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朝暉

在兩岸經貿合作越來越密切,人員交流越來越頻繁的大背景下,臺灣的創業者們已經逐漸將目光聚焦在海峽西岸的這片創業熱土上,眾多新創品牌也在大陸開始生根發芽。徜徉在上海街頭,你會發現,原來很多耳熟能詳的臺灣品牌,其實就誕生在上海,諸如克里斯汀、巴布豆、多樣屋、85℃……這些年,愈來愈多的臺灣人來到上海創業,為了實現心中的小目標和大夢想而奮斗,尤其是在科創、文創類領域,成為他們大展身手的天地。新的西進掘金故事,正在成為一個新時代的注腳。
見到劉季涵(Josephine)的時候,是一個周末的黃昏,她正在延安西路一幢高層寫字樓的辦公室里忙著進行參加上海時裝周一個活動的準備。黑框眼鏡、素凈的藍襯衫和牛仔褲,普通的日常裝束,遮掩不住這位前臺灣國際名模散發的優雅氣質。如今,劉季涵的身份,是珠寶首飾品牌喬絲斐JOSPHERE創始人和品牌藝術總監。
臺灣出生的劉季涵,曾是T形臺上一顆閃亮的明星,多次上過知名國際時尚雜志封面,擔任過國際品牌代言人并多次參與國際時裝周走秀。然而,她并不想成為只靠青春吃飯的花瓶,為此,她去了英國倫敦藝術大學留學,還獲得了米蘭Maragoni時尚品牌管理專業的碩士學位。用自己超過20年的時尚經驗,創立自己的時尚品牌,一直是劉季涵的理想之一。
劉季涵很小的時候,就對珠寶配飾非常關注,從模特行業她也慢慢接觸到了整個時尚行業,看見了更多幕后的創意和制造等,也是這個契機,讓她就順其自然地憑著自己的直覺,走上了自己選擇的時尚道路。
在歐美多個城市旅居多年,劉季涵在2003年第一次來到上海。那時,上海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和時尚氣質就對她有了深深觸動。“上海的那些老洋房,老租界的街區,都讓我好喜歡。”劉季涵說。多年之后再回來,劉季涵卻是已經下了將根扎在上海的決心。“上海在我的心里就是一個優雅動人、帶著香氣的女子,娉娉婷婷在江邊獨自立著,觸動心弦,這也是我來到上海的原因之一。”
2013年劉季涵設立了喬絲斐JOSPHERE品牌上海概念店,2014年在上海設立了品牌辦公室。劉季涵介紹,將品牌辦公室設立在上海,也正是源于上海相比歐美那些時尚之都更為迅速的發展速度和多元的海派時尚文化。
創業之路并不平坦。劉季涵坦承,在品牌成立曾遇到過一些問題,比如對相應法律法規的不了解,比如和銷售員工由于文化差異的溝通不暢。但是如今,她已經做得順風順水。
喬絲斐品牌已經在上海發展了四年,擁有兩家直營店,在倫敦、新加坡、臺北也都有了工作室。劉季涵希望,有機會的話,進行一些更多元的渠道合作,比如發展香港和其他內地城市,以及澳大利亞等其他國家,帶出更廣泛的知名度,用品牌精神去影響到更多的時尚女性。
劉季涵介紹,將品牌辦公室設立在上海,也正是源于上海相比歐美那些時尚之都更為迅速的發展速度和多元的海派時尚文化。
在品牌成長的同時,劉季涵還積極參與國際慈善活動并擔任活動評審。在她看來,品牌的發展過程,也包含了對于弱勢群體和社會的回饋。“我希望我們是一個有溫度的品牌,能夠不斷給別人也帶來感動,愛心和力量,這也是我一直以來的期盼。”
“來到上海之后我就愛上了上海,這是一個非常不同的舞臺,不同的領域都可以得到不同的挑戰,不管是什么樣的難題,都可以從中學習到許多不同的經驗以及成長。在這里,有無限的可能。”劉季涵望向窗外——夜幕下的魔都,車水馬龍,燈火闌珊,璀璨如斯。

在上海閔行的聯明路,一座占地面積不大,卻充滿了奇思妙想的園區,成為了上海市民經常光顧的休閑消費之地,逢到周末更是人流如織。麥可將兩岸文創園,儼然已經是上海的文創地標,也是臺灣文創人才在滬創業的集聚之地。
麥可將兩岸文創園的創立,起源于文創園總經理連泰瑞的一個做文創產業的夢想。1999年,子承父業的連泰瑞接手了父母在上海設立的一家紡織園區,后來由于工廠的經營形式需要轉型,連泰瑞也就順勢開始打造這個文創園區。十幾年前臺北酒廠成功轉型成華山文創園給了他啟示,同樣一件很“潮”的文創產品,放在暗色調的老廠房與放在五光十色的名品店里,視覺沖擊力是不一樣的。從2015年下半年開始,園區開始轉型為文創平臺。
作為文創園老板,連泰瑞在規劃文創園區的時候,有著明確的目標:要做就做到最好,為此他不惜花三年的時間做市場調研,和上海、臺灣兩地四百多家文創業者交流溝通,深入了解他們的需求、理念,尋找合適的業者入駐。
在園區里最醒目的“紙箱王”店中,從店鋪里的座椅陳設裝飾,到小巧的桌面擺件,均是由紙板或者紙張做成。游客在這里,除了觀賞把玩創意紙商品,還可以乘坐全上海僅有的紙火車,進入鋼筋打造的空中花園,以及豐富有趣的紙箱王國,午餐還可以品嘗新奇的紙火鍋。“紙箱王”這個臺灣知名文創品牌,是連泰瑞談了3年,接觸不下30次后入駐園區的,如今已是園區里最知名的招牌品牌。
麥可將園區還是上海第一家全體驗型的匠人文化文創園區,里面融合了很多獨家的工匠、設計及文創商業模式,讓園區不只是“玩”而已。每個來到園區的人,都可以透過體驗來了解文創。如今,麥可將園區擁有四十種完全不同的文創業態,相較于其他文創園區是以餐廳為主,這里則有陶瓷、玻璃、鐵藝、木工、皮革、烘焙、紙藝、園藝、茶藝,等等各類不同的商家,并且都以原創為主。

如今,園區里已經入駐了二十多家來自臺灣的文創品牌。連泰瑞介紹,臺灣的文創產業有傳統積淀與先發優勢,有創意、有匠人,而大陸有資金、有廣闊的市場,這種組合完全可以互補做大。他希望,麥可將文創園區能成為兩岸文創的匯合點。
連泰瑞認為,臺灣文創品牌的西進,是和大陸發展的趨勢緊密聯系的,尤其國家惠臺政策和上海 “文創50條” 發布后,來上海創業的文創創客更是紛至沓來。他希望把麥可將園區打造成“線上與線下結合的平臺”,通過網絡,讓入駐園區的產品創造者與世界各地的產品需求者對接,“我們有個宏大目標,成為文創產業的淘寶平臺。”
臺灣文創品牌的西進,是和大陸發展的趨勢緊密聯系的,尤其國家惠臺政策和上海 “文創50條” 發布后,來上海創業的文創創客更是紛至沓來。
麥可將園區不僅成為了臺灣文創品牌入滬的第一站,也成為了很多臺灣學生了解大陸,未來西進創業的夢想萌發地。連泰瑞介紹,園區已經接待了多批臺灣大學生實習。“我第一次去臺灣招實習生時,20個名額還沒招滿,但當我第三次去招時,80個名額引來了500多人報名。”在臺灣青年眼里,大陸的經濟發展與未來前景具有高度磁吸效應。“十幾年前,臺灣大學生畢業的起薪就在2萬臺幣左右,今天依然如此,相比之下,大陸這邊,尤其是上海這樣的城市,機會無疑更多。”連泰瑞說,“臺灣青年在文創產業方面還是有優勢的,在大陸應該有更多的發揮機會。”
在上海的各個區,都為臺灣青年來上海創業積極創造條件,一大批兩岸青年創業基地的建設,成為臺青創客的最好孵化平臺,臺灣青年大陸創業正在加速“奔跑”。比如閔行區臺辦表示,未來將發揮區域優勢,圍繞文創、互聯網+科技等產業,進一步加強兩岸青年創業基地建設,吸引臺灣更多“青草(青年與草根)”來上海實習就業創業。而在上海(金山)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基地,這個國務院臺辦授牌的上海首個兩岸青年創業基地,從2016年開始承辦兩岸青年創業大賽,至今已舉辦了三屆,也發掘出了不少具有潛力和創新力的青創團隊和新創企業。在鼓勵臺青創新創業的土壤中,一顆顆希望的種子迅速萌芽。

在兩岸均有創業經驗的美甲貼品牌“壁花小姐”創始人邱苡禎,2010年開始在臺灣經營文創指甲貼實體店,2016年赴上海創業,2017年以“文創指甲貼”獲上海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大賽三等獎,并得到2萬元人民幣獎金,還得到了一系列創業的便利。在注冊過程中,金山工業園區為她提供了“一站式”落地配套措施,即“零租金、零成本、零負擔”的“三零”政策。
到完全陌生的上海創業,離開熟悉的環境和市場,邱苡禎一開始還頗為擔心。然而從審核名字、申請專利、注冊商標、設立公司等前期工作開始,邱苡禎就感到前所未有的輕松,這也讓她對開拓大陸市場充滿信心。她借上海金山扶植政策,享受包括工商登記、各項目注冊均有協助代辦的“一站式”服務,以及辦公場地租金減免等,省下許多時間。
就創業氛圍和體制看,邱苡禎坦言大陸近年大力推動“雙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政策,來上海后,她才感受到真的“在創業”,上海對臺灣人才推出住房補貼政策,讓創業者更無后顧之憂。
“惠臺31條措施”政策后,很多在臺灣的朋友都來咨詢邱苡禎,“你們去大陸真的好嗎”?邱苡禎總是這樣回答:“我肯定會告訴你很好,但我還會告訴你,你一定要來,哪怕是旅游,你也應該親身來體驗一下,外灘多壯觀,地鐵多便捷,手機支付多便利,硬體和軟體設施多健全,這些都無法用語言形容,只能親身感受。”
邱苡禎說,她在2012年也曾在臺申請創業資金,但因要求資料過多,僧多粥少而放棄;相較臺灣創業模式多為自己籌備資金再開幾間店“創業”,大陸更重視后續商業模式的復制、以擴大規模效應的過程,并透過政策力度加以協助。
與此同時,南京海峽兩岸科技工業園的眾創碼頭,數十間清新整潔的辦公室有著迥然不同的裝飾風格。每一個小隔間,都承載著臺灣創客的小小夢想。臺灣90后女生吳宜庭在此創立了藥膳品牌——四季瑞禾。來自臺灣中藥世家的吳宜庭希望可以將自己的藥膳做出品牌,讓中藥走向更多國家。數次搭乘往返于南京和臺北的班機后,臺灣女孩何思穎辭掉穩定的文案工作,決定到大陸為自己和更多臺灣青年搭建一片創業“舞臺”,收獲各自的“小確幸”。
葉駿紳領銜的科技型企業位于江蘇昆山兩岸青年創業園。他帶領團隊圍繞高精度減速機進行技術攻關,其成果諧波減速機民生應用項目已接到超過1000萬元訂單。在寧波,來自臺灣的“90后”創客李東明就與大陸投資伙伴合作經營了一個餐飲項目。他表示,在大陸,青年創業已成一種風潮,他身邊幾乎每個朋友都在談論創業……
近年來,兩岸青年眾創載體在各地加快生長,一批臺灣青年在大陸創業進入加速“奔跑”階段,類似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創業政策的“加持”,讓這群年輕的打拼者迎來了“最好的時光”。