(10)創新教學研究,獲得一定的教學方面的發明專利或實用新型專利;
(11)科研論文的數量及論文被SCI、EI檢索的數量;
(12)縱向科研課題的數量、級別;
(13)指導研究生數量、級別;
(14)指導研究生獲獎的數量、級別;
(15)出版專著、教材數量;
(16)學術獲獎數量、級別;
(17)專利擁有數量;
(18)專利轉化量;
(19)橫向課題數量、級別;
(20)橫向課題到賬經費量。
針對以上20個指標,為處理方便,筆者按照教師的創新能力情況共設計5個級別,具體是:優秀、良好、中等、合格、較差,分別賦予分值5、4、3、2、1。然后在河南省高校展開問卷調查,具體調查學校有河南大學、鄭州大學、華北水利水電大學、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黃河科技學院、鄭州輕工業大學、河南中醫藥大學、平頂山學院、河南師范大學、河南農業大學、河南理工大學、鄭州升達經貿學院共12所高校。
被調查對象主要是高校的專業教師(350人, 占70% ),還有部分高校領導(15人, 占3% )、院系領導(院長(系主任)、副院長(副主任)、黨總支書記、副書記(40人, 占20%),評價對象涉及教師22位,調查學科涵蓋管、工、理、經、文、法六大學科門類,調查對象具有較強的代表性。
問卷調查工作從2016年9月開始一直到2017年1月結束,要求被調查的老師、領導對所指定教師的創新能力按照上述20個指標所設計的問題進行調查,共發放調查問卷600份,收回有效的問卷共計460份,收回問卷有效率達76.67%。
2.確定二級指標權重
首先對收回的問卷進行整理,再結合SPSS20.0對相關評價指標數據進行統計分析[20]。
前面指出,因子分析法是對數據進行簡化的一種方法,其基本思想是通過分析變量間的聯系,以尋求所得數據的結構。然后假設幾個變量來代表這些數據的結構,這幾個變量能夠表示原來變量的大部分信息,從而可以對原始數據降維,所以對原始數據進行降維的前提是各變量指標間要有一定的共性。因此,需要對原始數據進行相關性分析,結合SPSS20.0可知,上述20個指標間存在很大的相關性,其相關性顯著性水平為0.01,所以,可以對其進行因子分析。另外,指標Kaiser-Meyer-Olkin值為0.885,這也表明對其進行因子分析是有效的。
對上述20個評價指標結合SPSS20.0做因子分析,依據特征值大于1和方差極大旋轉法為原則提取主因子,共提取主因子4個,其累計方差貢獻率達到88.269%,所提取4個主因子(記為)y1、y2、y3、y4的特征值以及其方差貢獻率如表1所示。

表1 教師創新能力評價指標方差分解及主成分提取表

續表1 教師創新能力評價指標方差分解及主成分提取表
再對所提取的4個主因子進行方差極大旋轉,即可得到主因子的因子載荷矩陣,具體如表2所示。

表2 教師創新能力評價指標正交旋轉因子載荷矩陣
注:提取方法,主成分分析法;旋轉方法,具有Kaiser的標準化正交旋轉法.
xij評價指標具體意義見下表4.
根據所提取的主因子結合因子載荷矩陣,并結合各主因子代替的各原始指標的意義,可對4個主因子y1、y2、y3、y4進行重新定義,y1在(11)~(15)、(17)、(19)這7個指標上載荷比較大,所以主要反映了這些指標的信息,而這些指標主要反映了教師的科學研究創新情況,可將其定義為科研創新指標;而y2在(4)~(10)這7個指標上占有較大載荷,這些指標反映的是教師在教學方面的創新情況, 可將y2定義為教學創新指標;y3在學術獲獎數量和級別、專利轉化量、橫向課題到賬經費量3個指標上具有較大載荷,說明主要反映了這些指標的信息,這些指標反映的是教師的成果轉化情況,可將y3定義為創新成果轉化指標;y4在教師學歷水平、學位獲得情況, 年齡、專業技術職務情況,職業技能資格證書情況3個指標上載荷較大,它們反映的是教師創新能力的基本條件,可將y4定義為知識存量水平指標。由此即得到了4個二級指標。
再根據公式(2),對所提出的4個主因子的方差貢獻率歸一化,即可得到二級指標權重,分別為0.2720,0.2615,0.2519,0.2146。
3.確定三級指標對二級指標權重
三級指標對二級指標的權重由因子得分系數矩陣易得,具體如表3所示:
再由公式(3)可得如下回歸方程:
y1=0.119x21+0.184x22+0.207x23+0.269x24+0.371x25+0.312x26+0.373x27
y2=0.396x31+0.394x32+0.348x33+0.286x34+0.224x35+0.366x36+0.186x37
y3=0.399x41+0.226x42+0.165x43
y4=0.169x11+0.252x12+0.141x13
再由(4)式對回歸系數歸一化,即可得到三級指標對所對應的二級指標的權重,記為Bij,Bij的取值如表3所示。

表3 教師創新能力評價指標因子得分系數矩陣
4.三級指標——總目標的權重
根據前面Ai和Bij的值可得三級指標對總目標權重wij。
其計算公式具體為:wij=Ai·Bij
本文結合因子分析法所得的高校教師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見表4。結合表4可知,和原來構建的教師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相比,創新評價指標更細化、概括性更強;同時把教師的知識存量水平、教學創新、創新成果轉化都納入了指標體系,以往的只注重科研項目、論文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教師在教學中不僅僅是傳授知識,同時也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還要注重創新成果轉化,服務社會經濟發展。
本文主要是利用多元統計當中的因子分析法構建了高校教師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在調研的基礎上甄選的20個指標對教師的創新能力有了較為全面的概述;和原來的AHP相比,其優點在于調研所取得的大樣本數據,這是AHP做不到的,這也是得到正確、客觀評價指標體系的有力支撐;評價指標的歸類是根據指標的相關性,具有很強的科學依據;各指標的權重也是通過對數據的統計分析得到,通過數學變換得到了各指標權重值,杜絕了人為的主觀性,評價結果更加準確,能夠更加真實地反映出教師的創新能力,達到了對其客觀、公正評價的效果。

表4 教師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
根據所得到的教師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可以對高校教師的創新能力實施科學評價,在評價的具體實踐過程中,由于教師創新能力評價的主體是高教師,建議由校級領導、教務處、科研處、學院、教師代表組成專家組,對所參與的評價對象按照評價指標體系逐條打分,每個三級指標滿分100分,然后進行加權求和,進行綜合排序即可。
本文選取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5名教師為評價對象,分別以A,B,C,D,E表示,經過專家打分,其基礎數據如表5所示。

表5 教師創新能力評價得分
經加權求和,五位教師的得分分別為:

表6 教師綜合得分
因此,五位教師的創新能力從大到小依次為:
教師B > 教師D > 教師A > 教師E > 教師C
本文利用因子分析法構造了科學、合理并能夠較為客觀地反映高校教師創新能力的評價指標體系,該評價指標體系能夠提高對教師創新能力進行評價的有效性和科學性。實證研究結果表明,高校教師的創新能力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1.提高知識存量
創新的前提是必須具備一定的科學基礎知識,否則創新就是空談,教師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科學素質,提高自身的學歷水平和專業技術水平,取得更高層次的職業技能資格證書,為創新能力提供堅實基礎。高校的管理者要為高校教師創新能力的發展提供良好的平臺,鼓勵教師提高自身學歷,為提升學歷的老師提供良好的環境,同時加大對教師的業務培訓力度,鼓勵教師外出學習、交流,同時為教師提供較好的科研平臺和研究環境,促進教師創新能力的提高。
2.注重教學創新
高校的根本任務是培養創新型人才,教師創新能力的培養往往忽略了教學的創新,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大膽創新教學方法,在教學中注重教育藝術,自覺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學中去,構建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使學生的創新能力得到很好的展現。
還要積極參加教學改革,注重對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進行改革,善于利用在線開放課程、慕課、翻轉課堂等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果。注重教學研究,并能及時將教學研究成果應用于課堂教學。還要注重實踐教學創新,積極指導學生參加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等科技活動,在實戰中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3.加強成果轉化
科研創新的途徑之一是提升理論水平,但科研的最終目的還是要服務社會,為社會經濟發展貢獻力量,高校教師要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注重自己的科研成果轉化,實現科技成果市場價值,高校教師要加強市場調研工作,及時掌握市場需求,然后有針對性地開展科學研究的選題、立項工作,從而能夠提高成果的應用性。高校要注重加強校企合作,走產、學、研結合的道路,高校和企業優勢互補,加速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力度,同時還要改革現行的科研激勵體制,克服“唯論文、唯項目”的科研評價導向,將科研成果轉化、服務經濟發展作為科研評價的重要條件,提高高校教師成果轉化的積極性,爭取將教師的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推動社會更大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