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嘉茵
“空杯”心態
我以全市第六的成績為高二求學生涯畫上了自認為很圓滿的句號。結果高三第一次百校聯盟考試,我就狠狠地摔了一個跟頭,掉到了年級45名。與老師交流,再結合自己上了高三的一些感受,我才恍然:“高二以前的學習,強調對課本知識的記憶和運用。到了高三,面對全國卷的題型,知識儲備派不上太多用場,更多強調臨場的思維分析能力。”高二的學習方法在高三使不上,這時候就要用“空杯”心態,放空原來的學習方法,才能更好地盛裝新知識。
有人問,高三不就是對以前知識的復習和鞏固嗎?哪來的新知識?千年之前的孔圣早已回答了這個問題:溫故而知新。面對同一道且做過無數遍的高考原題,獲得不一樣的知識或感悟的喜悅要遠勝于做對這道題本身。
高三苦學的過程就像不斷打怪升級的過程。高考前,不斷改正自己的問題,最后一戰,最優秀的自己才能打敗終極大BOSS!
錯題本只適合“慢半拍”
每一次大考完,我都會以最快的速度做好總結,分析上一階段的不足,盡快調整學習方法以投入到下一階段的打怪升級當中。我堅持“什么東西都要親力親為”,老師傳授的東西,聽懂了不意味百分百吸收了。是否真正掌握,只有獨立操作一遍才知道。
一道數學題,在課堂上老師講解的每個步驟我都明白,但如果在課下我無法獨立解出這道題,就證明還沒完全弄懂。我個人不會花太多時間去整理錯題本,只要獨立解出來了就“扔一邊”!
勿忘,把知識變成自己的
我比較擅長數學和英語的學習,這得益于之前打下的堅實基礎。但是沒到高考,任何科目的學習都不能松懈。即使老師帶我們復習的內容已經掌握,我還是會很認真地聽講,因為個人的學習難免會有所遺漏。
高三一開始我很抵觸文綜,它對我來說難度太大,不像高二那樣簡單容易。沒有找到正確的方法,我只顧自己鉆研,上課不聽講,幾次大考“都摔得很慘”。老師和我認真交流后,我才后知后覺。除了跟老師走,課下還得有自己的計劃。我花了兩個月重新整理了整個高中的歷史筆記,工程浩大,過程痛苦,但是在構建知識體系的過程中,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自己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