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景鴻
每一個少年,都有自己的初心,希望成為這樣的人、那樣的人,做個了不起的人。
我們開始為初心奮斗,開始變成“應試教育”的膜拜者。因為只有“分數”才能讓我們登上更大的舞臺,只有背井離鄉才有機會認識更優秀的人。
后來走出象牙塔,卻發現同事領導親戚朋友提到更多的詞叫作“成長”。生活中雞毛蒜皮的瑣事職場爾虞我詐,我們用“這就是成長”“不過是人生必經的事情”來做那片遮住眼睛的樹葉。
學長也曾有顆少年的心。
為了一句文案、一個標點,反復查字典;為了一套策劃、一個細節,和同事一起研究到凌晨;為了一年一次出國旅行計劃,在工作之余瘋狂做攻略上論壇;為了想要的東西、既定的目標,不斷爭取、在earn。
我曾以為,主編就是能寫一手好文章、編好圖書和雜志,做自己喜歡的事;沒想到還要耐心指導新編輯、帶實習生;要開好多好多會,參與各種項目推進;與內部不同職能部門領導以及外部合作伙伴打交道;配合美編設計版式、支持各渠道營銷……每一天一年,總是匆匆忙忙。現在覺得自己的時間、精力、健康正逐漸從指間流逝,抓也抓不住,在Iose。
于是我開始變得喜歡懷念。
高中時,煩惱的不過是考試和喜歡的人,一點小事可以記上好幾天,生活很單純。在體育課偷偷去小賣部買零食,踏著校園鈴聲狂奔;起晚了,看著鬧鐘驚出一身冷汗,胡亂洗漱后抓起書包就跑;偷看言情小說,羨慕主人公們肆意張揚的青春,幻想自己也能擁有一段美好的校園戀愛。
那時候的陽光似乎對青春的少年造不成傷害,很熱。表情是漫不經心或者笑得張揚,心懶洋洋的,也許藏著一些屬于少年的煩惱。現在想來,連煩惱都是可愛的。
十幾歲的我們很簡單,似乎所有的錯誤都能被諒解。那樣好的年紀,會有無限的可能。
遺憾的是,我終究得離開過去,回到現實。
曾經的我,討厭大人的虛偽,更不喜歡大人所謂的“人際交往”。生活卻給我上了這樣的一課:慢慢地我開始變成自己厭惡的模樣,學會了面對不同的人說不同的話。慢慢地開始習慣于某些不成文的規律,并默默地遵守。
我們都得去應付“長大”,或仍懷初心,或迎合世界。就像我們得去應對高考、升學、選專業、就業一樣。“當下”的你,陪你走過叛逆、走過迷茫、走過恐懼。不論現在的我們和過去,或者與我們所理想的生活差別有多大。或許,就是現在這個虛偽、自私、勢利,又或者庸碌的自己,陪伴我們、保護我們,經歷背叛、經歷失去、經歷失敗、經歷改變。讓我們即使模糊了雙眼,也從不曾忘記最初的夢想。
就像學長一樣,雖然每天疲于應對各種挑戰、變革、機遇、困阻、伎倆,在文字的港灣里,總能聽到內心最真實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